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创课堂新模式,探教改新思维 ——株洲市景弘中学访学记(2021.11.09廖婧琳)

已有 5218 次阅读 2021-11-15 10:36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间:2021年11月9

地点: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

主持人:廖婧琳

摄影:秦煜萱、熊乐天

撰稿:廖婧琳

参与者:余小波、刘潇华、张欢欢、张择宾、李泓达、徐淼、袁琳、易凡、赵晴晴、陈怡然、仇国伟、王艺霖、廖俊宏、熊乐天、秦煜萱、廖婧琳

 

改革面向的是未来,教育承载的也是未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教育只有在不断改革、不断迭代中才能走向更深的层次。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因此被寄予了太多关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谁改?为何改?如何改?基础教育如何在创新变革与提质增效中寻求立校与育人之道?创办于2004年的株洲景弘中学,是株洲市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民办初级中学之一。学校秉承“务本务实、向上向善”的景弘精神,“景德、笃学、弘毅、致远”,致力于走特色办校和内涵发展之路:重构课堂流程,编制导学案,建设学习小组,举全校之力打造“一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校本教研、管理评价全方位的改革,成为享誉全国的课改样板校。

为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对话与衔接,深化一线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研究的融合与交流,本次余门学术沙龙走进景弘中学的“一三六”特色课堂,围绕自由、高效、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结合观摩学习后的所思所感,从不同角度展开学习交流探讨。


一、如沐春风——初识景弘 

初入景弘,在邓春林校长一行的引领下,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景弘中学校园整体建筑布局。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令人心旷神怡,郎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似重回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学生、热情大方的问好,金秋十月却感如沐春风。一番简短的交流后,大家随机进入不同年级、不同班次的课堂,实实在在地体验、真真切切地交流。

1.“一三六”——学习新课堂

“守护孩子,先从守护课堂开始。”课堂小世界,世界大课堂,课堂始终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心、三特点、六环节,构成了景弘自主、高效、开放的“一三六”课堂:三面黑板的教室里,呈田字型分布的小组自由自治、认真专注。学生不再被钉在座位,而是走向讲台、走近同伴;教师不再是教育的单向输出者,而是将课堂与知识还诸学生,通过课前三“备”、课堂三“段”、过程五步三“查”,激发学生三“动”、培养三“学”、促进三“高”。这使得“一三六”教学模式在落实新课标的同时,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上演“学习的狂欢”。

“有条不紊的教学节奏;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频繁正向的师生、生生互动;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课堂从开始到结束俨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张欢欢立足于景弘中学”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理念,有感于景弘“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高度赞同景弘课堂“学生中心”的教学管理与“流动而不失线性”的课程组织形式,学生在动态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科素养,对其往后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

“没有讲台的教室拉近了师生距离,对黑板与小组的最大利用颠覆了传统课堂,互评互促的激励机制活跃了教学过程。”仇国伟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将景弘浓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场域拆解为对教室布局的重构,师生关系的重建,学生学习动机与人格品质的重塑,一切皆指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踏入校园到走进课堂,灵动而鲜活、自由且自主的学生都极大诠释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书院精神。”张择宾坦言,课堂上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整合与分析条理之清晰、内容之全面,已然具备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谁而改”——非为改革而改,应是为学生而改。即在如此课堂氛围中,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主动学习的通识思辨型人才,促进学生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2.导学案——学习路线图

在高效课堂中,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是在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再翻译”与“新开发”。通过呈结构体系的知识梳理,从新知探究的引导过渡至基础精炼的巩固,最后实现综合提升的学习成效,使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中真正“学会”,并通过小展、大展能锻炼“会学”的能力与素养。

