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南京模式”(上)

已有 1914 次阅读 2023-2-2 20:01 |个人分类:科技政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南京模式(上)

摘要:本文依据国内外关于基层体制改革的研究文献,实地考察了5个行政区和江北新区的15家机构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成功经验,提炼归纳一些共通性的问题与建议关于进一步推进“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可以从时间进程、空间布局与主体自身三个方面,阐明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建议。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基层改革是中国新时代改革与开放的重大实践问题,2022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提出立足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开展改革创新攻坚争先。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出台《关于建立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改革推进机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板块和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分别明确一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以改革解锁发展之需、对接基层之盼、回应民心所向。这是南京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系统化改革推进机制,激发各区、各部门内生改革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向纵深,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南京模式

根据实地评估和书面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参见附录1),结合访谈调研(访谈提纲参见附录2),我们得出如下的总体评估结论:

1.“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基本建设

新基建主要包括,推动国家实验室的创办,金融城、基因城等的逐步建设,是支撑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的基础工程,为南京社会变革来巨大的加速推力,同时带动形成短期及长期的经济增长。“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锻长板、补短板。新基建的基本特点是“有限重点、有效突破”。

玄武区“探索多元创新主体合作共建机制”的改革项目,主动融入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接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部署安排,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的筹建将围绕重要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挖掘、新型关键育种技术研发、突破性新品种选育三大方向,解决新品种培育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更重要的是,平台将以国家实验室的标准推进建设,未来成为种业创新的策源地。国家实验室针对的都是战略必争领域,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未来先导性和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及相关重大关键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均具有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靠市场机制难以成功,必须由国家集中投资和组织,确保较长时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应当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体现未来发展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建邺区“金融城体制机制改革”项目,高质量建成机构汇聚、人才集聚、功能健全、交易活跃的国内一流的金融城、国际知名的中央活力区、国内领先的金融监管模范区、东部卓越的金融创新先行区,努力实现核心区达10平方公里、载体开发总量超500万平方米、金融从业人员突破20万人的发展愿景,推动形成功能完备、业态引领、布局合理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金融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改革项目,聚焦解决全产业链的关键难点和瓶颈问题,推出了一批“小切口、见效快”的改革措施,能够快速打通产业堵点,迅速解决企业痛点。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都是多部门监管,这就需要打通不同的监管环节和流程,加快打造以基因和细胞产业为特色、创新药械和医疗服务协同发展的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地标。

此外,改革项目构建了未来城市与农村的新社会组织基础。六合区“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改革”项目, 按照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六合区探索形成了“1+N+X”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1”是指一个核心成员,“N”是指N个经营主体,“X”是指多项功能布局,包括新型农技示范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农机维修保障中心、粮食烘干仓储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等),并获全省农村改革优秀案例。以集体领办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为切入口,整合各要素环节,推动经营主体、农户节本增效,实现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户共同增收。过去的零散的小田块改成高标准良田,在这种基础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也就更需要这种依赖于这种农业的社会化。在国家级层面,争取到2022年中央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5万亩,项目资金580万元;在省级层面,争取到省级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00万元,专项支持村集体领办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及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在市级层面,争取到市财政专项奖补资金600万元,用于支持经济林果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和全市重点扶持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项目资金676万元,以及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等等。

鼓楼区“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改革项目,坚持“政府主导、物业服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将助医嵌入项目统筹、赋能“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不断完善“区、街、社、企、户”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物业企业发挥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为小区老人及时有效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适配服务,让养老服务精准入户,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改革项目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推进:从“无”到“有”, 从“有”到“准”, 实现从“准”到“优”, 实现从“优”到“久”。

选择“有限重点”的原因是拳头的力量是来自五个指头甚至是整个身体。只有基层是活跃的、健壮的、有力的,拳头才会有力量。

各区选定自己的“有限重点”的基本标准,有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a)全局的社会影响。这些“有限重点”必须是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项目。它既是当前发展的关键环节,又是方兴未艾的新兴问题;(b)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有限重点”必须是当代社会正在兴起、或刚起步的有发展前途、有生命力的领域。它既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的基础性领域,又是处在改革前沿的尖端性课题;(c)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些“有限重点”必须是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而且有可能形成南京名片的强项项目。基础条件主要包括,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人才梯队日渐形成,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初步成果崭露头角等。

