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jingcu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gjingcup

博文

出国、高校、研究所,读研应该如何选择? 精选

已有 7903 次阅读 2022-8-28 13:5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孙晶:

三位老师好,现在很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包括一些研二的研究生,都在犹豫要不要出国深造,出国深造是选择拿学位还是作为交换生?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只是希望通过的访谈能给同学们一些参考和思考。


1、 汪老师是读完研究生选择出国深造的,您当时为什么选择出国读书呢? (汪老师)

 

汪老师

 

感谢孙老师的邀请。在人生的这个岔路口阶段,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这里讲一讲我个人申请出国时的想法,如果能够我的经历给大家一些启发最好不过了。

 

我真正萌生出国想法是在研一的时候。我还是非常热爱科研的,希望能够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矿床学家。具有国际视野,当然要出国了。在准备出国备受打击的日子里,更加坚定了我出国的想法。

 

我的专业学的比较扎实,但是英语非常糟糕。糟糕到什么程度呢,托福刚开始考了八十多,研究生苦学了三年英语,最后只考虑七十多,越考越差。我拿到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offer而且还申请到了8万英镑奖学金,但是雅思需要过6.5。我只考了6!备受打击,自信心严重受挫。

 

我不希望一辈子跨不过英语的坎,不希望是我永远的痛。所以逼着我还得出国,特别是做科研的话。

 

最后选择了对当时对英语要求比较低的欧洲,申请到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博士项目。其实我当时担心不能出国,所以还申请了香港大学、央企总部的工作也拿到了。

 

我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去德国了呢。其实去柏林是当时看起来最差的选择。做地球化学,不是我特别喜欢的方向。

 

理由有四:其四,我希望成为具有跨国际视野的地质人才,不希望英语成为我永远的绊脚石和遗憾,一个完全外语的环境会逼迫自己提高,即使缓慢,总会进步。第一,柏林课题看似与矿床无关,但是分析的都是铂族元素铜银金等这些和成矿密切相关的元素,或许我能从另一角度对矿床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是我的初衷。其二,虽然没有地球化学和实验室的分析背景,恰好可以学习,特别是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季节做做具有挑战的事情,或许可以跨越几个方向而融会贯通,掌握更多的东西。其三,我喜欢德国这个民族严谨,慎思,明辨等精神,这些东西是我一直追求的,但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需要深深扎下去慢慢体会学习的,在当地数载耳濡目染的习积无疑将对我整个人生极大的塑造。这是我最看重的。申请过程中德国导师认真求实的态度也增加了我的自信。

 

 

2、 马老师是一直在国内读书,您当时有机会出国读博吗?为什么没去呢?(马老师)

 

马老师

 

我跟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聊过天我觉得我还是有一点代表性的我当时不像汪老师这样目标很明确或者是立志要做科研其实我硕士读完之前没有考虑过从事科研这个道路所以在那之前我可能对这方面的了解相对来说没有这么多直到做了科研之后才认识到国际视野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语言

 

汪老师和很多我认识的朋友都是这种科研目标坚定立志很早的优秀的科学家是值得我学习的但是我当时确实因为个人没有过多地去考虑我要从事科研这个路

 

我其实本科毕业就去考了公务员后来读了硕士硕士读完我又出去找工作了当时没有定下来说一定要搞科研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找了好多单位包括我家乡的211高校以及好多生产部门当然公务员也考上了我考了湖北省的地震局也录取了做科研的初心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有的找了一堆工作不是说特别理想但是也有合适的

 

我记得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评审老师问了我一个在我现在看来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我在答辩的时候没有答上来当时我的心里面有一点触动我在想虽然我也达到硕士毕业的标准了但是我是不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或者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的

 

那时候真的是对我有一点触动也是我读博的一个初心我就是觉得硕士的时候虽然也做了也达到标准了但是我是不是没有全勤地投入去把事情做好所以从博士开始的时候我才开始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学术上我硕士的时候还参加了很多活动因为我当时的性格是比较活跃的当时没有选择出国就是没有科研的目标到读博的时候我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读三年全勤投入试试我是不是这块料不是的话我就放弃了

 

所以像汪老师这种目标坚定的我就非常羡慕但是我觉得我可能有一定代表性吧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像我这样不是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的

 

走上了科研这条路读博以后组里有很多国际合作就开始有了这方面的接触然后到工作以后包括参加国际会议去做学术报告去访问慢慢这些经历增加了之后整个国际交往的能力就开始提升这样的过程可能跟汪老师不太一样但是不管是什么过程我们国家最后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的人每个人实现的途径会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相似的所以我觉得在国内类似的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的名额如果同学有机会的话都是可以去申请的

 

 

3、 杨老师是在国内拿的学位,是博士几年级出国交流的呢?为什么要出去呢?(杨老师)

 

杨老师

 

我可能对现在的本科生们可能真的有一些经验分享因为我是有失败的经历其实我很早就想要去出国的我大三上学期考了托福下学期考了GRE,我大四申请了大概有十个学校基本都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是想得很早但是最后没能出去毕竟那个时候我们确实本科接触到到科研少对于国外老师了解也比较少所以他们会有一些担忧就没有拿到这个机会

 

我读研究生是在申请出国失败之后考的其实是晚了一年的包括我读书期间的交流也是我以前跟港大那边的老师交流得比较好类似于联合培养所以那个时候我的第一导师其实是港大的导师但是我学位拿的是中科院的学位我大部分博士期间都是在广州我个人觉得当时两位导师给我的自由度很大

 

