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y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eye

博文

“暗知识”与自然科学

已有 4179 次阅读 2019-10-21 18: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暑假买了一本新书《”暗知识”》,断断续续看完了,颇有收获。作者是王维嘉博士,他在思考关于知识的更本质的问题,而大多数科学家群体很少有意识或者有驱动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给他一个大大的赞。作为一个自认为是天在创造知识的科研工作者,这几天一直想写点什么东西。

        作者提出的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概念相对应的““暗知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下图,他根据可感受与可表达的属性,将知识划分为4个象限,或者三种类型。

 

snap.jpg


        相对于明知识和默知识,“暗知识”在书中作者有这样一段文字,能很好地描述它的根源:

        “今天,人工智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神经网络,突然发现了海量的、人类既无法感受又无法描述和表达的“暗知识”——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相关性,或者万事万物间的隐蔽关系。这些“暗知识”可以让我们突然掌握不可思议的‘魔力’能够做很多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本书就是要清楚阐述机器学习发掘出了什么样的“暗知识”,为什么机器能够发现这些”暗知识”,以及这些”暗知识”对我们每个人会有什么影响。”

        另外,作者对于“信息”、“数据”和“知识”三个概念的界定,还是很清晰和承接的,值得品味。“信息是事物可观察的表征,或者说信息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即那些可观察到的表现。数据是已经描述出来的部分信息。知识则是数据在时空中的关系。如果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数据的一部分属性,那么所有的知识就都是数据之间的关系”。这个链条看起来把科学活动的要素也完整地概括了起来。但是,“暗知识”这个新事物,要扣进这个链条还有需要相互妥协的或者澄清的过程。这个放到科学范畴里,估计会有很大的争议,看来作者也是有所顾忌,并没有将自然科学的研究人员明确地列入该书的读者对象中。然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就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块,不好忽略掉。

        “暗知识”这个概念可以尝试引入到科学研究领域,如果获得了科学界的认同,可能会促进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可能会让大家认同一种全新的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如何获得认同?估计需要利用按知识的理念去具体操作和解决几个科学上的难题(这个有点像前两年谷歌AI在围棋上的表现)。或者能够构建一种全新的“暗知识”路线,来低成本、高效率地替换现有的某个复杂而昂贵的科学实验过程。看来不容易。

         看来要从科学实验过程的信息、数据、知识的相互作用上,来探讨一下“暗知识”的品性。过两天空闲时再接着码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4891-1202884.html

上一篇:今后科研工作里的人工智能随笔
下一篇: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支持环境化学中复杂系统的研究
收藏 IP: 113.200.212.*| 热度|

10 樊晓英 朱晓刚 赵福垚 代恒伟 刘炜 薛泉宏 杜占池 陈新平 郑永军 guest9636189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