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人民日报】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全国道德模范 汪品先院士)

已有 2987 次阅读 2021-11-16 18:22 |个人分类:中国大学逸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同济大学的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骑着辆自行车匆匆穿过。

11月9日,刚刚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汪品先,以《在社会转型期当教师》为题,为老师们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倡导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特色的教育体系,号召从应试教育向创新启发教育转变。

汪品先1936年出生于上海,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从事海洋地质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多年前,在汪品先和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不到一年,就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这个航次采集了5460米的深海岩芯,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种创新成果,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汪品先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通过对南海深部进行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地球科学传统认识的新观点。

进入21世纪,海底观测系统的竞争成为围绕海洋的国际之争。在汪品先直接有力的推动下,由同济大学牵头的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已启动建设,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助推力量。

2018年5月,汪品先以82岁的高龄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9天内3次下潜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在深海首次获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每次说起在南海海底的见闻,他总是语带兴奋,快活如孩童。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热爱与激情,让汪品先数十年如一日,以办公室为家。他的夫人孙湘君教授说,一年365天,他有364天都在工作。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汪老不用手机,但无论什么时候打电话到办公室他都在。

今年4月的一个晚上,汪品先给学生们上完课后已是8点40分,他依然冒着细雨,骑上自行车赶往办公室继续工作。“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别的都可以慷慨,唯独时间我不能慷慨。”汪品先说。

从深海研究出发,汪品先逐渐走向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观照。2018年,他出版《地球系统与演变》,将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加以研究,整合各种学科、探索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汪品先希望年轻人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2017年,他面向同济大学学子开设公共选修课《科学、文化与海洋》,激励同学们将科学与文化结合,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今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夫人孙湘君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不久前,汪品先受邀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视频方式科普深海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6日 12 版   姜泓冰


http://m.people.cn/n4/2021/1116/c1407-152998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1312691.html

上一篇: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物探专家梁向豪同志因病逝世
下一篇:2021年 地球科学学科新增18位院士
收藏 IP: 27.17.13.*| 热度|

1 吴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