新基建“有限重点”只能选择“有效突破”的实施路径,从片面迫求数量转移到有效提高质量上来,特别强调:(a)以质取胜。未来社会与上级领导对区域改革的质量的要求会更高,要求改革项目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还要求它们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b)内涵式发展。把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做好的改革项目上,力图以较少的投资较快地赢得改革质量的提高和项目辐射的扩大;(c)全新质量观。各区的改革项目产生的社会效应,群众的满意度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改革项目的“积分值”是衡量“一区一特色”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

目前新基建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新基建将会催生大量的新业态,网络效应会带来指数型的增长,带来大量目前无法预知的高成长的新业态。新基建会加速南京经济全面在线时代到来。随之所带来的是整体经济运行更加透明的信息传递、更少的中间环节和更加高效的资源组织方式,新基建是支撑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2.“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是发掘南京创新的新的能量资源

发掘南京创新发展的新的能量资源关键主要不在于有没有创新资源的“生油”和储油”条件,是为了澄清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双重误解,南京既不应当“模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立创新“高地”,南京也不是不具备建立“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条件,而是应当从内部开发的角度构造出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应当在现有创新主体的“油区”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创新的“油田”,并选准可行的、有实用价值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油井”。

1)发掘创新资源的“油田”: 第一主导产业

第一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它应同时具备如下三个特征:能够依托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放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一主导产业的这三个特征是有机整体,缺一就不可成为主导产业。这类产业往往既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江北新区要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加持下,已初步建成研发、孵化、中试、生产、流通贯通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江北新区将自觉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移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环节;坚定不移强化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体系建设,构建大中小科创企业递进成长的“雁阵”梯队;坚定不移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持续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金融城是建邺区最有特色、最具优势的第一主导产业。建邺区致力于打造国家东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中心,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首居全市第一,已累计集聚金融类机构超1000家、股权投资机构近1000家,备案基金管理机构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稳居南京市第一。建邺区重点打造金鱼嘴每日路演特色品牌,通过全年200余场路演活动一站式撮合资本要素,同时将支持江苏股交中心申报建设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试点,优化基金发展环境。把握总体定位,在大格局中谋划推动。高质量建成机构汇聚、人才集聚、功能健全、交易活跃的国内一流的金融城、国际知名的中央活力区、国内领先的金融监管模范区、东部卓越的金融创新先行区,努力实现核心区达10平方公里、载体开发总量超500万平方米、金融从业人员突破20万人的发展愿景,推动形成功能完备、业态引领、布局合理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金融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2)确定开发创新的“油田”:公共平台基金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项目,在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下的制度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在全产业链上下功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由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负责运营管理。东部中心致力于搭建中国东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强、影响最广、互联互通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在健康医疗数据采集、开发及民生应用方面力争辐射我国东部地区23亿人口。东部中心的基因测序中心含全球最先进的高通量测序仪40台,配套实验室设备1600余台,测序规模及通量能力亚洲第一、全球领先。在样本汇交、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中心以大数据处理平台为枢纽,建立了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模式,数据成果则应用于医药研发、精准医疗、公共卫生等上下游产业。东部中心还为新区基因科技类企业提供了遗传病基因检测与个性化医疗的公共技术服务,配合产业园区在基因芯片、液态生物芯片、微流控芯片、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面开展项目引进。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了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中心、行业排名首位的存储与超算中心、全球领先的质谱检测与分析中心、华东规模最大的临床前药物检测中心、国内首个位于自贸区的人类遗传区域创新中心及千万级自动化生物样本库、国内首个政府控股的医学检验所等6大专业技术中心……。在平台的支撑下,江北新区在基因分子诊断、医疗器械、创新药、器官芯片等生物医药成果竞相涌现。2021年,南京生物医药谷年营收超千亿元,位列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榜单第11名。

