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4426296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442629614

博文

致敬女性科学家:盘点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杰出女性工作者(一)

已有 3415 次阅读 2022-5-19 09:47 |个人分类:复合材料前沿|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Women Scientists

女性科学家

近年来,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等各个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充分彰显出巾帼力量。

小编特盘点了在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做出杰出成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以致敬她们在行业内做出的杰出贡献。


朱美芳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主编等职。

在纤维材料复合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进步。

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10部(章),获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奖项和荣誉。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


邢丽英



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复合材料技术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多功能化技术研究,国内率先研制出系列高性能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并在航空装备批量应用,支撑保障了先进航空装备的研制。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光华科技奖等。


武德珍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聚合物的合成、改性与制备加工,主持多个国家重点、973、863、自然基金和企业开发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其中国家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100项,其中60多项获得授权,发表学术论文约260篇,其中SCI收录约180篇。

近年来,带领团队主攻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合成制备,特别是在聚酰亚胺纤维研究、产业化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


张美云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带头人,我国特种纸领域著名的专家和领军人才,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津贴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兼任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中国造纸协会专家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美云教授致力于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与造纸技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是我国特种纸领域的领军人才。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以芳纶先进绝缘与结构减重材料为代表的特种纸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及以上奖11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1名、第4名)、教育部/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3件;主编出版专著或教材7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


李岩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

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相关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并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示范应用。

担任《复合材料学报》副主编、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Composites Part B 等国际期刊编委,亚澳复合材料学会理事,SAMPE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及绿色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及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陈惠芳


东华大学研究员,一直从事粘胶基碳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开发、研制与生产。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负责“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生产基地”,多年来为国家战略导弹弹头隔热材料提供稳定合格产品;攻克了干喷湿纺高强/中模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并于2018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师奖、2019年获上海市教卫委优秀共产党员和获批上海市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汤素芳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热结构复合材料学科方向创新课题组负责人,带领团队先后研制出多种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满足了多个国家工程项目不同热环境防热的应用要求;同时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多孔炭材料制备技术,为新型热防护材料和结构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任课题组组长以来,实现C/C、C/陶复合材料产业化,研制的C/C发热体、料盘、冷却喷管等产品成功替代进口。

汤素芳研究员先后在Carbon、Corros Sci、J Am Ceram Soc、Mater Sci Eng A等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SCI他引300余次,并作为第一作者受邀为Mater Sci Eng A和J Mater Sci Technol撰写综述性论文。相关研究工作曾被美国NASA、亚利桑那大学等国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多家单位大篇幅引用。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6项,并已成功应用于防热结构件。


祝颖丹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团队负责人。

多年来从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设计、制造与装备技术的研究工作,带领一支高层次科研团队,从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前沿技术开发,促进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在交通、空天、电力、医疗等领域形成示范应用;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书籍一本,申请发明专利105项,其中已授权55项。

带领团队研发出正向设计复材电动汽车,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引领了国内汽车工业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发展;突破“卡脖子”特种热塑预浸料量产制备及装备技术,并成功吨级应用于我国高端装备的研发。被评为浙江“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等。


吴琪琳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员、博导,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碳-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科技纤维与应用》编委。曾在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首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防重大军工科研项目“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制及300Kg/y粘胶基碳纤维扩试线”、“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制及应用”,获得了多项创新性理论研究结果。

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加其它项目多项。2001年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协第九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首届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余项。


何莉萍


湖南大学教授,湖南大学先进设计制造与生态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湖南省“杰青”获得者(2005),荷兰NUFFIC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任职于香港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加拿大 University of Alberta。

主要从事车身绿色新材料及其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研发。已主持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DAG项目和美国Boeing公司合作国际项目等项目20余项。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3部(英文1 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90余篇。


徐世美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及功能高分子。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纤维复合材料再生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Material Horizons, Green Chemistr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吴海宏


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碳纤维复合材料河南省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研究工程中心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超轻、超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成型工艺;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储能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



