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埃利斯和伍斯特发现原子核在β衰变中发射电子的平均能量并不等于β电子的最大能量,并在1930年被迈特纳和奥尔斯曼证实以后,一个危机就很明显地出现了,有些人开始怀疑在β放射性过程中能量是不是还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泡利则提出了中微子假说。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中子之后,费米于1933年提出了他的β衰败理论:原子核内(或外)的中子自发地转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根据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质子由两个u夸克和一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一个u夸克和两个d夸克组成;在β衰变中,中子内的一个d夸克发射一个中间玻色子W—后变成一个质子,接着W—粒子转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这里反电子中微子与泡利提出的中微子对应,只参与弱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迄今尚未发现超越这框架的新的实验事实。粒子物理学家现在研究的问题包括:是否存在与这个标准横型不符合的事实?也即是该模型适用的范围。其次,如果超越这个模型框架,则可能的新依据及新框架是什么? 中子衰变的能量失踪之谜似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即失踪的能量是被反电子中微子带走了。但是细究之下发现,旧的问题解决了,却带来了以下新问题。首先,在标准模型中, d夸克与u夸克的质量几乎相同,约为300MeV,二者的质量差应该小于1MeV;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d夸克发射的中间玻色子W-的质量应该小于d夸克与u夸克的质量差;但是在d夸克变成u夸克的过程中发射的W-粒子的质量为82000MeV远远超过这个质量差;同样,W—粒子的质量也远远大于它的衰变产物电子和中微子的质量和。也就是说,不仅在中间玻色子W—的产生过程中强烈破坏了能量守恒定律,而且在其衰变过程中同样强烈地破坏了能量守恒定律。其次,根据标准模型,弱相互作用仅限于核子内部,不会受到其它核子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自由中子的寿命与原子核内中子的寿命应该是一样的,这显然与已知的实验事实相悖。例如,自由中子的寿命只有10.6分钟;在发生中子衰变(β衰变)元素中,28Al的半衰期是2.24分钟,63Ni是100年,14C是5370年,而很多元素非常稳定的,不会发生衰变。
综上所述,中子衰变之谜尚未揭示,大家仍须努力。
刘山亮 2023.07.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9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