建邺区人民政府、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共同发起设立的建邺区第二支产业投资基金——南京建邺建鑫立邺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备案设立。建鑫立邺基金认缴规模20亿元,采用政府+银行+基金的模式设立,由建信信托旗下全资控股的私募股权平台建信(北京)投资及建邺高投集团共同出资,由建信(北京)投资及金鱼嘴创投共同管理。作为南京建邺区第二支政府主导产业投资基金,建鑫立邺基金将重点支持金融科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健康、智能制造、碳中和等领域的优质子基金和项目。截至20226月,合作子基金已对外投资项目超过200个,投资金额近80亿元;返投南京项目33个,返投金额约11.6亿元;返投至建邺项目6个,包括仙途智能、绿米联创、云快充、耀宇视芯、企名科技、好特卖等优质项目,返投金额3.54亿元。已投资项目中已诞生5家已上市企业、18家独角兽企业、22家瞪羚企业、2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南京市建邺区东南高新产业发展基金运作平稳有效,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运作管理机制,吸引了国内外多家优秀基金管理人接洽合作,为实现基金集聚效应提供有利抓手,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培育产业链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建邺区金融城的建设将新金融实践探索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建邺本土科创项目实现金融资本高效嫁接提供新途径,提供持续赋能的资本后盾,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金融赋能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3选准提升创新能力的“油井”:创业成长企业

如果说金融城、基因城等是在改革项目的推动下,构成发掘南京创新的新的能量资源的“油区”,那么在这些创新的“油区”中,培育出的、有实用价值的“油井”才是改革项目的终极目标。

先声药业从偏重药品销售,转向兼顾研发、生产制造到商业营销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建设,其创新药营收比重的逐年上升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先声药业在肿瘤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三大治疗领域已经建立了多元化且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产品组合,现有超过50个管线产品将为后续发展不断提供新鲜血液,实现了3个国家一类创新药和1个进口创新药的成功上市——这些已上市创新药的销售收入,即“创新收入”,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已达到45.1%。先声药业的精准医疗“百家汇”,通过激励机制、资源分配机制和营运机制的创新,汇集了1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百家汇”已汇聚百家创业公司,其中不乏一批有潜质的科技小巨人,30%以上公司获得风险投资,二家科技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还有多家企业正筹备IPO。开放式创新模式使创新药研发数量快速增长,投资参股的公司在研项目累计超过200项,其中很多有和先声合作的可能,也扩充了先声的研发管线。

世和基因是江北新区独立孕育出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借助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一台价值200多万元的小型测序仪,迈开发展的第一步意义重大。而在江北新区生命健康领域,集萃药康、新格元、驯鹿医疗等明星企业,也都有过同样的经历。独角兽企业南京世和基因,是一家致力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主要面向肿瘤患者开展基因检测,通过明确基因分型指导临床用药选择、提示耐药机制、监测术后复发,同时探索风险人群早筛早诊,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分子诊断服务和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创新推出的大Panel产品,目前累计检测肿瘤样本数十万例,稳居行业前列,具有核心技术与经验禀赋双重优势。除此之外,世和基因积极布局开展NGS产品化标准试剂盒研发。公司研发的益胜康EGFR / ALK / ROS1 / BRAF / KRAS / HER2 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作为首批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学的肿瘤伴随诊断产品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以更实惠的检测费用,切实为社会及患者家庭缓解了医疗经济负担。世和基因自主开发建立了超高灵敏度液体活检技术、高效靶向富集及探针捕获体系、RNA多组学检测分析系统、生物信息学自动化分析平台,推动前沿技术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转化应用并拓展至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累计检测各类样本数十万例,稳居行业前列。与此同时,公司还在现有检测服务体系基础上积极布局开展相应产品化标准试剂盒研发,以期拓展业务边界和客户范围,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3.“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建构了南京健康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

实施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客观上形成了以市场导向(资金投入与多元平台)、制度导向(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价值导向(文化氛围与心灵共振)等三个层次的构建了南京健康发展的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从产权理论到国家理论再到意识形态的体系结构,反映了如何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有效推进的“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的实施路径,也是构筑“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的价值基础。“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1) 以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为导向

