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here

博文

为什么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什么颁发给AI? 反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已有 1101 次阅读 2024-10-22 22:1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网上已经有很多解答了。比如:这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我老板也在群里分享了如图观点。

微信图片_20241022220835.jpg

但是我认为没有说到点子上,实际上,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反科学实在论观点,得到了诺贝尔的认可

反科学实在论认为:我们不能超越语言的限制来认识世界。而目前基于语言模型的ai,恰恰是一种以语言为基底,来理解世界的技术方式。物理学旨在理解外部世界,物理奖颁布给AI其实说明了:最传统的物理学也认可了反科学实在论

考虑到一种哲学思想需要40年的沉淀周期(陈嘉映一次访谈中的经验总结)。维特根斯坦1920提出不可说,指出了人类认识能力和语言界限的问题,60年代引发了哲学的“语言转向”,80年代在科学界,相应产生“反科学实在论”观点,到了2024年,这种观点,得到了诺贝尔奖的认可。

---------------

反科学实在论,其中实在论的另一种早期说法就是唯物论(语境依赖),以下谈谈唯物唯心话题。先说结论:唯物唯心是古老而悠久的范畴概念;它们不适合用“好坏”来评价;科学哲学和科学界,主导观念是反科学实在论;反科学实在论强调:认识能力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占据关键地位;实在论学说的背后,是符合论真理观、真理符合论、唯一真理观,这种想法在哲学领域、科学领域,都已经过时了。

反科学实在论PK科学实在论,PK的其实是:主体间性VS主客二分,真理融贯论VS真理符合论,后现代VS现代

---------------

(1)唯物唯心,它们是古老而悠久的范畴概念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团体,以探究数学闻名。

注:毕达哥拉斯学派率先将”数“看作世界的本原,这好比掌握东方武侠世界的本原”气“、西方star war世界的本原”原力“,数学明显是比”气“比”原力“还有确定性和实用的东西(比如测量土地),所以这个团体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学怪咖团体,可以参考文德尔班、罗素的哲学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P38-39记录了这个教派的一些奇怪的规定(比如禁止吃豆子)。

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帕索斯,在实践毕达哥拉斯定律过程中发现了“根号2”。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它们可以代表当时人类最高的数学认识水平)相信世上只存在可用整数相除来表示的有理数(rational number,希腊语译为“比率的数”),毫无疑问,无理数“根号2”的发现瓦解了这种信念,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当时,惊恐的毕达哥拉斯下令禁止传播这一发现,并最终因为泄密处死了希帕索斯。

哲学领域唯物唯心二分的说法,等同于数学领域的有理数无理数的讨论:首先,它们古老而基础,是人类认识能力发展早期出现的一组互补的范畴概念。

注:范畴,可以理解为认识事物的属性。比如长度、质量,都属于范畴,我们通过长度质量来认识事物。

如果拿范畴概念作为辩论的材料,并试图用另外一对互补范畴概念”好坏“来界定,就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强行讨论就会显得不聪明。就像我声称自己是“有理数者“、我只相信有理数并批判无理数,有理数是好的,无理数是坏的。在毕达哥拉斯的时代或许有意义,但时至今天,你多半会认为我神志不清。

---------------

(2)”我是坚定的唯物论者“,自身是一个语言悖论

真理符合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容易导致悖论,比如经典的说谎者悖论就是一个例子。假如我说“我从不说真话”,那么,如果我说的是真话,我所说的这句陈述就是假的!”我是坚定的唯物论者"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以真理符合论心态说出这番陈述时,你恰恰是一个观念论者,主宰你观念的正是”唯物论“。

注:中国哲学研究者专业讨论中,一般将idealism尽量翻译成"观念论",而不再是"唯心论",比如术语“德国观念论”(指17世纪后,从康德到黑格尔那一段的哲学思想)也可以翻译成“德国唯心论”,通过CNKI之类的检索系统会发现,中文学术文献中前者用法占据压倒性优势。

观念论一个很初步的阐释是:外部世界的事物,是要借道人类心灵或精神所变现的,变现的桥梁就是形形色色的观念、而无论何种桥梁,都构建它们的砖块就是语言。这种想法既是对人的肯定,也是对人的否定。一方面,强调了人类观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承认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具有局限的。

很显然,唯物论,无论朴素的、辩证的,实际上都强调: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就像思政书里说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也叫”真理“。

---------------

(3)为什么人类是观念的动物?

