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双减进行时”——回归教育本真(2021.9.24陈怡然)

已有 4580 次阅读 2021-10-8 11:23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间:2021年9月24日

地点:教科院310会议室

主持人:陈怡然

摄影:王艺霖

撰稿:陈怡然

参与者:余小波、刘潇华、张欢欢、张择宾、李泓达、袁琳、楚娟、易凡、赵晴晴、陈怡然、仇国伟、王艺霖、孙汪帆、廖俊宏、熊乐天、秦煜萱、廖婧琳

“内卷”是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内卷”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当下,教育领域的“内卷”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军备竞赛”式的拼资源、拼实力、拼时间,教育的本质和初衷愈渐模糊,全社会笼罩在教育焦虑的氛围中。

7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时间,“双减”政策见诸报端,各大新闻网站、公众平台纷纷解读。简单来说,“双减”政策就是做两大减法:一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本次沙龙秉持关注教育热点的宗旨,聚焦“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展开学习交流探讨。

WechatIMG44.jpeg

       一、由表及里:理论结合实践

理论方面,李泓达提出,“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维护了教育公平,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政策一方面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业负担和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扼制了教育的资本化倾向。他也指出,回归教育的公益性,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目标。赵晴晴从博弈论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教育领域内的“囚徒困境”。她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博弈实践中,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些利益相关者会进行一些博弈,作出自己的选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轰轰烈烈的进行素质教育宣传,但另一方面学校又在扎扎实实的抓应试教育,在这一困境中,在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其中的博弈之中,一方面宣传素质教育,一方面应试教育又主导学校的实践,似乎达到了一种纳什均衡的状态。因此,她提出在“单向度学生评价”规则下,最为核心的还是我国现行的学生评价制度需要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转换,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秦煜萱同学回顾了余老师在湖南经视观察栏目中关于国家“双减”政策所做的访谈,并根据政策解读、学校教育、校外培训三期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首先,此次“双减”,是一次规格高的教育改革,是中办、国办的,由党委、政府部门进行指导、落实与监督的。“双减政策的实施,最开心的是孩子,最受益的是家长,有益于缓解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高考激烈竞争压力大、孩子未来不确定性高的恐慌与担忧。其次,学校是负责学生学习的主要部门、主要力量。在学校,学生要学饱、学好,减负并非减质量。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两极分化。最后,校外培训机构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纳入整体育人环节,作为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秦煜萱也结合课堂上对德国双元制的分析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质量好,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中国的国情、地域环境、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国家治理与德国有很大不同,我们应当在“双减”政策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生教育分流问题解决策略及方案。

实践方面,孙汪帆结合工作实际,以一线教师的立场,分享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方面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她谈到,学校层面对“双减”政策的重视,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丰富优化课后延时班课程内容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她还分享了长沙市中招考试现行的指标生政策实施状况,从侧面反映“双减”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楚娟则以校长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表达其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作为校长,她认为“双减”政策的提出是教育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当前的教育痛点是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给学生家长的焦虑,进而演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卷乃至内耗,她通过一组数据说明有较大比例的大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而国家在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缺口已达到1900万,充分说明中国的人才培养结构亟需调整。作为家长,当前家长的认知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创办“家长学校”的方式提高家长认知水平。此外,她还详细介绍了所在学校课后延时班的现状和困境,并表明“双减”政策对当前的学校老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熊乐天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表达了三点看法:首先“双减”是基于当前我国教育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的必然,学生的负担减轻,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父母对于“孩子放学没人带、课内没掌握课后没法补”的焦虑也随之而来;其次,很多家长由于“高学历倾向”的观念根深蒂固,常常弱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最后她提到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很多教育机构也在逐步转型,但也有存在少数“打擦边球”谋取利益的现象,随着政策落实逐步深入,相信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都会逐步规范。

