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en-hua Mei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个涉及物理学大夏的一个基础性实验,其正确如否至关重要。多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该实验的结论颇有微词,特设此平台,鼓励学者们踊跃参与,深入探讨,以辨明是非,去伪存真,回归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发展方向。特别是期望涉及此物理基础问题的大科学家们勇于俯下身子予以关注并积极表态,体现科学家应有的科学家精神。倘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有结论真的出现不测即被证明有误,到那时,尚未表明立场的相关科学大佬们的学术声望有可能受损,再回头补救自保怕是难能服众。
我的看法是:
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那里,光程时差∆t(旋转90度后为∆t’)的大小,决定了实验可观察的干涉条纹以及条纹数目。现在关键问题在于,将实际参数代入计算表明的具体情况是,
∆t = 3.67 × 10-16 s
∆t’ = -3.67 × 10-16 s
两者大小对等符号相反,它们将对应于相同的干涉条纹。也就是说,实验装置旋转90度后,干涉条纹不变化是理所应当的,与“以太”或“光速”问题无关,即实验的“零”结果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由此不能得出任何物理上的结论或判断。
再者,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那里,将旋转前后的两个光程时差进行差减操作得到
∆ = ∆t - ∆t’≈ (l1 + l2)v2/c3 = 2 × 3.67 × 10-16 s
但该数学操作在实验中没有可观测的实验操作与之对应,因为是,干涉条纹不分正负。
不知对否,仅此抛砖迎玉,欢迎在评论区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5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