下面的思想实验简要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撇开人类心灵、人类认识能力、人类语言去认识世界。

思想实验:我们绝大数人都具有“红色”的认识能力,色盲除外。假若某一天,一种传染遗传病使得所有人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生变异,都成为无法认识“红色”的色盲。若干年之后,子孙后代在古书中看到“红色”一词,由于他们无法与现实世界一一对应,而陷入困惑。可想而知,患病前我们认为外部世界确实存在的“客观的红色”,但对于天生色盲的子孙后代来说,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说法,因为“红色”超越了他们的认识能力,“红色”不能给他们提供感官上的经验刺激,没有经验,也就没有所谓对“红色”的客观观察,那么对于子孙后代说:真的有“红色”嘛?

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是:网上有一种说法叫“四色视觉”,国产电视剧《月里青山淡如画》里女主李庚希就有四色视觉,她声称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她所谓的客观观察,实际上对于电视剧里的凡人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她的台词一定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当我是透视眼吧”。(实际上,我认为所谓“天才”,很大程度也是具有一套不一般的认识装置。由于这种差异,我们无法理解天才的理所当然。)

另一个对偶的例子是:在诸多穿越小说中,主人公往往运用超越时代的技艺达到逆袭的目的。但是这些主人公不会和过去时间中的人物说明原由,因为尝试解释会导致无穷倒退:为了说明提炼食用盐的技术,必须使用更多化学术语,而解释化学术语,则需要解释更多更基础的术语。

注:无穷倒退(Infinite regression)出自逻辑学,这里指解释学无穷倒退,出自奎因“译不准原理”:我们传达概念的工具是语言参照系(背景语言),但是,参照系本身也需要被理解,除非进行限定,否则就会卷入无穷倒退

---------------

(4)科学领域的反科学实在论思潮

除了思政领域,传统唯物论重镇无疑是自然科学领域。在这里,我们一般称为“科学实在论”。

科学不但描述了可观察的世界,而且还描述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世界。这就是实在论有关科学的一个粗略说明。实在论立场反映了大多数科学家和非科学家考虑不周的态度。反实在论则认为:我们无法借助直觉或任何其他方式最终与实在面对面,从而直接理解有关它的事实。我们只能从我们人为的视角观察世界,并且用我们的理论语言来描述它。我们永远都受到语言的限制,而且无法突破语言以一种独立于我们的理论的方式“直接地”描述实在。

注:这两段话都出自科学哲学专著《科学究竟是什么》P260-262。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反实在论观念和观念论是同义词,只不过都有语境依赖,前者主要使用在自然科学语境中,后者则适用更多普范的场景中。(语境依赖,就像男女、公母、雌雄)

---------------

(5)考虑下面科学史事实,你也会转变成为一名“反科学实在论者”

1悲观元归纳(the Pessimistic Induction):当下最成功的科学理论,未来也将会被抛弃,没有真理

托勒密地心说在15世纪极端成功,化学燃素说和热质理论也获得过繁荣,以太理论更是在19世纪达到全盛,牛顿物理学至今还在中学课堂使用。然而,科学史家总结到:大量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理论最终被证明为假,这是确凿的科学史事实。不同历史时期,许多科学理论都是取得了经验成功,然而它们对世界深层结构的主张都被后世证明是错误的。因此,科学理论的经验性成功与真理性没有必然联系,我们没有理由相信现在最好的科学理论为真,更不断言某个科学理论就是“真理”。简言之:理论只不过是脚手架,一旦超过了有用期,没有它们也行。

(注意1,科学家相信后来人,东方传统文化更相信老祖宗)

(注意2,自然科学最有资格使用“真理性认识”一词,然而科学史否定了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性认识”)

(注意3,反科学实在论,实际上,这也是知识的建构观,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知识”,“知识”不过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包括诸多文化的、利益的等因素)

2量子物理,没有所谓的”客观观察“

“观察者效应”,也称“不确定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在物理学实验中,为了能够让我们看到“电子”,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光子”与其相互作用,而这个动作必然使电子的活动路径产生变化。网民都知道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就是这个意思,量子系统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或被外部世界观察到之前一直处于叠加状态。当被观察时,一个量子系统将不再处于叠加态,而是塌缩为其中任意一种状态。

简言之:量子力学揭示了,在物理世界的微观尺度,没有所谓的”客观观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56505.html

上一篇:没有宾语的提问,Do you beileve?(你“信”嘛?),是个很高明的问题
下一篇:人类观念的价值:以奎因的”信念之网”理论来理解
收藏 IP: 180.98.214.*| 热度|

2 许培扬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3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