二、由此及彼: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配合

家庭教育方面,廖俊宏分享了两个家庭教育的实例,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要充分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对孩子的陪伴,重视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易凡的发言从问题出发,以近日来学生家长大量囤积教辅资料的现象为切入点,提出疑问:教辅教材真的能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发生质的提高吗?她认为,实际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孩子思维的培养、眼界的开阔,拥有自我学习的效能感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在绝大多数家长看来,考试是资源的争抢,补习是提升的通道,每一次争抢都会决定孩子的命运,于是有了大量囤积教辅教材的举动。她非常赞同余老师对于双减下家庭教育的观点:影响孩子一生的不是只有学习时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参与家庭事务,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上来,锻炼其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各方面的能力。王艺霖谈到,家庭方面对双减政策的出台,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些家长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够解放家长和孩子,减轻双方的负担;但被侵犯到利益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则会传播另外一种反对的声音——所谓“双减”,实际上是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分流,充实职业教育人数采取的手段。在传统的观念中,被分流到职业教育是“不光彩”的、是“被筛选出去”的,因此顺应“双减”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能接受的事情。持反对声音的家长给出的理由之一是不留作业、不上培训班,孩子成绩跟不上怎么办?针对这一现象,王艺霖提出应该从源头治理,让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吃饱”、“吃好”。在思考为什么会存在此类反对声音时,王艺霖给出的建议思考方向之一是家校社之间的沟通不畅。对于家长而言,没有足够的渠道去深入了解双减政策,了解真正的双减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施行,因此要努力搭建家校社三方协调沟通的平台,确保政策的宣贯执行能够真正的落地。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出台后,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更加显现出来了,对孩子们来说一方面减轻了课业负担,但另一方面还存在荒废时间的风险,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起来呢?正如余老师在经视采访中说的,成绩不是评判孩子唯一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与品行的塑造,家庭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习惯,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学校教育方面,张择宾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加强作业管理,扩大课后服务的覆盖面。其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名校”的带头作用,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廖婧琳结合学校艺考表达了“双减”政策的理解,她认为“双减”政策将进一步催化艺考热,近两年来国家出台的许多政策都是在为美育“亮绿灯”。不仅有将音体美课程纳入中考,还有高考一系列包括但不限于“将音乐、舞蹈、美术等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纳入高考选拔范畴”等招生政策改革。尤其是“双减”政策下《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对学科类校外补课进行规范:如提倡家长和学生把时间适当分配给“非学科”教育,开展“创新思维”的教育、艺术等,鼓励自我提升艺术及体育修养;要求社会及学校要多提供平台及舞台,让学生增加艺术、体育表演的机会,学校也可以适当引入“第三方”艺体辅导充实学生素质养成类课程。

社会教育方面,同学们着重围绕教育培训机构的转型问题进行了讨论。袁琳从“转方向、转赛道、再规划”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相关人员从业问题的建议,并认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要禁止学科类培训,拓展素质类课课程。第二,在培训时间上要禁止培训由寒暑假和周末转移到周中。第三,在定位上要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在学生素质拓展、特长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第四,在运作上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明确严管内容、严禁资本化、严控价格。同时,她还认为培训机构应有“五个转变”。一是要转变行业功能,坚守教育性,并将其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特征。二是要转变价值追求,彰显“公益性”,教育事业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体现普惠性和非营利性,三是要转变行业品格,坚守“高自律”。四是要转变目标指向,实现“强素质”。五是要转变运行机制,探索“协同式”,发挥优势,与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新模式。仇国伟在发言中首先回应了易凡同学的提问,他认为可以理解家长囤积课外辅导资料的行为,“双减”政策下的作业量和难度可能会下降,所以势必会引起部分家长的焦虑。其次,他觉得家长对于“双减”政策是有所了解的,但可能处于生活压力抑或是个人能力水平有限,所以相对比较容易受到课外培训班广告的诱导。最后,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校外培训机构一方面可以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公考、研考培训等;另一方面,可以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做好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坚持培训服务的公益性质。他以劳动教育为例,提出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与学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和探索,以承接承办劳动夏令营、劳动周、劳动技能比赛、社区劳动体验、农场工厂劳动实践或新科技创业营地等形式,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增加非学科类教育培训的供给能力。

