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华中科技大学王鸣魁教授综述:有效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进展与挑战 2023-12-10
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存在着对于建筑光伏一体化和基于柔性光伏技术的便携能源系统的巨大需求。其中,钙钛矿柔性光伏技术具有优异的柔 ...
(1490)次阅读|(0)个评论
王中林院士和王杰研究员等:MXene 水溶液润滑的长寿命高电流密度摩擦伏特纳米发电机 2023-12-08
研究背景 摩擦伏特纳米发电机(TVNG)具有高电流密度、低匹配阻抗和连续输出等特点,有望解决小型电子器件的供电问题。然而摩擦界面的磨损会严重降 ...
(2136)次阅读|(0)个评论
化学所姚建年院士等:调控MOF中铜的自旋态,助力尿素的电催化合成 2023-12-07
研究背景 尿素作为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通常是经由高温高压条件下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而成。然而,相较之下,采用电催化途径合成尿 ...
(2220)次阅读|(0)个评论
新南威尔士大学梁康等:生物催化浮力自驱动纳米机器人实现细胞自主识别与富集 2023-12-06
研究背景 细胞分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生物研究领域,包括再生医学、癌症治疗和艾滋病发病机制等。为了模拟生物免疫识别过程,人们亟需开发出 ...
(2254)次阅读|(0)个评论
中南大学陈立宝等:原位构筑摩擦膜作为高效有机/无机杂化界面层实现高稳定锂金属负极 2023-12-05
研究背景 锂金属负极因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而具有极好的前景,其电化学稳定性研究目前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面向实际应用中,商业正极通常匹配面 ...
(2630)次阅读|(0)个评论
烟台大学侯传信和英国诺森比亚大学郭占虎等:调控界面和缺陷拓宽二元金属氧化物基微立方体电磁波吸收器吸收频带 2023-12-04
研究背景 钴酸镍因具有形貌可控性、环境友好性、高极化损耗能力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提出界面和缺陷协同调控策略,利用异质组分复合和构建特殊形 ...
(3943)次阅读|(0)个评论
香港理工张标、焦增宝和香港中文大学高尧等教授:内部应力缓解促成的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富硅微粒负极 2023-12-02
研究背景 对于微米级颗粒硅负极来说,循环过程中严重的颗粒粉碎阻碍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本文作者结合电弧熔炼和高能球磨,使得Sn和Sb ...
(5534)次阅读|(0)个评论
上海科技大学凌盛杰等:能发光的类皮肤智能显示平台,实现视听交互与声音识别 2023-12-01
研究背景 传统的显示技术在机械性能与智能化方面限制着人机交互的发展。本文提出基于丝蛋白离子弹性体,开发一种高度类似皮肤结构和机械性能的电 ...
(4345)次阅读|(0)个评论
中南大学周江等:高生物安全性锌离子电池中引入异质核稳定锌金属负极 2023-11-30
研究背景 人体可穿戴/可植入式电子设备在现代生活和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产品,其生物相容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 ...
(4042)次阅读|(0)个评论
青岛科技大学李镇江等:δ-MnO₂氧空位有效调控助力H⁺/Zn2⁺嵌入/脱出及相变共存的电荷存储机制 2023-11-29
研究背景 锌离子电池(ZIBs)因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合适的氧化还原电压和环境友好特性有望成为潜在的规模化储能装置。正极材料是决 ...
(3421)次阅读|(0)个评论

查看更多

About NML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 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科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多次荣获 “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欢迎关注和投稿。


上海交通大学《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editor@nmlett.org
NML期刊媒体




  • 数理科学

扫一扫,分享此博客主页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池顺良 2022-5-6 12:54
由于日月引潮力对地球的作用,地球中发生一日两峰两谷的应变固体潮,应变幅度约1×10负7次方。在地球中产生的机械能流约0.1W/m2.(作为对比,地球向外太空发散的热能流约0.06W/m2.)不知你们做的器件若埋在岩石地层中能否将潮汐机械能流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为野外传感设备供电使用?

池顺良 邮箱:chisl@263.net
查看全部
统计信息

已有 4539254 人来访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1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