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高奇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gaoqi666 经典热力学也称平衡态热力学,研究系统由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变化至另一个热力学平衡态的准静态过程的自发性; 它是真实热力学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博文

Arrhenius 方程与活化能

已有 17019 次阅读 2022-5-25 15:2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文拟探究Arrhenius 方程与活化能Ea的由来,并介绍化学动力学中Arrhenius 方程的两个重要应用.  

 1. Arrhenius 方程

       19世纪末瑞典人Arrhenius根据大量实验数据,在Van't Hoff近似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影响的经验公式——Arrhenius 方程, 参见式(1).

              (1)

       式(1)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T代表绝对温度; R为摩尔气体常数,R=8.314J·mol-1·K-1Ea称活化能.

       式(1)积分,可写成Arrhenius 方程的指数形式,参见式(2).

          (2)

        式(2)中A称指前因子,也称频率因子;其单位与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相同.

        将(k1T1)及(k2, T2)两组数据分别代入式(2),并整理可得:

            (3)

        式(3)可用于k2k1T1T2Ea五个变量之间的相互换算.

2. 活化能Ea

        活化能Ea也称反应阻力,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化学反应的Ea是一个与温度无关的常数. 

        式(1)可变形为:  (4)

        式(4)常被称为活化能的定义式.

        另式(2)两边同取自然对数可得:

                     (5)

        动力学研究中,常通过绘制lnk~1/T线段,利用式(5)获取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

        需明确Arrhenius 方程是一个纯数学拟合式,过度探寻“指前因子A及表观活化能Ea物理意义” 的研究价值不高.

 3. Arrhenius 方程的应用

       例1:已知某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与其三步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k1k2k3定量关系如下,

,试推导总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Ea,1Ea,2Ea,3的关系.

  解:依(6)

         式(6)两边同取自然对数可得:

          (7)

         式(7)两边同时对温度求导可得:

            (8)

        将式(1)代入式(8)可得:

       (9)

        式(9)两边同乘以R·T2得:  (10)

     例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如下反应:C2H5I + OH- → C2H5OH+I-,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k如下,求该反应的活化能[1].

t/℃15.8332.0259.7590.61
k(/10-3·dm3·mol-1·s-1)0.05030.3686.71119

  解:由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单位可推断该反应为二级反应. 另由表中数据换算可得表1:

表1. lnk~1/T关系

1/T(/10-3·K-1)3.46043.27693.00392.7490
lnk-9.8976-7.9075-5.0042-2.1287

        以lnk~1/T作图可得:

无标题1.jpg

                                                             图1. lnk~1/T关系图

     图1为lnk~1/T关系图,图中斜率,k斜率=-10.892. 

     由式(4)可得:k斜率=-Ea/R=-10.892

     Ea=10.892×8.314×103=90.556(kJ·mol-1)

 4. 结论

       Arrhenius 方程是一个纯数学拟合式,过度探寻“指前因子A及表观活化能Ea物理意义” 的研究价值不高.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 物理化学(下册,第四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29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471-1340174.html

上一篇:n级反应速率方程积分式推导
下一篇:非基元反应速率方程通式
收藏 IP: 27.19.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