三、由内而外:跳出教育看教育

陈怡然认为教育与社会改革密不可分,应该将“双减”政策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下来看待。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目的是为了“托底、扩中、削峰”,其中“托底”即为脱贫攻坚战,使我国底层人民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削峰”则是打击我国的行业垄断巨头,遏制资本的无限扩张;“扩中”就是实现教育分流,提高职业教育地位,使我国中产阶级比例扩大,“双减”政策就暗含在这一层次。因此,“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推进要以转变家长认知为出发点,使家长平等看待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地位,因为教育本质在于使学生获得与世界、家庭、朋友和自己相处的智慧,强调要理性看待学生成绩和排名。张欢欢也谈到,对教育问题的省思离不开对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深刻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前的“教育内卷”“焦虑”“学区房”“第三次分配”、“教育评价改革”“三胎”等一系列热词之间有时代和社会环境赋予的必然联系。“双减”政策的背后是对教育领域、教育行业近年来日趋市场化、资本化、产业化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是以遏制资本在教育领域内无序扩张的趋势为抓手,这场改革必须与社会改革相结合、相符应、相一致。另外,她还指出,越是在经济落后的地方,教育越是要给人以希望,希望能借助“双减”政策的推行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教育的“逆城市化”推动教育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切实推进教育公平。

刘潇华指出,此次政策由中办国办联合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改革的决心,其政策的执行值得期待。此外,他认为还需一整套配套措施来配合政策的落地,一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人才领域的科学分流才能缓解基础教育的压力。二是要使学校成为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各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学校教育环节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三是要切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评价范围,打破以前唯分数的传统评价模式,切实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

四、由浅入深:回归教育本真

同学们发言完毕后,余小波老师对本次沙龙关注教育领域“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这也是我们周末学术沙龙一直以来坚持的。此外,在本次沙龙中,同学们的发言表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与面结合等特点,这些都是值得继续发扬的。对本次沙龙的主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负问题,余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三个基本判断: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负担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顽疾,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蔓延之势。二是本次“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但其实包括了高中阶段的整个中小学教育,不仅涉及公办基础教育,也包括了民办基础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增负,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减负。三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重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减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接着,余老师又由本次沙龙的主题引出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跳出教育看教育。许多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在教育之外,如果只是在教育内部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当然,这不等于教育本身就无所作为了,本次“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明证。第二,“双减”不能以增加教师负担为代价。“双减”政策的推行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包括家长、社会的负担,但现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十分沉重,已是不堪重负了,对此,“双减”政策必须要有整体的考量。第三,学生负担重不是校外辅导机构“惹的祸”。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重的现象长期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社会激烈竞争的的压力、传统文化的惯习等,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不能把学生负担重这口锅都甩给校外培训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还是要科学认识,理性对待,不能搞“一刀切”。最后,回归沙龙主题,余老师向在座的同学们发问:“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到底是什么”?进一步的追问“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生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成功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吗?引发在场同学们的深思。

沙龙最后,同学们共同为王艺霖和孙汪帆同学庆祝生日,本次沙龙在生日歌的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关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关于教育问题的困境及突破的探索,我们永远在路上。希望今天“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唤起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逐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坚、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的良性循环的教育闭环,合力走出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困境。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使教育回归本真。那么何谓本真?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真正的价值是启蒙与唤醒,是情感、关系和价值观的养育,而不是人与分数或人与机器之间冰冷的博弈。教育的本真,应始终保持保有生命的温度、生活的热忱,应鼓励引导每个个体平等而自由地去追求幸福圆满的人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307177.html

上一篇:迎新畅聊过往,节日感念师恩(2021.9.10仇国伟)
下一篇:行远自迩 踔厉奋发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2021.10.15赵晴晴)
收藏 IP: 117.136.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