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tyhu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fetyhuang

博文

“流”视域下的系统安全协同理论模型构建

已有 3674 次阅读 2019-9-8 20:1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流”视域下的系统安全协同理论模型构建

/黄浪

 

【摘 要】 为完善安全系统学理论体系,构建“流”视域下的系统安全协同理论模型。首先,提炼系统安全中“流”的概念,并解析其性质与分类。其次,提出系统安全“四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行为流)的协同思路,构建系统安全“四流”协同的概念模型。基于此,构建系统安全“四流”协同的分析模型,并解析其内涵。研究结果表明:“流”具有结构、流通等4属性,“流”在要素、显影性等不同维度具有不同的种类,系统安全“四流”协同的提出及其模型构建可通过安全自然科学路径和安全社会科学路径实现,系统安全“四流”协同是一种新的系统安全分析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安全系统学;系统安全协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行为流

 

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解决安全问题需要立足于系统视角,并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世间万物及其整体,而其背后支撑和维系这种有机联系的是流通。任何一个系统的内部各环节之间,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通,这种交换与流通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因此,从“流”的视角去探析系统安全问题有深刻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系统中的

系统中的流是指:把系统各元素、组件、子系统连接起来,并有一定功能、目标和结构的流通性客体。它其具有、结构属性、流通属性、时空属性、动态性与趋势性。

二、什么是系统安全“四流”协同?

安全科学的研究路径可划分为安全自然科学路径和安全社会科学路径。

1)在安全自然科学路径方面,构成客观世界的3大基础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流动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视角去探讨系统安全协同原理

2)在安全社会科学路径方面,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投入、安全监管、安全教育等,都属于人造社会系统的行为安全问题。此外,从信息力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组织行为,都可以划分为安全信息获取行为、安全信息分析行为(或安全预测与安全决策)和安全信息利用行为(或安全执行),正符合“流”的概念与特性。因此,还需考虑行为流(包括个体行为流和组织行为流)。

可通过流的概念来描述系统的安全状态和安全属性,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行为流(简称“四流”)的协同来探析系统安全演变机制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可用如图1所示的逻辑简图表示。


系统安全“四流”协同思路


三、什么是系统安全“四流”协同概念模型?

从系统安全这一整体视角出发,基于协同的观点,构建系统安全“四流”协同的概念模型(图2)。


系统安全“四流”协同的概念模型

 

1)在“四流”的逻辑关系方面。物质流为能量流和信息流提供载体,能量流为物质流、信息流提供动力,信息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行为流的形态显现,行为流通过信息流的标示、导向和调控等作用实现对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控制。

2)在“四流”的层次性关系方面。以系统粒度为切入点,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分析系统“四流”的层次性关系。在实际系统安全分析时,还要考虑纵向的不同系统层级之间的“四流”交互,即贯穿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级的系统安全“四流”分析。

四、如何运用系统安全“四流”协同模型?

综合上述“流”的概念与属性分析,用F表示“四流”的安全态势,用st分别表示不同的位置和时间(图3),则可用F(s, t)表示系统中“四流”在t时刻s位置的安全态势(或安全状态),t1时刻的安全态势为F(s1, t1)t2时刻的安全态势为F(s2, t2)。如图3所示,A表示理想的“四流”协同与优化状态,即系统安全状态持续改善;B表示“四流”稳定协同状态,即可保持系统安全的状态;C表示“四流”协同状态出现渐变崩溃(流变),系统安全状态持续下滑,到达一定临界点即发生事故;D表示“四流”协同状态出现突然崩溃(突变),系统发生事故。


系统安全“四流”协同的分析模型

 

应用举例:基于“四流”协同的系统事故致因分析、基于“四流”协同的系统安全演化分析、基于“四流”协同的系统安全流变-突变分析、基于“四流”协同的系统安全预测与模拟分析。

 

详细论述参见:

黄浪,吴超,王秉. “流”视域下的系统安全协同理论模型构建[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295):50-55.

HUANG LangWU ChaoWANG Bing. Theoretical modeling of system safety syner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w”[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9295):50-5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0754-1197166.html

上一篇:“Safety Differently”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行为流视域下的个体不安全行为分类及其责任认定
收藏 IP: 125.68.1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4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