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O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POP

博文

数理心理学:对“事件信息”的心理反馈现象——“情绪”

已有 2847 次阅读 2022-9-30 12:30 |个人分类:数理心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数理心理学”(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 of Psychology,简称MPOP)逐期推出“统一性”数理理论之时,MPOP《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高闯,2021《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高闯,2022两部理论体系开辟“(传统)心理学经典理论发现”回顾专栏,重现(传统)心理学经典唯象学理论的形成逻辑。

本次,我们将带大家走进情绪”领域,从数理心理学第一公设“事件结构式”、“情绪的对象——事件反馈量”数理推演“情绪生成模型”、“不同情绪类型”等数理本质,“情绪”与“认知”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得以破解。传统心理学诸多“情绪唯象学理论模型”均被纳入数理心理学”统一性数理理论体系。

1.心理加工逻辑闭环

人与物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包含两种作用方向:(1)物质世界对人的作用,即“物质事件”信息被人的认知加工系统变换为“心理事件”,也就是“心物关系问题”;(2)人对物质世界的作用,即人的认知系统驱动行为系统,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也就是“身心关系问题”。

在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事件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因此,事件信息实时变化的。显然,这就对人的认知系统的进化设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实时监控更新当前事件,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以对执行的过程进行纠错,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在工程控制学上,这就是反馈”。

有趣的是,人的认知系统所进化的“反馈”功能现象,也就是“情绪”。“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对象是“事件信息”变化过程的差异量,也就是“事件反馈量”。不同“情绪”类型进化的数理根源,源于对“事件信息”的反馈评价。

2. 对事件反馈量的评价过程(情绪过程模型)

世界是物质的,既包含物质的客体,也包含社会的客体。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事件”(高闯,2021)。

image.png

事件结构式

客体及其事件的物理属性、社会属性是一种客观量”。当客观的属性量经过介质被调制进入到人的信息系统后,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认知对称性变换),就转换为感觉量、知觉量等心理量(高闯,2021)。这些心理量,最终都是以评价量”的形式出现。

image.png

认知对称性变换示意图

从数理意义上讲,评价”是对事件要素(人、生物、物、社会群体)的属性变量、事件发生的结果、过程的变化中蕴含的变量,进行物理与社会正性、负性的性质、大小程度的主观性度量,也就是对事件变量的主观性“赋值”(高闯,2022

评价”诱发“主观体验”,被识别的事件经其他认知环节,继续提高信息量(见数理心理学“认知熵增原理”)

image.png

认知熵增方程

“评价”过程中,当前事件和历史信息比对,形成“反馈性评价”(即对事件反馈量的评价),并对执行的事件进行纠偏、纠错,经判断、决策后进入动力执行,促发行为制动和生理供能系统。这整个过程,就构成了情绪”的过程。

image.png

图1 情绪过程模型。改编自《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高闯,2022)。

3 事件反馈量(反馈性评价的内容指标)

按照时间轴,事件分为历史事件、当前事件和未来事件。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根据当前的事件,回溯事件中的历史信息,并修正自己对当前事件的执行与控制,修正对未来事件期望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信息、当前信息与未来信息汇集、比对、评价,以监控实时更新的当前事件,形成纠错机制。这就构成了事件信息反馈”(事件信息流闭环反馈控制)过程。

image.png

3.1回馈矩阵

反馈本身,需要我们与预设的参照进行比对。那么,参照比对的指标体系(对象)是什么?根据事件结构式(高闯,2021),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三类事件:历史事件image.png、当前事件image.png、未来事件image.png。表示为:

image.png

设当前时刻记为image.png随着时间变化,事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任何一个要素发生的变化,都是事件演变中的一个“结果”。我们把历史作为一个参照系,就可以得到“变化”的过程度量。为了表示的方便,我们采用如下“回馈矩阵”形式(高闯,2022):

image.png

根据《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高闯,2021),在心理空间中,事件的任何一个属性,都可以在空间中表示出来,都是一个独立空间维度。这也意味着,任何事件,都可以用一组坐标表示出来。则上述的image.png也就对应着一个矢量。

设事件结构式中第i个要素中具有的属性,用下标j来表示。那么,回馈矩阵”可以进一步化简为:

image.png

3.2 前馈矩阵

除了比对历史事件信息之外,还需要我们对预设的信息进行比对,也就是与未来事件的发展变化信息相比对。由此,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矩阵形式,我们称为前馈矩阵”(高闯,2022):

image.png

根据“前馈矩阵”,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任何时刻,当前进展的事件与未来事件发生的差距。当image.png时,事件结束,此时的“前馈矩阵”也就是这一事件的“结果矩阵”。