“导学案不仅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性知识,更是帮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在观摩课堂过程中,秦煜萱发现导学案的制作完全融入景弘各班的课堂学习,成为各科课程的抓手和助力。她认为导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当堂检测、学习反思与课后精练的四个环节,囊括了学生学习从学前反馈到学后检验的全过程,便于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巩固、自我监督、自我提升,为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既要导学案,也要‘笔记本’。”面对梳理成型的课程大纲与知识框架,如何保证学生在导学案为其规划的“航线”中找到最适宜自己的轨道,在主动思考中建立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将教材知识内化为为己所用的自觉整合?——这是赵晴晴在翻开班级学生的导学案后沉思的问题。“课堂为主,导学为辅。”这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即如何在编写时坚持课时化、主体化、问题化、方法化与层次化五大原则。在课堂上用好目标明暗线转换的引导,最大程度发挥导学效能,将知识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层次化,真正实现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从“传承知识”到“创新知识”,从“教知识”到“学方法、练思维”。

3.共同体——学习“动车组”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学习不是教师拉着火车头拖着学生向前的“事倍功半”,而是各节车厢自行运转、合作行驶的“动车式”速度。景弘中学遵循“异体同质、同体异质”的原则在班级建立各科目的ABC三人学习“微小组”,各组按照学习层次编号结成共同体,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进行动态调整。每个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自行管理、互相帮扶,极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与教学效率,焕发好学乐群的向上风气,使“学习列车”以源源不断的动力向前齐头共进。

“教室内外,时时处处能可见景弘学生的大小学习共同体秦煜萱这样感叹学习小组在景弘中学作为素质教育灵活而有效的教学载体功能。黑板是行走的“学习区”、流动的“学习板”、评价的反馈板。走廊的信息公布栏、学习小组评比栏、学生会反馈栏,都从年级、班级、组别分别对学习共同体进行分阶段反馈。学习小组的科学构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团队意识的升华,同学情谊的巩固,为课堂的高效运转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良好的平台。 

“上到学生班会,下到学习共同体;细至课代表、小组长、编号、‘学徒制’......无不体现学校对学生自主性的高度重视。”张欢欢、赵晴晴与仇国伟皆对学习共同体下集体帮扶的机制深有感触。学习共同体非沿用传统小组制一贯的组间竞争关系,而是通过组际与组间评价结合,将合作寓于竞争,以竞争推动合作。竞争是流动的小组,合作是动态的学习。不论是课堂抽测还是小组研讨,教师对在某一学科存在弱项学生的关注都在拥抱教学关怀与教育公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序、有效、有温度的课堂,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学会自主到形成自觉,从关注自我到乐于合作。

“在景弘的学习共同体中从来没有被放弃的学生。”廖俊宏结合三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谈到她所目及内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真实差距。不同于传统课堂中学生“摸鱼”的普遍现象,景弘中学环环相扣的教学制度与小组模式确在致力于“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拔尖,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合格’”,即每个学生都处于发展进步的螺旋上升阶段。熊乐天将这种差异归结于集体与个体的不同学生立场: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一三六”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个体话语,但于班级而言确是集体水平的“大跃进”。

“差异仍然存在,但也必然存在。”当谈及边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与机会,易凡与徐淼直言:“我们不应忽视课堂内外普遍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徐淼极力肯定了互学互促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教师教学的规范性与课堂构建的秩序性;但正如易凡所言:在非走即站的流动课堂上,个别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许容易大隐隐于“室”。没有永远不掉队的学生,却随时有伸出援手的同伴。——而这恰恰体现了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最后,张欢欢以“课堂即社会”启示大家:在任何一种模式的课堂上,学生差异都是存在的,尽教学之可能缩小这份差异,这便是推行课程改革的意义。

4.改文化——学习活评价

        课程改革,改到深处即是底层文化与信仰,景弘课改亦是如此。课改绝不仅是简单地围起课桌、挂上黑板。特色的理念背后,是教研的全面铺开,是管理评价体系的重构。“三横多纵”的管理体系和部门项目负责制的构建;“权力下放,责任上移”管理原则的实行;“评而有价”课程质量评价的推动,实现了学校自下而上精神与活力的绽放。这便是将理念观念化,观念方法化,方法再造文化,文化建立信仰的漫漫改革之路。

