HuangZ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ZhengMing

博文

界面开裂问题

已有 2274 次阅读 2022-10-30 07:4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有三个十分常见又非常困难、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纤维和基体界面开裂、层合板分层、非线性剪切大变形。本期说说如何分析界面开裂。

人们都知道,“复合材料破坏源于界面开裂”、“界面开裂后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会大幅降低”。但是,如何定量刻画这些现象?

首先,人们早已发现,横向拉伸下界面最容易开裂,并且,横向拉伸下的复合材料破坏源自基体,即,基体破坏时对应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强度。

图-2a.JPG

其次,初始受力阶段,任何复合材料的纤维和基体界面都可以认为处在理想界面。所谓理想界面指:弹性力学的界面连续性条件都能满足。假定当横向拉伸应力s22达到s022时,界面出现开裂,裂纹进而沿界面扩展。由于在垂直于横向拉应力的x3方向Poisson效应产生的泊松内阻力,如上右图所示,界面扩展会迅速趋稳,达到最大开裂角2y。从裂纹开始出现直到稳态值所持续的时间很短,即,载荷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换言之,可足够精确的认为,横向拉应力小于s022时,处于理想界面;超过s022后,界面达到了稳态开裂。我们只需确定界面开裂的临界载荷s022即可。

如上所述,横向拉伸下的破坏源自基体,只需计算基体应力。横向拉伸下,基体中只存在两个不等于0的应力分量图-2c.JPG,这两个应力分量是非均匀的,不同点处会不一样。将它们相对代表性单元的体积取平均后,得到均值应力图-2d.JPG。只要提供了纤维和基体性能以及纤维体积含量,这两个均值应力可用任何一种理论计算,比如,可通过有限元计算,但本人的桥联模型给出的是封闭计算公式。假定对应外载s022时的基体均值应力分别是图-2e.JPG,对应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Y的基体均值应力分别是图-2f.JPG,线弹范围有图-2g.JPG=Y/s022

现在,可根据横向拉伸破坏条件,确定界面开裂临界载荷s022。但是,由于基体应力场非均匀的缘故,不可直接将基体的均值应力与基体的强度比对,来判定基体的破坏。基体强度是在均匀应力场中测得的,与基体的非均匀应力之间没有可比性。必须先将基体的非均匀应力,转换到等价的均匀应力才行。本人称这种转换后的均匀应力为基体的真实应力,转换由他的真实应力理论实现,等于基体的均值应力,乘以添加纤维后的基体应力集中系数。据此,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破坏条件是:

       图-2h.JPG          

其中图-2i.JPG图-2j.JPG分别是界面开裂前与开裂后(稳态开裂)的基体横向拉伸应力集中系数,只与纤维和基体性能以及纤维体积含量有关,其解析公式皆已导出,Excel表格可从《固体力学学报》2022年第3期下载。图-2k.JPG是基体的拉伸强度。

从上述横向拉伸破坏条件,导出界面开裂临界横向拉应力为:

            图-2l.JPG

VfVm是纤维和基体体积含量,A22是桥联矩阵元素,仅与纤维和基体性能有关,显式公式见本人的论文专著。

      界面开裂是基体的局部破坏所致,由基体真实应力对应的等效应力控制,该等效应力即为Mises等效应力。此外,还必须有一个基体的主应力为正,基体受三向压缩不可能出现界面开裂。因此,任意载荷下界面开裂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图-2m.JPG                         

图-2n.JPG分别是由基体真实应力计算的Mises等效应力和第一主应力。

       由上分析可知,除了纤维和基体性能及纤维体积含量,仅需提供一个横向拉伸强度,就能解决任意载荷下的界面开裂问题,定量表征界面粘接的强弱,界面改性也有评估依据。

上述理论不仅完美预测了各种含界面开裂的复合材料强度,而且通过偏轴拉伸分区加载、卸载后切片观察界面形貌实验,证实预报的界面开裂载荷与实测的界面开裂载荷吻合(Polymer Composites, 40: 2639-2652, 2019)。理论计算的界面开裂角(玻纤/碳纤复合材料体系2y»1420)也与他人观察的开裂角一致:

图-2o.JPG

      详见本人专著《复合材料破坏与强度》(黄争鸣,科学出版社,20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8341-1361485.html

上一篇:基体真实应力理论
收藏 IP: 183.193.126.*| 热度|

2 郭战胜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