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有很多这种“梗指南”的内容贡献者。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网民自组织,记录专门知识的百科书。
比如这个B站的“梗指南”,“梗”是有热度的文化碎片,他人交流使用“梗”的时候,你接不住或者听不懂,(你可能会暗自神伤...感觉自己老了,或者,融不入群体),那么,这种百科书比较全面的保存了国内互联网热梗,能很容易让你几分钟理解这个“梗”的前因后果。
我是觉得图书馆领域可以探究一番,是一种挺好的信息资源。
最近一期是“瑞士卷”,记录了一组家庭摩擦片段,大概是:父亲抱怨全职母亲吃了剩下的瑞士卷(一种零食),理由是为了孩子。以下围绕“瑞士卷”梗。
人是观念动物,如果从观念的角度来看,大概有这么几个,都和“人的自然状态”有关。
首先,是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我们天生就能区别心灵内外。我们预设了在自身心灵之外,是一个外部世界。一旦习惯了主客二分的方式认识,自然而然,就会泯除外部世界诸多的事物差别,很容易将其他主体也物化了。体现为将人矮化为物,表现为只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功用。对话中,男性认为女性的第一身份是“自己孩子的照顾者”。女方认为她首先是她自己,其次才是母亲(这值得点赞)。
其次,繁衍本能。不重视繁衍的物种,恐怕早就不存在了。所以重视下一代,没有什么理直气壮的,因为这是“人的自然状态”产生的。这里涉及到一些我和不同友人之间的讨论:
重视下一代,生物学理由以外,这种观念的动机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利己动机:对第三次死亡的恐惧。
三次死亡,是一种存在主义观念,指人经历三次死亡,第三次是:彻底的被遗忘。有一年奥斯卡最佳动画《寻梦环游记》大概讲述这样的故事。一旦想象到仿佛自己从来就没有来到这个世上,面对“虚空”,面对“无”,心灵无家可归,至少我是特别害怕。那么,最自然又可行的想法,就是有后代,被后代放进祠堂,成为祖宗牌位中的一员。
这种想法没问题,但是“重男轻女”的想法,并不理智。两个理由,其一,母亲是100%能确定孩子是自己的。其二,考虑到这片大陆的周期率,近的不说,比如180年前的太平天国就损失人口40%,很多脉络都说不清了。总的来说,假如真的想延续那微不足道的生物基因,女儿更好
最后,我觉得克服对第三次死亡的恐惧,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某些人类共有的价值”,比如:知识。后人无法跳过你,来讨论你的贡献。
这样的知识,越一般性越好,越靠近人类认识能力越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