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周末闲话-24:学术评估国际化刍议 精选

已有 6957 次阅读 2013-12-15 08:58 |个人分类:科海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际化, 学术评估, 教育评估

对于昨天的博文,博友们在跟帖中谈到了学术评估和教育评估问题,认为此问题与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有密切关系。我同意此说,并认为,为了做到学术评估的公平、公正、客观、优质,必须走评估国际化之路。

 

先说说身边的一个实例。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该杂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中文版创办于1986年,英文版名为“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创办于1988年。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同仁学术刊物,并非由某个学会主办,挂靠单位在财务上也不大包大揽,而是由几十个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所形成的“办刊联合体”主办,财务问题由联合体集资解决,《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社现已成为独立法人单位。经过二十多年的集体努力,“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先后成为EISCI源刊,境外来搞约占稿件总量的30%,在国际水动力学界已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正在竞争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英文刊物之一。

这一刊物的成功有多重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坚持办刊国际化,并逐步实现了审稿国际化。现在每篇稿件有三位审稿人,其中1~2位在境外工作。有投稿经验的人都知道,国内审稿人的认真程度往往不如国外审稿人,审稿不甚细致,有时还带有“人情”成分,而国外审稿人更能坚持学术标准,审稿较为客观、公允:在境外审稿人的带动下,刊物的国内审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审稿国际化切实保证了刊登的稿件的质量,因此刊物的SCIIF逐年上升,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

从这一事例可见,学术评估国际化并非可望而不可及。

 

我在香港访问期间注意到:香港的RGC基金项目一直是在国际化的环境下进行的。每份申请书有五位同行专家评审,申请者可提供世界上的同行专家名单,以供参考,当然,选择的决定权在RGC管理者的手里。这种评审一般来说较为公平、公正。我们的基金委在评审NSFC项目时能否仿而效之?有人会说,RGC的申请书用的是英文,评审国际化较易实现;NSFC申请书是中文的,洋人看不懂。然而,几十年来,在国外已涌现了一大批华裔专家,各门学科都有,不妨专门建立华裔专家库,让他们参加基金评审(特别是函审),岂非一举多得?

 

我有一位朋友,不久前从学校的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他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高校排名榜,在岗时出于职务需要,离岗后仍乐此不疲。他几次动员我一起研究个中原因。可惜我俗务缠身,加上缺乏足够的资料,一直没有做深入研究。经过大致了解,我发现高校排名标准的区别,是排名榜千差万别的缘由。大致说来,国内的排名颇受行政化之累。我注意过力学专业的全国排名情况,其中,排名标准有:1、教师阵容(如院士、杰青的人数;博士比例等等);2、教学质量(如精品课程数目;培养研究生人数等等);3、科研水平(如重要项目数;SCI论文数等等);4、学科声誉。我觉得,这些标准有太多的形而上的成分,很不科学,且不可避免地有行政化趋势。而环顾境外的排名,更加注意学校或学科究竟产生了哪些有国际影响的成绩、成果或成就。当然,由于视角的区别,各种境外排名榜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总体来说,境内外的教育评估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行政化程度的差别。这一情况值得详察。

 

我认为,高校去行政化要采取扎扎实实的步骤,与其订立一些虚的章程,不如先解决好诸如学术评估和教育评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写于20131215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749903.html

上一篇:教育随感-7:归属感浅议
下一篇:记住这句至理名言:爱行千里 命无边际
收藏 IP: 180.155.76.*| 热度|

24 曹聪 郑小康 尤明庆 孙平 杨正瓴 赵美娣 苏进 徐晓 刘淼 周雄伟 黄雪寅 陈小斌 梅志平 董焱章 陈冬生 唐常杰 者仁王 xuexiyanjiu zhouguanghui clp286 truth21ct fsdw louiexp wanweix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