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周末闲话-8:江郎为何才尽? 精选

已有 12631 次阅读 2011-10-15 09:16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很多人知道“江郎才尽”这个成语,其中的典故大致是:“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细想下来,“五色笔”的传说纯属子虚乌有,江郎才尽的缘由很明显:做官了,心散了,才思枯竭了。

“学而优则仕”,自古如此。问题是有些人既想做官,又想做学问,除了个别例外,少见有成功的案例,正如曾国藩晚年所感叹的:“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做官为何容易导致“江郎才尽”?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上苍很公平,给予的时间都是常数,要把管理工作做好,必须有高强度的投入,白天处理头绪纷繁的事务,已是身心疲惫,到晚上,哪有精力认真读文献、做思考、算题目?正如贝弗里奇所说:“在做了一整天别的工作以后,挤出一两个小时的业余时间来做科学研究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特别如果这一天的工作是需要动脑筋的工作,因为除了实验室活动以外,科学研究还需要安宁的心境以便思考问题。此外,为了研究工作取得成果,有时必须面对失败锲而不舍,而有一个现成的‘逃避’场所,可能会造成不利条件。”所以,可以说,做了官,不读书、不实践正是“江郎才尽”的根源之一。然而,若能专心做好官,在仕途那一头,倒不至于“江郎才尽”。

做官的毕竟占少数,而且,在学校里担任系主任之类,算不上什么“官”,只要自己心不散,也不会江郎才尽。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平时看到,不做官的也有江郎才尽的。有些学者,年轻时工作做得不错,甚至有过一点“辉煌”,到了40岁上下,就像那位江淹先生,“文思枯竭,才能丧尽”。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学术理念发生动摇。最近读到我所冉政博士发表在《力学与实践》上的文章,谈到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湍流名家Bachelor,到了40岁左右,对于过去关于湍流的学术理念产生了怀疑,从此一蹶不振,此后40年极少有论文问世。更多的人是出于其它原因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淡化,导致江郎才尽。

其二,放松了学术上的追求。有的人有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不求上进,追寻那种虚无缥缈的名声,而不是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地钻研学问。正如钱伟长先生所指出的:“任何人,不管他的天资如何,成就多么大,只要停止了努力就不能继续进步。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落伍;长期不努力,那就必然完蛋!

其三,本来学问基础就较为薄弱,而后疏于学习。我还看到一些案例,有些学人在较好的环境熏陶下,在名师指点下,做出了一些好工作,掩盖了其自身知识结构的薄弱之处,而后又未做相应的努力,这类人最容易显现“江郎才尽”的颓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多次谈及。我心里很不愿意看到“江郎才尽”现象的蔓延,只希望年轻朋友们一旦立下成为优秀学者的凌云志,就一刻也不要放松,心无旁骛地做好学问。国家和师长培养高学历人材不易,切莫半途而废!

 

写于20111015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 “熊掌”“鱼翅”不可兼得——四谈不可见的继承性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5669.html

2 由敛入散易 由散入敛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960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96996.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64):求知若渴 大智若愚——向乔布斯学习什么
下一篇:地铁系统急需增加软实力——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五
收藏 IP: 124.79.15.*| 热度|

70 武夷山 董焱章 韩健 彭利平 赵新铭 李宇斌 吴吉良 刘用生 佟冬 张俊鹏 朱志敏 戴力扬 周海华 季斌 沈海军 张玉秀 曾新林 於鑫 姜咏江 王光辉 王芳 冯权泷 张骥 张彦斌 周涛 李世春 刘建彬 吴斌 郭超 黄妮妮 罗帆 曾庆乐 朱伯靖 吴明火 吴锦宇 赵凤光 钱磊 王枫 陈小斌 申建秀 牛丕业 曹墨源 罗淼 武爱 周华 王启云 徐迎晓 王福涛 郑坤灿 孙强 魏玉保 毛培宏 王国建 李方和 周小洁 李毅伟 林涛 张旭 肖振亚 yflchx daodezhenjing xu1987125 fqk6166 chenzh57520 Geisla dreamworld CCEAJJSHEN zzjtcm blueshell zhokzh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