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N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tificNK

博文

郭慕孙院士的1966 精选

已有 2558 次阅读 2020-12-15 09:11 |个人分类:藏品探究:科学家手稿系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郭慕孙院士的1966

 中国科学报 

 

作者 | 顾金亮

      郭慕孙院士是中国流态化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1939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3年毕业后,相继在上海汉堡化工厂和生化药厂任化学师。1945年5月,他抱着振兴民族工业的理想,自重庆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化工,师从R. Wilhelm教授,进行流态化研究,1946年10月获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于1948年发表在美国《化工进展》期刊上。论文首次提出了“散式”和“聚式”流态化的新概念,为流态化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该论文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方法,时至今日仍在流态化领域被引用。

1956年,正当郭慕孙在碳氢研究公司从事的煤炭气化、气体净化和空气低温分离等项目刚进入中间试验之际,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夫人桂慧君一起,带着子女举家回到祖国。1957至1978年的21年时间里,郭慕孙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我国不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并建立了广义流态化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后,依靠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洞察能力,他又提出了关于无气泡气固接触的理论体系。

郭慕孙的成就归功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勤奋认真和勇于创新,也与他身处逆境仍坚守流态化研究密不可分。据《追求卓越:郭慕孙传》(《追求卓越:郭慕孙传》编写组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1月版)记载,早在“文革”前的1963年,国家科委就批准了化工冶金研究所三室主任郭慕孙申请的“100吨/日流态化磁化焙烧贫铁矿中试”项目。中试厂厂址选在安徽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郭慕孙亲自领导并组织了中试厂的选址、设计方案审议及建设的全过程。流态化磁化焙烧炉高30多米,设计有7层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郭慕孙总是爬上爬下,对每层平台上的构件、设备进行严格核查。该中试厂于1965年建成。

1966年,“文革”开始,郭慕孙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不能再担任实验室主任指导研究,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隔离审查长达一年半之久。但这并未改变他报效祖国的初衷,他曾三次奔赴马鞍山,亲临现场指导“两相流态化磁化焙烧贫铁矿”中试热试车间的试验工作。

在工作中他十分重视亲自取得第一手实验资料。在一次投矿热试验中发生了流化床失流故障,排料口也排不出料。经进炉掏矿检查后发现,在燃烧室四个烧嘴处炉壁上方都有较大的烧结瘤块,并向着炉中心延伸,这可能是燃烧室煤气喷嘴的操作不协调而导致流态化床失流。面对当时情形,郭慕孙要求亲自下到炉内考察。考虑到郭慕孙的专家身份,加之他身材较高,在场人员都不同意,但郭慕孙一再坚持要到炉内查看。大家拗不过他,经过严密的布置和准备,最终还是把郭慕孙用安全带捆绑着,从炉顶吊入炉内。此事惊动了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院长和流态化车间主任等人,他们纷纷赶来阻止,还严厉批评、训斥了在场人员为什么同意郭慕孙进行这种高危险性的观察活动。无奈“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结束炉内考察的郭慕孙心满意足,面含微笑,已静静地站在30多米高的炉顶平台上。郭慕孙终于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求真精神查明了失流和烧结原因,后来他又参与研制了解决方案。

    郭慕孙《半载流两相流态化磁化焙烧》手稿见证了他在那风雨岁月中对流态化研究的坚守。该手稿字迹工整,附若干幅图纸,时间跨度始于1966年9月18日,讫于1967年2月5日。从装帧可以看出郭慕孙生前对该手稿倍加爱惜——在用普通书写纸写就的文本外面,又用较厚实的纸质文件夹精心做了护封。这个文件夹显然是郭慕孙珍藏了数十年的旧物!它的右上角是极其流畅、优美的英文花体手书:“M S Kwauk. Princeton University 1945.”。1945——郭慕孙于1945年负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化工;M S Kwauk——郭慕孙是广东潮州人,据考证,M S Kwauk有可能是郭慕孙的姓名潮汕话读音的英文拼写。 


 
《半载流两相流态化磁化焙烧》护封/顾金亮 藏


 

 

《半载流两相流态化磁化焙烧》手稿/顾金亮 藏


《中国科学报》 (2020-12-10 第5版 文化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6802-1262512.html

上一篇:王元和陈景润的兄弟情
下一篇:钱学森给吴仲华的报奖成果做鉴定——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评选拾遗
收藏 IP: 122.96.140.*| 热度|

1 武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