“‘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以评价的标准实行顶层设计,使评价回归学科素养根本——景弘真的在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秦煜萱与廖婧琳形容景弘中学的评价机制是多元动态的“活”评价。它体现在“导学时时练、发展日日新”的学习评价;“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生评价;“八大校本教研平台”的教学评价;作为“军规”的课堂评价;“课改推进计划”的管理评价。用好评价的武器,才能真正在改革中做到什么评什么,评什么有什么。

最为触动秦煜萱与赵晴晴的,是景弘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从个人到小组,从班级到学校,标语文化宏达自尊自信自主自律”的校训,中有色彩浓厚的班级宣言、微至诸如“一分耕耘、零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的个人座右铭。自上而下渗透的学习精神,将建设班级、校园文化的权利赋予学生,使素质教育始于无声处,浸润秋水中。

WechatIMG6.jpeg

“学校是育人的空间,氛围与环境是自然而然的文化软钢,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育人空间。”

在此基础上,余老师针对课改当前课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提出:课改文化不应停留于墙上悬挂的口号标语、走廊展示的作品图画,更多需体现在学校的软文化与硬设施的相得益彰,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在班级设施上,陈怡然关注到学校男生班生额大的现状,指出现有教室座位对于处在快速发育期的男孩们稍显拥挤,建议将其纳入安排座位的考虑之一,避免学生因活动不便而影响课堂效率。易凡与廖俊宏则是着眼于校园建设,提议通过丰富的校园建筑、环境布置,加强学校物质与精神文化与现有特色班级文化的匹配度,从整体上实现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问题是根本问题。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校园中每一位师生的思想、行为都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要为全校师生提供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校园环境,建立切合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师生生命于无形,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维护和发展学校的默契。有方法,理念才会落地;而有文化,方法才能长久。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和谐统一,是课程改革的更进一步,也是基础教育开放办学的长远之道。

二、刮摩淬励——对话景弘

“开放的课堂活跃的学生发挥引领作用的老师愉悦的课堂氛围”余老师以寥寥数语生动还原了景弘课堂的真实生动与丰富多元。他将景弘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概括为“抓住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高效的导向追求”: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涵养品行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的45分钟弥足珍贵,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在学校中,师生双方是一对最基本的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校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株洲景弘中学的“一三六”课改理念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理念异中有同,尤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课堂内外的教学与管理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作用,从而达到改革的最终目标——实现优质与高效。

何谓真正之高效?余老师引用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予以说明: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与原则、现代教学形式与方法、教育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定一种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有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教育教学成效。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也是一个顺应规律的生态系统,课程改革为何而改?——正如景弘课改,是找到一种最符合学生学习生态规律的教学模式,由“有效”、“高效”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

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最优”的课程改革能否成为可能?仇国伟指出当前课程改革的矛盾点在于既想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多,又想让学生学得快乐、健康发展。对此,赵晴晴立足于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提出实现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条件是深入、系统地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真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现和谐、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学校与家长协调一致、共同努力。

三、弦歌不辍——祝福景弘

1.民办优势促发展

21世纪以来,民办中小学满足了多元化的教育需求。2021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9月新修订并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办学上更加要求学校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目标上更加注重优质化、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在法律地位上,更加保障师生的同等权利,维护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地位;在政策要求上,更加强调支持规范并重,双轮驱动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动力机制上,更加依靠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灵活、敏锐的优势。这有效激发了民办教育的内生动能。

WechatIMG19.jpeg

“当前,国家对于民办义务教育的规范有利于更多像景弘中学这样优质民办示范校的进一步发展。”景弘中学的办学实践和经验引发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廖婧琳透过景弘课改,思考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国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背景下,民办中小学更应强化质量意识,通过积极课改,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个性、特色的教育服务。张欢欢结合今年陆续出台的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指出相较于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内部课改的阻力相对较小,推行教学课程改革可以有更多地空间、更多选择和尝试,尽可能通过改革,找准自己的定位,创出经验、创出成果,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才能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