 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通过加大提升资金投入,构建吸引各种社会主体参与“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的发展平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邺区探索“政府+人行+民企”合作机制,与人民银行南京营管部对接,争取科创金融相关政策先行先试;坚持“母基金+直投基金”双轮驱动,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与南京联交所加强“南京金服”平台合作,推动“宁科贷”企业资质认定;探索成立南京金融城理事会,推动业界共治和公众参与。

从产业基础看,新城建设之初,建邺房地产业占GDP比重一度超20%,通过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如今该比重已不足1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近30%2021年,全区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市近50%,金融业税收占全区近50%,备案基金管理机构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居全市首位,金融业增加值、营收规模均全市第一,金融业成为建邺第一支柱产业。

从人口资源看,全区1740岁年轻人占比达38.33%,是南京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区。“十四五”期间,建邺预计每年净增近2万“年轻人+新居民”,这既是金融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金融机构服务的主要客户群。

从发展态势看,建邺区金融城三期,构建以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为特色,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提升城市金融能级。也将会成为南京都市圈金融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带动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初步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重要金融中心。

2)以“依法治国”的制度建设为导向

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为社会治理提供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还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建设并完善一个有利于和谐社会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

浦口区“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项目,加快推动综合行政执法全方位变革、系统性重塑,不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正规化、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思想融合、职能融合、队伍融合,构建了一个部门管执法、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制度管执法“111”改革模式,部分执法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口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将城建、房产、交通、水务等26个部门的职责、机构进行调整归并,采取“局队合一”模式,统筹设置7支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横向上,形成了以综合执法为主体,市场、文化、交通、应急、农业5支专业队伍为支撑的“综合执法+专业执法”架构体系,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同时,区公安分局以机动大队形式派驻执法人员至综合行政执法局,保障和配合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纵向上,派驻33名执法队员下沉街道,推行“1+X”“吹哨报到制”管理,破解了职责不清晰、区街权责不对等、协同联动不顺畅、多头执法不便民等问题。目前,简单易发事件4小时处置率达90%以上。

在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将集中行使4015项行政处罚权、182项行政强制权。针对新划转执法事项,建立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权”、“责”两张清单,理顺“条”、“块”关系,构建综合集成、权责一致的“一件事”运行体系。同时,围绕“一专多能”岗位需求,以周末大讲堂、“老带新”、“多对一”、跟班驻学、现场教学等形式,让执法人员在“多元组合”中迅速成长为“办案精兵”。

(2) 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为导向

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开创了思想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交流的新局面,形成并提升一个有质量、有品味的现代文明的心情舒畅、和谐生存的人文环境。鼓楼区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改革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服务、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积极探索项目统筹、综合平衡的物业+养老新模式,不断完善区、街、社、企、户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物业企业发挥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为小区老人及时有效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适配服务,让养老服务精准入户,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银城怡家由银城物业和银城康养合资成立,以居家为基础,物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形成阵地人员服务协同模式。阵地协同上,物业服务中心兼社区长者服务中心,以物业小站为中心,提供银发顾问、需求链接、站点基础服务和社区课堂等5大服务。人员协同上,物业安保兼长者应急救援人,物业生活顾问兼长者银发顾问。服务协同上,物业生活服务供方兼为老服务供方,小区灵活就业人员兼居家长者服务人员。努力建设一个更有温度的城市,将会惠及城市的每一个人,也会让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充满活力。这样的城市,必将拥有更高的能见度”“美誉度,成为让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城、典范之城。

当然,“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区域与部门的界限模糊。区域特色鲜明但局限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部门,有些改革项目主要的某部门所属行业的具体工作改进,只需要本行业报工作做细做深入,提高工作效率即可,几乎不能带动全局或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

2)改革项目的模仿与独创。过分依赖上级的试点而缺乏改革的主动攻坚。大部分的改革项目,主要是借助国家项目确定主攻方向,以国家项目为重点突破口这当然是必要的也是好的,但不是因为旧体制、旧模式处理代价的空间已经用尽,出自内在发展的冲动,主动去改变现状。

3)改革项目发展与前景的预测。改革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改革成果的可持续性缺乏考虑。当政府补贴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有的改革项目并没有能力持续维持下去;当市场变换或政策改变,有的改革项目在预设目标是留有余地不足,系统弹性空间有限。

