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求真,亦善,亦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wnkmchen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博文

科学离真实有多远? 精选

已有 4335 次阅读 2011-1-17 00:12 |个人分类:科学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透过客厅里偌大的窗户往外望去,雪花漫天飞舞,慢慢地越来越密,越来越密,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静,我应该是很喜欢这样的美景的,心底里有冲出去和大地来个拥抱的冲动,只是冲动归冲动,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的文章从列提纲到今天也有快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翻看着稿子,除了引言和实验部分完成了第一稿外,剩下的只有苍白。每天我都很内疚地对自己说:今天要再完成一部分,好好写。等到一切就绪,坐下来码文字的时候,脑子里总是空白的。打心底里反感现在做的东西。

    客观地说,我不是反感做的东西本身,而是反感现在的这种状态。我的这个课题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了,数据有了,分析好了,也就等着写完稿子交差了。可是也许只有我清楚,或者只有我才会去追究我做的东西到底达到发表的程度了没有?

    对于怎样开始一个科学问题,我虽然没有很多的经验,但也有自己的思考,思考后总有属于自己的原则或者说是准则。一般在开始一个课题之前,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在大的领域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在行的小领域,那么这个小领域就是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了,从中再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已经提出未解决的,也可以是没人提出自己发掘的,只要是未知的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拿来好好研究。那么选好了问题,我们就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这个时候是查阅文献,对照各种方法优缺点的阶段。之后实施实验,得到数据,分析结果,符合预期的,整理成有效结果,不符合预期的,分析原因,寻找新的发现点。这样一路下来,完成了所有的实验,分析好,论文的雏形也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一般情况是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如果在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现象,最后又证实是新的发现,那么这个课题也就功成圆满了。

    但我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导师是年长的权威,因为他的性格而很难接受学生的新想法。通过初期多次的交涉,发现与其抗争,不如是从。导致现在我是做实验的工具,在设法实现导师的想法。导师的的确确是个很会思考的人,是个很聪明的人,只是长期脱离了实验的第一线,不注重数据本身。我是学化学的,也许很多人都清楚,化学是 门实验科学,一切都要基于最后的实验结果,不能妄自把自己的思想当作是发现而发表在最后的文章里。但我现在发现,其实不用我做实验的,我做实验只是为了导师能够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有“实验部分”支撑他的想法。我把他叫作“理论化学家”,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称谓,但对于他,的确是这样。

    我知道我在这边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对他之前发表文章的核心部分产生了冲击,我不能说他完全做错了,但是不对的结论怎么能够一次次地堂而皇之地写在那么多所谓的高级期刊的文章中呢?我不是在怀疑,而是确证他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只有我在这个课题组工作了,发现了,才会知道真实的情况。有人调侃说,研究台湾问题永远不会失业,因为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台湾问题得到解决的。但对于做科学的人来说,不能取巧地选择一个领域,利用当前的技术手段的不完善,然后就脑子有想法,凭口做文章吧。

    我博士最后一年了,我在国内拿学位,我需要文章,我需要毕业,我需要不让父母担心地在这个社会生存。

    可是每次我面对现在的这篇文章,感觉不到做科学的严谨,真实和无畏。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说家,实验只是存在的一点点现实根据,而等待我的,需要我做的是天马行空的想像和编造。虽然我偶尔也有善意的谎言,但我毕竟不是专业的行家,“说谎”这件事我做不好。

    看过一些励志的来鞭策自己,要坚持原则,不要妥协,要塑造真实的自己。但我也知道自己不是纳什,没有伟大的头脑。很普通,但也不希望普通得最后失去了原则,放开手随着社会这股大流往前涌。

    网上和同学聊天,询问近况,说说现在自己对生活,和工作观念的改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揪着一篇文献和老师争论有那样的结果可以实现,明白有多少谎言在其中。也明白不是自己做的东西有多差劲,而是别人处理的方法有多巧劲。50:5035:65的变化,我说改变了30%,别人说从1:11:2成倍发生了变化。我知道没错,但很取巧。这样很艺术,但我不认为那样就很科学。科学,心诚比之与聪慧更加重要。

    我们做学生的往往会不屑于自己课题组的成果,却往往会对别的课题组的成果眼睛大放光芒。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渐渐明白了本课题组真实的水平,而别的课题组的水平我们只有通过文章去校验。现在也知道很多的课题组都不如宣传的那样优秀。对于科学发现,我也开始更加相信眼见为实,你可以拿显微镜照片给我们展示漂亮的发现,但不可以仅用“华丽”的分析来展示你思想的伟大。

    我不是贬低思考和分析在科研中的地位,我也知道中国的学生缺少的正是独立的思考能力。但是如果这些所谓的思考是“艺术家级别”的,那么在科学上最危险的事情也就是,人很聪明,但是职业道德有问题。思考一个问题是很难的,也许可以用那句名言来阐释: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没有那1%的灵感,再努力也是白费功夫,但是如果有了1%的灵感,忽略了最重要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假设这个过程,天才,或者说好的科学发现也不会出现。

    如果像最上面漫画中的情况那样,假如科学家通过设计,实践,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晴天,但是最后下雨了,那这样的努力还是值得的,因为只要坚持地去分析,不断进步,可靠性会越来越好。但是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推测,或者下雨-不下雨50%的几率来预报的话,即使连续“预测”准了最后的天气,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所以不要你看别人的结果也验证了你的理论,别人的发现和你的一致。就是99%的人发现和你的结果不同,但是你还是可以100%地拍着胸脯说:我没作假,我的发现就是这样的,也许结论是错误的,但它却是真实的。

    我想,即使对于化学领域的人来说,自从博士毕业,或者博士后出站后,自己保持在实验第一线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了。也会慢慢地从现实的实验结果转变到理想的课题设计层面。无可厚非,这样也利于科学进一步发展。但是问题在于,所有的思考,设想,分析,最后都得基于学生们的实验,如果第一次结果 不符合自己的设想,可以让学生重复,可以换学生重复,也可以自己重复(这也许只是一种传说了,多少学生见过导师倾力而为验证一个结果的呢?),但绝不可以迫使学生往自己的思路做实验,甚至让学生为了毕业和生存不得不造假来迎合自己的设想冲击高水平的期刊。

    科学是和经济,和利益分不开的,现实的情况是没有经费就没有科研,现实的情况也是没有作假,就没有经费。这样的矛盾已经使学生们对科研的敬畏和把他和自己的理想来划等号的梦想全都破碎了。科学不独立,但科学的精神一定得独立。(以下胡扯一句)如果哪一天科学能够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你不能够用所谓的唯物主义想法来反驳这样的发现,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科学可以很美,也可以很丑,可以很善,也可能很恶,但我们一定要保持真实。

    实验还得做,文章还得写。雪停了,天黑了。洗洗手,做做饭,吃饱了再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34-404961.html

上一篇:巨人的肩膀——我所关注的专业期刊
下一篇:最后一站:毕业
收藏 IP: 71.192.246.*| 热度|

7 刘洋 刘强 徐迎晓 黎在珣 禹荣明 colorfulll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