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alock “比努力的人更可怕的是乐在其中的人”

博文

巴黎苦旅

已有 3941 次阅读 2010-6-18 07: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游记, 巴黎

四天三夜的巴黎之旅是好几周前的事了,但因为是我到目前为止最辛苦的一次旅行,心里有了阴影,迟迟不愿意整理照片以及当时的心情。这两日突然想起从巴黎返回时与一位老太太的聊天,又重新看了一下当时的照片,发现匆忙紧促的行程中我并不是一无所获的。

与这个城市有关的那些名人名作都是不同时间点获得的知识“碎片”,从来没有被拼接在一起过,直到旅行前的两天为设计路线做功课时,才发现隐藏在“碎片”中的是如此非凡的一座圣殿,凯旋门、埃菲尔塔、凡尔赛、巴黎圣母院、卢浮宫、蓬皮杜、罗丹、莫奈、雨果、巴尔扎克、萨特、波伏瓦,也不过是其辉煌的城门而已,推门而入,里面还有数不清的宝藏。 旅行还未开始,我却已经诚惶诚恐,那是一种充满崇拜的恐惧,生怕自己的无知使旅行变为一种徒劳。

就是带着这样恐慌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巴黎之行。第一天,圣心大教堂,埃菲尔铁塔,塞纳河上黄昏游;第二天,三大博物馆,卢浮宫,奥赛,蓬皮杜;第三天,罗丹博物馆,巴黎圣母院,最高法院,左岸。除了睡眠的时间,我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奔走,连和十年未见的大学同室的交谈都是在从一个站点到下一个站点的路上完成的。双脚已经走出水泡,但与此相比,更让我苦闷的是,不知道这样“到此一游”到底价值何在.

旅行结束后,有点懊恼。在返程的火车上也是郁郁的,拿出打印的文章来看。旁边坐的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看到我读的英文的文章便主动和我聊起天来。她是语言学的老师,出生巴黎,但曾经在很多国家教过德语和法语,也包括美国辛辛那提和中国桂林。她说她的一生都是在各个国家间游走,我问她是否计算过到底去过多少个国家,她说没有计算国家,但计算过洲——除了南极洲,其它都去过了。而她最骄傲的就是70岁高龄还能登上一个南美洲的高原(没有听清楚是哪个地方),当时需要配戴氧气罐才能在那里停留,但她做到了。 本来想问她是否每次旅行都有收获,但聊着聊着就觉得这个问题太肤浅,不值一问。每次启程都是带着希望和憧憬的,经历了旅途中的新鲜、冲击、挑战、苦痛,必然有一些沉淀。

太多的大师,太多伟大的作品,在这短短几日断然不能细细去感悟,但多一些时日是否就能做到呢,我现在也有些怀疑。但这座城市的一些特殊气息对我来说却是新鲜的,它们大概就是这次旅行沉淀下来的对我有益的东西吧。

巴黎的自由空气.和巴黎相比,连纽约都显得中规中矩。穿着前卫的行人,随处拥吻的情侣,打扮怪异的行为艺术家,河岸边对着游船乘客露屁股的年轻人……城市中处处散发的都是自由开放的气息。至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别说蓬皮杜里那些大胆到令我咂舌的设计,就是卢浮宫里中世纪的画作中也时而透露出艺术家们离经叛道的想法。只有批判和包容这样和谐地共存,才有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不断涌现吧?!

巴黎的细腻.名作精品成为名作精品,是因为它们不但有宏大卓著的构想,也有完整精准的细节表达.巴黎就是这样一个精品.从铁塔的栏杆,拱门上的浮雕,圣母院的旋转石阶,香街上的红色地砖绿色花台,左岸的咖啡馆和小书摊,到人体雕塑上的每块肌肉,人物画像上的每个眼神,没有一处不透着创造者的扎实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表现力.无论是美妙奇幻的,还是疯癫痴狂的,抑或冷峻尖锐的,巴黎总能通过细节让最大胆的梦想照进现实.

圣心大教堂


塞纳河边的空想家

 倒立的玻璃金字塔折射出的彩光充满神秘,这里确实是圣杯安息的好地方

博物馆提供这种语音设备,里面储存了多种语言对名画的讲解,而且有专门针对儿童少年的

巴黎所有博物馆对艺术类学生是免费的。一路上就见到好几个临摹画作的艺术家。他们用的画架也是博物馆提供的

蓬皮杜博物馆正面。海报和里面展出的作品风格一致

艺术里的性别问题

都是些大胆之作,而且多以三维空间呈现。这是其中一个。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到这些“观众”对面的屏幕上是什么

不灭的圣火 

圣母院里的阶梯。在无尽的盘旋上升中,你会有一种通往天堂的错觉

圣母院顶上看到的巴黎市景。说实话,这个标志性的塔,从哪个角度看去都很突兀

隐藏在左岸某个角落的独立影院。据朋友的法国老公介绍,53年来影院里只播放一部短片,每场只允许30-40人观看。短片的内容是无聊的两个人的对话——典型的法式电影

左岸书摊

在书摊上买了本法文小书作纪念。罗丹馆里见到过这个名字,标注在某头像下,觉得很有眼缘,马上询价。要价5欧,还价3欧,4欧成交。回来后还发现有作者的签名,算是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440-336471.html

上一篇:这算不算太天真
下一篇:《聚光灯》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鲍博 陈安 龙桃 齐霁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