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ls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lsn

博文

按标题搜索
[转载]转吕洪波科学网博文: 一个普通农民的发现与革新改变了上千年的耕作传统
热度 1 2021-5-18 13:46
我生在农村,我们哪里也缺水,大雨过后地皮湿,深知水对农民的重要。看了这一保水保肥方法,叫人称好,值得推广!转此文的目的:是希望这一成果得到推广,除了 保水保肥, 对生态治理也会有好的用途。 耥坑保水法:一个普通农民的发现与革新改变了上千年的耕作传统 发现并实践者:吕中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 ...
1795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塔 子 山
2021-5-12 16:57
( 1 )红色革命基地 塔子山位于四平市区少偏东南,距市区中心十多公里,是四平市东部 群山之首 最高点。为纪念解放战争四战四平的功绩,铭记这一革命历史,四平市人民政府将塔子山开辟为:集缅怀革命先烈和休闲为一体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方便参观这一洒满烈士鲜血的圣地,四平市人民政府对上山路线做了规划。 ...
34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题西林壁》到地球各种动力学闲谈
2021-5-8 15:10
《 题西林壁 》这首诗是宋人苏轼所写,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短短二十八个字中,我认为诗人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看问题,想事情,所占的位置与立场,往往限制了一个人的眼界、局限了一个人的思想。 苏轼游览庐山,从外接近庐山,到置身庐山之 ...
152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游古洞遇好人吴先生
2021-5-6 10:52
5月2日一早,虽非阳光明媚,可也不让人感到沮丧,至少对我是这样。带些水就向前些天同事告诉我的四平山门镇古洞村的古洞进发。一路无话,不久到了距市区东南30多公里的古洞村古洞。所谓古洞就是一面积不大的溶洞,当地还叫它老虎洞,很快就参观完毕,而后采些山韭菜,就到了中午。 中午的阳 ...
1431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两热结构相互干扰及硅铝物与两热结构位置关系(系列6)
2021-4-30 15:45
热结构是一种受迫对流,当相同两线源热结构轴向平行,且距离远小于其影响范围,因为它们具有流线性质,流线间不可相交,但相遇后将根据能量的大小在两轴间相互干扰。通过热结构分异出的或滞留的硅铝物,根据球内性质 性质6 : 所有物质,由球心向外,按密度从大到小圈层展布知 , 硅铝物在热结构的推动下将位于相互 ...
12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换断层新解(5)
2021-4-29 16:43
转换断层最早发现于海底,科学家通过各种手段证实了这一客观存在。但为什么形成,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什么?在我收集的资料中均没有看到形成过程的物理解释。下面通过热结构间的相互干扰,图示这一物理过程。 在上图中在相同热源作用下对上部物质加热,使得物质中的粒子距离增大,形成上浮,物质上 ...
22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大陆漂移新解(系列4)
2021-4-27 14:40
引言 大陆为什么漂移争论了一百多年,至今结论有了,而过程粉彩多呈。解释大陆漂移理论大致有离极力形成漂移,对流形成漂移,膨胀形成漂移,热推动形成漂移等等,总之关于大陆漂移理论可以说是林林总总。每一个学者都从不同视角,根据掌握的科学依据证据论证陆体的漂移。但根据球内合力强度方程、球内性质及球内存在高 ...
32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热结构---地幔对流运动规律(系列3)
2021-4-25 16:06
李务伦(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二 0 三勘探队) 引言 大陆为何漂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自魏格纳正式确立以来,一波一波三折,但大西洋两岸大陆可以合并为一个整体,又容不得不使人探讨这是为什么?魏格纳给出的动力解释为:地球自转引起的离极力而导致,后有学者发文支持这一观点。但随地球磁极倒转的发现和海底 ...
53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春天户外行
2021-4-24 13:46
今天一早,吃过早饭就去了四平东边的下三台,去了多少次已不记得。下公交车不远右侧有一小山,山上树木森森,青翠欲滴,一片勃勃生机。虽是雾天,在淡淡的薄雾中缓行,也有一番别样情趣!于是沿山路迤逦而行,呼吸着含有各种馨香的空气,顿感清新异常,心身放松。行进在山间小路,一片寂静,小花小草,映入 ...
13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物体上浮内部结构及规律与重力资料的关系--兼论“负浮力”的性质(系列2)
2021-4-22 15:38
李务伦(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二 0 三勘探队) 引言 位于液体中小密度物体,无外力后上浮是常见的现象,是球内性质 6 的具体表现;但物体上浮存在什么样的结构规律,很少有人问及。下面通过球内性质先揭示这一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与重力资料做一比对,同时讨论 “负浮力”的性质。这可为探究地幔对流结构性质,提 ...
43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