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36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369

博文

智慧农业会让很多农民失业,还是别发展了?

已有 3180 次阅读 2022-6-4 10: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和一位大学老师聊天,他说,智慧农业肯定实施不起来,因为智慧农业如果铺开了,好多农民不就失业了吗?

    他的观点不是个例,好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智慧农业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的标准化、快速化和少人(无人)化。其中少人化需求日趋强烈。因为随着户口制度的放开,行业人群分布日趋市场化。国家统计局中数据分析一下,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1] 。其中乡村居住人口为50979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11%。但这个乡村居住不一定全是务农人员。考虑乡村居住人口中有老人和小孩,因此以15至59岁人口占比63.35%计算,农业可有效劳力的人数为3.2295亿人左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因此常驻农村的劳力只有0.3044亿人左右。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性质决定,农民工大部分不能在农田和工作中自由往来,因此扣除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7172万人外出农民工,全国大概不到1.5亿人在真正从事农业劳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显示我国耕地191792.79万亩、园地30257.33万亩、林地426188.82万亩,这些土地共计64.8亿亩。1.5亿农民对应64.8亿亩土地,每个人管理43.2亩,大家考虑一下现在的农业方式,手工、简单机械方式能否满足现在的农业生产需求?反观美国,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只占总人口的1%,约为300万左右,但可管理的农田数量为55.8亿亩土地,每个人管理1800亩土地,是我们的42倍。我们差距还很大。

     智慧农业发展慢的原因是什么?国家统计局中最新的农业普查数据是2017年底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其中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栏目中,高中及以上文化人员仅仅为8.3%,而初中文化的为48.4%,小学及以下的为43.3%。提不出产业要求应该是主要问题。如同现在的老年人,如果对微信不熟悉,他们就不需要智能手机,觉得贵,而一旦用上了,他们又觉得非常好,爱不释手。他们会马上从“用不着那么好的,那么贵的手机?!”转变为“用好一点的手机,别老卡”。

    智慧农业发展不起来,还有资金补贴问题。美国除了国防部以外,最大的联邦政府部门就是农业部。美国的农业补贴非常高,占美国农民家庭收入的24%,而且补贴的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主要农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食糖等)。我们国家是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为国家,农民只要承包权。虽然国家进行了大量农业补贴,但今后应该实施大范围的基本补贴和重点补贴相结合的政策形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农田基本建设中剥离出来,把农业企业纳入到工业企业重点补贴范围,这样智慧农业才能有快速发展。

    好多人担心智能化、无人化了,人就失业了。这是一种短浅的思想。难道害怕轿夫失业,我们就扼杀汽车行业,现在出行还坐八抬大轿?行业进步是全球生产力决定的,不是“传统思维”决定的。轿夫被汽车整失业了,不是可以有大量人员进入汽车制造业吗?不是可以当司机吗?不是可以当“代驾”吗?不是可以办驾校吗?人的职业是与时俱进的。现在随着4G技术的应用,“主播”让多少平民百姓享受到了原来电视台的工作待遇?!这就是技术发展下的新职业。10年前,我在美国小镇Ames生活过,一个比杨凌还小的城市,周末常常有音乐会,音乐演奏也是需要人的。不做苦力,去做“艺术”,这才是人类进步的方向。

     










[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7654-1341496.html

上一篇:如何设立"智慧+"类专业核心课程--以智慧水利为例
下一篇:"数理"和"数象"是“智慧+”的重要评价思想
收藏 IP: 124.115.71.*| 热度|

8 郑永军 冯兆东 贾玉玺 王安良 周忠浩 张晓良 杨卫东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