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ls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lsn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传德老同学还记得在太空建太阳能发电的事吗?
热度 5 2021-12-28 08:44
李务伦 1980 年咱们上学上到高二,刘明月老师教我们物理,接触到光电效应, 知道光照到 某些物质 , 其 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光能 可以 转化为电能。 我们突发奇想,建太阳能发电多好,省的咱们 农村 晚上点煤油灯。并说要是能把这种发电建到太空,发出的电变 ...
27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5
上海秋景一隅
2021-12-27 15:20
雁南飞摄
23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对地球动力学的思考回顾(14)/李务伦
2021-12-19 14:05
2011 年因工作所需,深入学习大地构造理论,随着学习的深入,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使得我无所适从。 同一个地球,甚至是同一个地质现象(地域或地方),对于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动力解释。各自在所能持有的地质证据事实与对方激烈的对阵 ,互不相让。这对同一个地球来说,有点有 “盲人摸象 ...
21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再谈地幔对流及其衍生地质现象(13)/李务伦
热度 1 2021-12-17 10:53
在之前的文字中,多次谈到地幔对流,而事实上关于地幔对流,因为地球物理学学者,通过地震资料认为软流圈下是固体,对流不可能穿透地幔相变界面,故而学界普遍不承认地幔对流的存在。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学者坚持地幔对流的存在,通过一些地震资料,不断地改变算法,试图通过数理理论证实地幔对流的存在。虽有一些成果 ...
320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对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认识总结(12)/李务伦
热度 2 2021-12-5 09:58
到底什么地球动力学?很难一言概之,从以下所列地球动力学的成果可见一斑。较为著名地球动力学成果有:地球自转学说,收缩、膨胀、脉动说,重力分异和重力作用说,地幔分异与对流说,涌流构造说,层块构造热涌说,热点 - 地幔柱说,星际作用说。这些动力学说一度在学界一时影响范围极大,但随着新的事实的发现,有些学 ...
4273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大陆的裂解与俯冲所带来构造(11)
热度 1 2021-11-15 06:45
板块学说是大地构造理论主流学说,虽对这一学说质疑声不断,可这学说的成功之处也是有目共睹,如俯冲、分裂、转换断层、海底扩张等。但在叙述大陆裂解和俯冲前就转换断层和海底扩张说几句。 转换断层 在以往的叙述中,其形成的过往解释,根据对热结构的分析,认为并没有从理论上给出阐明,而通过线性热结构间 ...
204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降温的地表特征和地表热运动(10)/李务伦
2021-11-11 16:37
上一文字谈论了板块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新变化。但对具体地表变化,并没涉及,下面就讨论地表的变化。 当星云物质仅是偶尔降落地球,地球的大气将的尘埃物质不断地回落地球和不断地对外太空释放热能,地球大气将越来越清明。太阳光近乎平行直射到地球,由于地球为球形,单位面积接受的太阳能并不相同,赤道 ...
169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球降温与板块形成(9)/李务伦
2021-11-11 08:27
宇宙深 空 是冷的, 热是一种电磁波,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高温的地球表面和地球大气,将向宇宙深空辐射热能,从而使得地球在无新热能注入的前提下,先从大气降温,而后波及地球表层。 温度是分子不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的量度 ,还影响着离之间的距离,因而降温首先使挥发物形成多成分复杂的雨,在引力 ...
149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球表面处于高温小密度物的分(8)/李务伦
2021-11-9 17:02
上一文在主要用 球内性质 Ⅰ 简单说明一些学者的地球动力成因,尔后利用热结构图示推演了表面小密度物的演变,其中还涉及了转换断层、三联点和小密度物的合。然而根据目前大陆的开合与漂移研究,小密度物形成统一的大陆后,并非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后将产生分裂、漂移。 根据 “ 分异与受迫热对流 -热结构的 ...
16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球表面处于高温低粘性态表面结构推演与小密度物的合(7)/李务伦
2021-11-7 11:56
球内性质在以往的文中存在两种表述: 1 、无外力场作用,无绕轴旋转下的球内性质; 2 、在外力场,绕轴旋转的球内性质。为便于今后叙述,前者称为 球内性质 Ⅰ, 后者 称为 球内性质 Ⅱ。 前面系列文讨论了受迫对流的内部结构以及形成这种结构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并以 热结构 命名这 ...
16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5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