我很同意马老师说的你多交流有一个国际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国内也好国际也好其实现在都很开放了虽然现在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出国去开会但是线上开会非常方便可以近距离接触国际前沿的机会还是蛮多的保持一个开阔的视野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对谁的青春不迷茫呢谁都有我到底是适合做这个还是做那个适合做研究呢还是去工作的困惑但是都可以去尝试一下就像马老师找到自己适合的路不也是挺好的

 

 

        4、 三位老师相互之间也比较熟悉,也都是在业内的青年才俊,有没有互相羡慕过对方,或者后悔过,如果当时我也出去拿了个学位,或者我就在国内一直读下去,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汪老师


每个人的情况和机遇都不同。

我不羡慕别人,做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我很幸运我出国了,而且遇到一位好导师。团队也非常棒。也基本达到我出国时候的目标了。

 

        5、 汪老师和杨老师认为出国读书容易吗?比如说生活上是否孤单?工作上是否顺利?是否会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汪、杨老师)

 

汪老师 


困难当然的了,而且是大大的。工作和生活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成长都不容易。艰难困苦,玉妆于成! 出国之后能力就自动提高了吗?并不是,而是扎实的磨砺。正在磨砺,所以成长了。

 

成长是多方面的,

 

语言上也有很大障碍,不管发音,说的对不对,逼着自己说就好了。豁出去了。

生活能力,一切靠自己!独立能力提高了。

工作上的困难巨大,我刚去搞坏仪器,实验室天天提醒我,一度有心里阴影。实验做了一两年也做不出来,很痛苦,失眠。

 

遇到各种困难,战胜之后,您的逆商就提高了。其实我的智商和情商估计刚刚及格,我的逆商起码九十多吧,哈哈。

 

杨老师

 

语言上的困难比较少但是肯定是有生活上的困难毕竟不适应的文化呀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总有一些困难的

 

我印象当中最深刻的困难是在英国的适合有段时间是把脚踝给扭伤了伤得很严重我在家里躺了两个星期出不了门那个时候是刚去英国待了不到半年所以其实也没什么朋友那两个星期就感觉有点快要抑郁了就想着我要出去见见太阳毕竟不在家吃不到家里的东西生病的时候不太好的情绪就来了所以比较重要的就是积极地去交一些朋友不管是中国人也好老外也好有朋友的话总会有一些慰藉或关心

 

        6、 其实马老师在工作之后也出国交流了几次,您觉得对您帮助最大的地方是什么?毕竟现在国内的实验室和学术环境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马)

 

马老师

 

我想跟汪老师说一句没有弄坏过仪器的地球化学家不是好的地球化学家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

 

我出国的时候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汪老师所说的语言问题再一方面可能有认同感或者环境孤独感这种问题我记得我当时小孩不到两岁我在外面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看小孩的照片

 

汪老师刚才提到的逆商我是非常认同的所以在那个困难的环境下反而有利于语言的快速提升因为在被动的环境下是更有需要的在国内没有这个环境下要提高可能会事倍功半

 

再一个就是再国外朋友比较少环境或文化之间会有一些差异和障碍所以要多交朋友多交流去融入一些环境虽然不能真正的完全融入但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或者快速地适应环境

 

我每次出去的时候比较喜欢找人交流去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外面的世界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对我的世界观一个非常好的塑造尽管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了但是这种思想上的交流是不能固步自封的所以可能是有一些困难但还是有收获的

 

        7 现在很多学生在选择考研或者保研的时候,不知道是选择研究所还是高校?今天刚好汪老师是地大武汉的教授,马老师和杨老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能分别说下高校和研究所读研的区别吗?(三位老师)

 

汪老师

 

过去的中科院,现在高校多一些。

 

中科院研究所的优点:项目多,经费多,人均资源丰富。

 

高校优点:可以招生人数多一些,所以团队一般比较大,学生直接互相交流学习比较容易。

985高校有选调生,各种政策。当然这不是冲着做科研,而是将来就业。

 

其实都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选择好研究方向和导师。这与大学时代不同了!

 

马老师

 

我也简单谈下我非常认同汪老师说的现在很多研究生的考研要看目的因为读研的目的每个人都不太一样

 

我查了一些资料国家现在对于专业类的招生是在增加的高校里面的专业硕士占比是在55%,跟学术硕士来比其实专业硕士的招生指标是更多的在中科院系统专业硕士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很多会选择去到高校读研这些是跟目标和学科有关系

 

一方面高校的校园环境或氛围会比研究所好一点因为研究所一般比较小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在研究所可以更早地接触科研实验仪器而且相对人比较少那么资源的平均量会比较多一些这是研究所的优势另外一方面研究所从事的东西都比较专一学术气氛是比较浓厚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学术的

 

国科大今年有一个政策就是必须要第一志愿报科学院才可以在科学院的研究所调剂所以如果有同学今年在准备考试的话也要做一下这方面的准备因为有些同学会看重985,他的目标不是做科研可能就是要选调以后就是考公务员之类的确实985的优势比研究所好一点但是如果是希望做科研的话研究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杨老师

 

其实我也没在国内高校读过所以不是特别了解高校的培养模式但是从刚才汪老师聊到发现高校里面不太愁研究生的名额一个老师带的学生可能非常多多了之后学生间的交流可能会比较多或者其他机会也比较多但是另外一个角度去想的话导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能分给每个学生的时间也是有比例的;在研究所做科研的话导师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充足一些当然这个也要看导师因为研究所也有很多很忙的老师这个还是要分情况选好导师和方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69271-1352985.html

上一篇:如果石头会说话之“我”的老家
下一篇:如果石油会说话之贫富差距
收藏 IP: 125.33.161.*| 热度|

10 雷宏江 王福明 李可 农绍庄 郑强 王德华 史晓雷 许培扬 何应林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