 

关于进一步推进“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可以从时间进程、空间布局与主体自身三个方面,阐明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建议。

1.推进改革项目的持续深入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改革项目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任何地区的改革发展必然存在一个积累期,只有过了这个漫长的积累期,才能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者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要有战略眼光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只能厚积薄发。

因此,各区改革项目应该构造一个把比较优势(即特色)与核心能力(即优势)融为一体的设计模式。改革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社会法则和创新公理的遵守过程,需要明确:我们的改革是什么?我们的未来想成为什么?我们目前的目标要达到什么标准?改革项目顶层设计需要精心安排兼顾今天(改革重点)、明天(改革衍生)和后天(改革种子)的三层“改革链”。

-------巩固改革重点。将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稳妥地巩固下来,并不因为试点工作结束或者上级支持力度的减小而随之消失。应当让改革重点能够经受住市场与社会的考验,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改革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扩张改革衍生。尽可能积极准备将已经做出成绩的重点改革,向周边渗透与扩张,从重点改革衍生出其他边际改革,提高改革重点的扩散程度,同时寻找替代改革重点的次生改革。

-------探索改革种子。有意识地寻找改革的新的成长点,主要是改革设计者鼓励改革操作者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改革方向,弱小的改革苗头,主动培育与积极扶持。

2.强化改革项目的协同合作

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与上级政府不完全耦合、同级政府不完全对接的问题,一些改革措施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同步性。同时,区级政府内部缺乏有效协调,部门与部门间、个人与组织间的利益冲突和相互掣肘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改革还难以发生化学链式反应,改革的整体效应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亟须全市性质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所以,应在改革过程中及时搜集、分析、整理改革中的新问题,配套相应保障措施,对保障措施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确保改革的协同性,以更好地适应改革空间布局合理化的要求。

-----改革设计者与操作者的协同。改革设计者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改革项目的目的、意图以及主要关键环节,务必表述清楚与解释明白,帮助改革的操作者实施有根有据、有理有节;改革项目的操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帮助改革设计者修正、补充与完善改革项目。

-----区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在保证不同层级间政府职能配置避免出现差异或不对接情况的同时,通过不断推动职责相似、职能相连的部门对其职能调整、合并、取消,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责,向基层、向市场、向社会放权,实现政治权力的科学合理配置。

----各区之间的相互学习。在“一区一特色”改革项目评估结束后,各区在总结自己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学习与移植其他单位的改革经验,提高改革的应用效率。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别的地区好经验加以消化吸收,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参照。

3.提倡改革项目的主体自觉

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改革主体驱动的内生自觉。 坚持解放思想,用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真正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要适应发展需要,顺应发展规律,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改革主体的主动自觉。改革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除了改革设计者与操作者的主动推动,依然需要各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并动员分散的改革资源形成分权化的协同合作。在改革项目中,各类社会主体是平等的,他们在法律和政策面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平等地享有配置资源的权利;尊重改革发展规律,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发展作为坚定不移的工作目标,保持改革项目的公平公正。保障一定的经费投入,体现了当前改革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突出工作重点,在保持改革持续性和发展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改革精准定位与突出重点。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改革发展的前瞻性。

------政府在改革中应始终发挥“掌舵者”的核心作用。可继续理顺和完善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定期对其评估和动态调整,并设计公共服务清单;构建过程性与结果性指标相结合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端、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政府数据处理共享中心和系统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沟通与发布、公开与申请、处理与评估、决策与监管的兼容,同时提高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联动的效率,实现执法评估的“全方位”动态监控;对政府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理念、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鼓励高素质人才去基层服务,提高改革项目运作能力和实施质量。

 


 

注:本文感谢南京市委改革办与5个行政区和江北新区改革办的帮助,5个行政区和江北新区有关职能部门机构的支持,以及东南大学的钟佩、靳力、郭婧等老师的协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374576.html

上一篇:完整且严格的科学训练:美国理科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
下一篇: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南京模式”(下)
收藏 IP: 114.222.177.*|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