刘春玲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炭材料与树脂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完成了通用级沥青炭纤维连续长丝,中间相沥青炭纤维、沥青基活性炭纤维、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等国家和中科院重点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某部项目“电化学电容器电极碳材料的研制”、“酚醛基活性炭纤维的研制”、和“耐烧蚀、隔热酚醛纤维的研制”,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高性能硼酚醛纤维的研制”,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以高邻位酚醛树脂为前驱体熔纺法制备高度交联化酚醛纤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用脱油沥青和高硫石油焦制柱状活性炭小试、中试及工业侧线试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三元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莱芜润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委托项目“煤系优质针状焦的研制”、“炭素功能材料的研制”、“炭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制”和“酚醛纤维模试”,其中有3项在相关企业完成中试或工业示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2件,36件获授权。


宋燕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多孔炭(包括活性炭纤维、中孔炭等)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纳米炭纤维及纳米炭纤维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用炭材料及碳/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调控。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者首席科学家完成或正在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军工、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煤基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以及山西省自然基金等项目十余项。荣获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09年);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4年);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创新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5年);山西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2015年);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9年);三晋英才之拔尖骨干计划(2019年)。


李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实验室骨干教师,兼任北航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和上飞-北航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美国SAMPE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复合材料分会委员兼干事、国防科技工业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理事等学术职务,入选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8年“北航蓝天新星(科技类)”等。

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航天基金、领航创新基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分课题等10余项,在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模拟与优化、缺陷预测与控制、纤维/树脂界面作用与相容性机理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特色。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高CNT含量纳米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微结构表征与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制造与工艺优化、碳纤维/树脂匹配作用机制、新型增强体和基体材料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肇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开展先进碳纤维/织物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纳米复合材料以及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包括碳纤维微观界面、先进复合材料液体成型技术、碳纤维NCF织物预成型体及缝合研究、高性能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究,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制备技术、分散特性和表面功能化等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数项,在该领域的国际和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0 余篇,获得授权的专利十余项。


刘玲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监测与自修复、复合材料及结构超低温力学行为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复合材料分层损伤在线监测和损伤自修复一体化关键问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973和上海市重点项目若干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他引1000多次。


刘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耐高温树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陈玉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多尺度复合材料力学、新型材料/结构多尺度设计等研究

在J. Mech. Phys. Solids、Int. J. Solids Struct.、Int. J. Plast.以及Adv. Mater.、Adv. Func. Mater.、Compos.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以及Forces in Mechanics副主编,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中国航空学报等期刊的编委或青年编委。2016年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21年获得中国力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王春红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任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致力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近20年,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6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大型工程转化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2篇;授权专利28项,出版专著3部,制定国家纺织行业及天津市地方标准各1项。


史小红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热防护、自诊断及3D打印修复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14项。在《Carbon》、《Corrosion Science》、《JMS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是《Materials and Desig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阳玉球

东华大学教授,(日本)复合材料界面科学研究会理事;SAMPE北京分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与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新型化和功能化纺织产品的开发。


杨斌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现任上海交大高模新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先进材料与工艺工程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主要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加工、回收与再利用等领域研究,承担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航天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重点项目等重要研究课题十余项,成功开发国内首项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规模化回收技术及装备,该项技术已被列入国家汽车领域相关行业规范。分别于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发起成立SAMPE中国“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专业委员会“任秘书长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纤维复材再生分会”任常务副会长。


注:

1. 本文仅为了致敬在纤维复合材料领域默默耕耘的女性科学家们,排名不分先后。

2. 部分专家信息来自于官网介绍,信息可能有滞后。

3. 另因小编能力有限,盘点中难免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敬请行业内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4. 本文仅为第一期女性科学家盘点,后续会有更多女性科学家盘点内容更新,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推荐熟悉的女性科学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7017-1339236.html

上一篇:东华大学纺织复合材料动态实验室:解决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动态强度问题
下一篇:汽车用玻璃纤维悬架已来,碳纤维的悬架还会远么?
收藏 IP: 218.74.2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