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科普讲座邀请是端午节的时候,离正式报告还很早。这个题目很吸引人。科普大咖讲座。之前在单位有同事称我为科普大咖时,我还有些抵触。在单位以外有人这么称呼好像开始有些高兴,觉得自己的科普讲座受到了肯定。听讲座的对象是“科学小记者”。从这个名称来看这次的讲座对象应该是有一些科学基础的学生。他们应该已经掌握一些基本天文学知识,比如我最常给小学生讲的八大行星的个头大小,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之类的话题。我需要增加一些稍微有点深度的内容,然后和电影流浪地球相结合。我把报告的名字定为流浪地球与航天,周五的时候还在准备报告的PPT,晚上睡觉还想着该怎么组织语言。
报告的日子说来就来,一大早我就来到了科学报社的报告厅。报告厅里有几个先来的科学小记者,从身材来看大概是一二年级的学生。 我登时开始就当心这次的报告内容会不会太深奥,他们是不是能听懂。
报告一开始我的顾虑就被打消了。小朋友们很清楚地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大个的是木星,最小个的是水星等等。我当然不能讲这些,就从流浪地球开始讲起。
地球要去流浪说明什么? 地球现在处在太阳的宜居带中,温度适宜,适合生命生存,还孕育出了像人类这样的高级智慧生物。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尺度来讲,太阳也是有寿命的,地球自然不用说。如果地球环境变化不适合人类居住了怎么办?人类寻找新的家园只是时间问题。而航天的终极目标就是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让人类从单一星球生物扩展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我把航天和航海进行了比较。今天的航天和十六世纪的航海一样,都是高技术的代表,又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当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当年在航海竞赛中获胜的国家都成为了一代霸主。不过今天的航天技术离发现适合人类居住的“新大陆” 还很远,我们也就能抵达几个“无人居住的荒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发展新的航天技术,这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流浪地球本身可以理解成一个以航天为背景的灾难片。在航天历史上,任务失败也导致了不少航天员献出了生命。我详细介绍了第一次登上空间站的三位俄罗斯宇航员在返回地面时因为飞船减压阀提前打开而窒息死亡,还介绍了挑战者号爆炸牺牲的七名宇航员。随后我列举了美国1958到1960探月的历史,那一段时间美国连续进行了九次探月,只有一次成功的,失败的理由各不相同。不知道怎么,看到这一组数据的时候我居然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就像看到一队冒着炮火冲锋的战士前仆后继的场景。正是有了这些失败的铺垫,人类才最终实现了阿波罗登月的壮举。相比之下,我国的探月工程要顺利很多。
我们希望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们在历史中寻找。谁提出了可以给地球装上发动机让地球离开太阳系的?他就是有着航天之父之称的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老幼年丧母,加上听力不好,还不得不辍学回家。他的童年很难说是幸福的。不过他通过在图书馆自学, 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为日后他研究火箭理论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齐老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提出了火箭理论,可是当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根本没有可能造出火箭。可以想见齐老当时郁闷的心情,所以只能通过写科幻小说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忧郁。齐老的科幻小说写得更像是科学报告,后世的科学家们常常拿来作为技术参考。关于齐老的其他事迹可以参考我写的航天日纪念文章“谁在100年前就预言了航天?”
如果我们真的跟着地球一起去流浪,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们会穿过危险的小行星带。小行星带分布的小行星对流浪地球的安全构成非常大的威胁,导演需要拯救地球的故事,不如从小行星撞地球开始。经过木星时我们会看到木星不大显眼的环和木星上的极光,当然我们需要做好辐射防护,木星附近的辐射比地球附近强太多了。
经过土星时我们可能看到土星的卫星,其中有一个卫星上经常爆发出巨大的喷泉,喷出的物质汇入土星环中。土星有一些形状奇特的卫星,有一个浑身布满了陨石坑,看起来就像一只马蜂窝。越过土星,我们的地球继续向前,也许会看到躺着转的天王星,还有蓝色的海王星。一路流浪,虽然有各种艰辛,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宇宙中难得的奇观。
最后我用三个一来总结我的报告,一项伟业,一位天才和一路风景。
这次活动的新闻链接:中科院专家带领科学小记者学航天、识动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8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