设事件结构式中第i个要素中具有的属性,用下标j来表示。那么,前馈矩阵”可以进一步化简为:

image.png

3.3 事件反馈量(事件变化差异量)的空间矢量表示

image.png中每个要素所具有的属性image.png在心理空间中都可以用一个矢量来表示。矢量绝对值越小,说明在事件的前后变化中,历史信息或期望信息与当前发生信息差异越小。反之,则变化越大。

image.png

4. 对事件反馈量的评价维度(情绪类型)

事件的运行,导致认知系统不断对历史事件、当前事件、未来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对反馈评价。不同的反馈评价类型,诱发了不同的主观性体验,也就是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就意味着,有多少种反馈评价的分类,就会出现对应的情感的分类,诱发不同的情绪成分。

根据心理加工逻辑闭环过程(见上文第一部分),对事件反馈量(事件变化差异量)的评价,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评价维度: 

1)个体对外界作用评价(动机动态评价)

2)外界(其它客体)对个体作用评价(社会关系评价)

3)在上述两个作用方向下,事件动态结果评价(事件动态结果评价)

这就意味着,人类个体需要在上述三个方面,对“事件”进行整体性、动态性的评估和监控。因此,个体对事件反馈量的评价也就包括:(1)个体动机状态评价,(2)社会关系评价,(3)事件结果动态评价。那么,人类个体的情绪可以分为上述三大类型。

image.png

注:由于篇幅有限,每一种情绪的数学推演过程,将在后续科普中进行推送,或详见《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第22章“心理反馈系统”。

5. 对传统心理学“情绪”模型的收并

5.1 对Plutchik情绪理论模型的收并

从我们确立的“事件反馈评价”的对象来看,每种情绪维度都对应着一个客观量,而客观量是独立的,这和事件结构要素的独立性紧密关联。这就意味着在Plutchik模型中的8个对立维度实际上是8个独立的变量体系。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过渡的关系。而Plutchik模型中却认为它们之间是过渡关系。这在数理上,很难成立。

另外,根据事件的结构式和经验模式得到的表中评价量,包含11个种类。而Plutchik模型并不包含这些全部的种类,也就是不完备的。数理心理学情绪类型(3大类共11种,见上表)覆盖“传统心理学”Plutchik情绪模型(8种),详见下图。这是这个模型的根本性缺陷。尽管如此,Plutchik模型在经验发现(心理唯象学)的巨大意义,不可磨灭。

image.png

5.2 对Ruselll 情绪空间维度模型的收并

语言是人的事件编码方式之一,语言也是心理(高级精神活动)的编码。通过语言学手段揭示心理学机制的方法在心理语言学中十分普遍。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Russell利用统计方法,得到一个“2维”的描述情绪的空间维度模型,也称为情绪环形模型(Circumplex model)。在这个模型中,Russell 提出两个维度:愉快-不愉快和觉醒水平的高低维度,来描述情绪。

image.png

这个模型中,第一个维度显然对应着情感体验的维度,而第二个维度则对应着人体的能量激发。这是情绪两个动力系统的独立性所决定的。数理心理学的“情绪过程模型”已经涵盖了情绪的这两个维度,主观体验与生理供能激发。

5.3 对传统心理学4种情绪生成模型的收并

下图显示了传统心理学关于“情绪生成”的4种唯象学模型“数理心理学”的“情绪过程模型”将“情绪”视为心理反馈过程的功能现象,这使得4种唯象学模型之间的争论得以平息。“情绪”的对象物——事件反馈量——找到,使得情绪的生成过程明晰,情绪的类型清楚。“情绪”与“认知”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得以破解。

image.png

图6 传统心理学4种情绪生成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高闯. (2021).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高闯. (2022).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 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Landau, I.D., R. Lozano, and M(1998). M'Saad, Adaptive control. London:Springer.

Plutchik, R. (1958). Section of psychology: outlines of a new theory of emo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5 Series II), 394-403.

Russell (1980), A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hychology,39(6), 1161-1178.



image.png

数理心理学qq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8362-1357459.html

上一篇:数理心理学:从“社会事件结构式”推演“人格模型”(第1期)
下一篇:数理心理学:从“社会事件结构式”推演“人格模型”(第2期)
收藏 IP: 61.242.1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