2.“双减”政策引方向

在“双减”的30条意见中,有16条涉及提升学校教育服务,这在给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也在给教育质量做加法。而对于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既要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又要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景弘中学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与作业分层制度先人一步,站在“双减”机遇期,更需强化与强国家政策的“对口”,进一步推进学校课改实践,总结提炼课改经验,扩大学校课改的影响力。

“景弘课改对课堂教学精度、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重提高,与减负增效的政策出发点遥相呼应,让我们看见“双减”课程改革的多元创新与无限潜能熊乐天结合对师生的课后访谈,探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回归与课堂核心地位的重申。“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景弘中学的课改强调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成效,与当前“双减”的基本精神契合一致,期待景弘中学加大课程研发力度、继续改善教育教学策略,坚持减负提质增效,科学合理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课程改革在路上

此次景弘课改的观摩考察时间虽短,但给予同学们的收获颇多,也引发了大家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许多思索。大家通过课堂观摩中师生的实际呈现,也提出了自己的些许困惑,并尝试开出各自的医方,提出解决的方案。例如,在课堂活动上,仇国伟提出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次数是否过多,他们的思维时间如何保证?都放在课后吗?还有就是课代表与记录员兼顾记录与听讲的双重任务,这恐怕是一个不小的学习挑战。对此,张欢欢提议可以尝试课代表轮换制,以更好维持好的学习生态。

又如,在教学组织上,袁琳注意到,小展、大展、独学、群学的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但也一定程度压缩了教师的教学分量。刘潇华也提出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常规活动的时间和比重是需要慎重考量的问题。王艺霖则以初二地理课堂为例,指出各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容易重叠并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反复教研,进一步规范教学组织、明确教学流程、注意教学方法。张择宾随即提出翻转课堂并非完全推翻传统课堂,而是思考如何将课改与传统课堂融合共生,建议高效课堂能够更加合理、细致地运用学生自由发挥的小展时间,适当增加教师提炼的大展时间,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提供更多师生共同探究的机会,实现教学相长。

在课程内容上,袁琳站在初高中衔接的视角思考:景弘课改的这种新兴学习模式与传统高中课堂的学习方式是否存在矛盾?当学生从景弘走出进入高中后,他们能否适应?初中的课改能否对其高中学习提供长足帮助?这对高效课堂做好两个学段的过渡与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易凡提议对景弘中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品质等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新课改教学模式对学生步入高中后的学业影响,为课改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强调: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群体,也要发展学生个体,既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也要考虑其长远的成长与发展。

就教育改革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在宏观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而基础教育则主要落在微观教育、教学、课程等方面。”沙龙最后,余老师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对景弘的课改提出建议和希望:在实践层面,希望景弘中学能够立足于课堂内的教学改革,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拓展、从教学到管理的推进、从课改的活动形态,到制度形态,再向文化精神领域的渗透和推进;在理论层面,希望景弘中学能够提炼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做法,深入挖掘课程经验,在理论上进一步提炼,进一步扩大学校课改的教育影响力。课程改革离不开“敢为人先”的魄力与勇气,少不得“筚路蓝缕”的艰辛,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WechatIMG3.jpeg


“我们宁要不完满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有人说,民办教育的成长是一种来自野草的力量。民办教育一直在以其渐进的探索足音,催生着我国公办教育体制的变革和裂变。景弘中学这种局部的、个体的、非主流的课改探索,或许也正体现了一种野草的力量。而改革好比稻谷拔节,旧枝抽新杆固然是疼痛的,它充满热情、坚定与自信,却又无可避免地伴随着质疑、迷惘与彷徨。“咔吧、咔吧”,生生不息,声声珠玑。

“景德树人,笃学力行,弘毅持恒,祝福景弘。”此次沙龙不仅是一场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亦是一场一线课堂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融合交流。愿有立场、有温度、有情怀、有故事的景弘访学经历带给同学们美好的记忆和启迪,共同在教育之路上勤耕不辍,砥砺奋进,有你有我,行稳致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312485.html

上一篇:行远自迩 踔厉奋发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2021.10.15赵晴晴)
下一篇:做好“教育合伙人”:共读《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11.26秦煜萱)
收藏 IP: 58.20.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