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mholt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lmholtz 沟通、交流、合作。

博文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18个国家研究中心的历史与法律形式

已有 12495 次阅读 2018-11-13 17:40 |个人分类:亥姆霍兹新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亥姆霍兹, 国家实验室, 研究中心, 中德, 科技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18个国家研究中心

所属院所及重要科研团队

www.helmholtz.cn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共由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生物及医学健康类的18个德国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拥有员工40000人,年度科研经费45亿欧元,是欧洲最大的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员工之中,有10400多位外籍人士,其中中国博士生、博士后以上的中国学人数量达到1400人,是联合会之中最大的外籍人员群体。其中,半数人员由所在机构以德方科研合同聘用,另外半数为各种奖学金生及公派人员。改革开放及中德合作40年来,亥姆霍兹联合会一直是最重要的中德科技合作伙伴之一。

联合会的科研活动分布在六个国家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能源
在能源研究领域,我们的科研目标是保障经济性、生态友好和社会可持续性的能源供应。我们研究和开发用于能源转换、分配使用和存储以及在能源系统中智能集成以上技术成果的创新技术,随时把环境和气候因素考虑在内。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目标是采用可持续的气候友好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和核能。我们也探索各种可再生能源。我们的任务是要为能源转型作出关键的贡献,

地球与环境
在地球与环境领域,我们研究力学系统和社会与自然的复杂交互作用。我们的工作建造和连接长年的观测系统,改善预测预判,并把科研成果快速传递到社会。我们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政策方案,建议怎样在不损害人类生活的前提下可持续地利用地球资源。这对于保障未来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

医学健康
在医学研究领域,我们研究重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恶化过程。其中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肺病、传染性疾病、过敏和神经系统的毛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强有力的基础研究,开发出有助于预防、诊断、早期发现、个性化精确治疗等医疗手段。这个领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正因为如此,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特别强调与医学院、其他研究机构和医药产业的共同合作。

航空航天与交通
在航空航天与交通领域,我们的所研究的是移动性、通讯、资源、管理以及环境安全性等问题。我们开发出新的理念,并向政策决策者提供可行方案。德宇航DLR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同时也是负责协调德国航天任务的航天局,包括负责向欧空局ESA提供德国的配合。

关键技术
联合会的关键技术包含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这些领域将在看得见的未来对德国的科学、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通过集合来自多学科的不同手段,比如医学、模拟、大数据、超级计算和脑科学以及微生物技术和植物科学,试图找到重要的创新突破。

物质
我们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成,以及从基础粒子复杂以及系统和宇宙结构等不同水平上的物质间相互作用力。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实现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宇宙和材料学原理,开发出适于产业和医学应用的功能性材料。这个研究领域还包括了开发、建造和运行将提供给德国和全球科研人员使用的、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与大型装备。

亥姆霍兹联合会拥有卓越的基础研究条件和诸如观测台站、粒子加速器、超级计算机、科学考察船等众多世界上独一份的大型科研设施。每年都有数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前往亥姆霍兹研究中心,利用这些研究设施开展极为难得的科研活动。与来自国内或国外的科学界、产业界以及政府等不同伙伴进行沟通与合作,这属于亥姆霍兹联合会快速高效取得卓越科研成果的战略理念之核心。我们的研究跨越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国别,这使我们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并为解决人类所面临重大挑战做出关键的贡献。为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并给他们提供最优厚的成长环境和工作条件,亥姆霍兹联合会做出巨大的努力。培养优秀科学家、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是亥姆霍兹未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各个亥姆霍兹中心自身的人才计划之外,联合会也设置有人才资助项目。这些政策措施和背后的理念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人才管理战略。


亥姆霍兹联合会18个国家实验室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各自的法律注册形式。这些研究中心的发展史充分表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亥姆霍兹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各自不同,成长的历史背景各异,后面的决策单位也不一样。它们最后是在联邦政府与所在地的州政府的科技政策碰撞中、作为有别于德国高校的、更多体现联邦政府战略意志的机构而逐渐成形,最终在2001年才真正完成了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德国国家实验室的体系建设。除了个别单位之外,大多数的研究中心最初都是从小到大、从地方组建到与联邦政府联合出资变化过来的;有些单位是完全从零开始,也有一些单位是从地方上的其他形式研究所、基金会组织转换过来的。最终转型成为国家研究中心的一个标志,是进入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后期,被认定为大科学中心的这些组织机构开始通过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科教创新协议,而实施联邦政府90%、所在地州政府10%的分帐支持制度 - 相比之下,象马普学会、莱布尼茨联合会以及绝大多数的德国机构都只是50%对50%的分帐资助比例。虽然弗劳恩霍夫也享受90%:10%的比例,但是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协会的政府基本资助部分的资金只占其经费结构中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亥姆霍兹联合会的政府划拨的基础资助比例约在70%以上。这种经费比例也充分反映了亥姆霍兹联合会主要是由联邦政府所支持的、最体现国家政治意志和科技、社会关注问题的直系科研机构。包括替政府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三方组织机构,绝大多数也都置身于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大科学中心之中,如DLR项目管理方、于利希项目管理方和KIT项目管理方,等等,尽管他们的业务管理和经费收入并不与科研中心相交叉。


 


1,AWI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暨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 1980年成立的公法基金会,不来梅港

2, DESY - 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 1959年成立的公法基金会,汉堡

3, DKFZ -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1970年成立公法基金会,海德堡

4, DLR  -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1969年成立民法登记的科技社团,前身是由多家科研机构合并的Deutsche Forschungs- und Versuchsanstalt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DFVLR),科隆,1989年改为现名,并且在1997年进一步合并了德国航天署DARA后,正式改为现名: „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 (DLR) 

5, DZNE - 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 由德国政府于2007决议成立,是以科技社团形式注册的研究中心,是亥姆霍兹联合会成员,也是德国6个国家健康中心之一。

6, FZJ  - 于利希研究中心; 195912月成立,最初是核能研究促进会”(GFKF) „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kernphysikalischen Forschung “1960 改名为北威州于利希核试验站协会(KFA) Kernforschungsanlage Jülich des Landes Nordrhein-Westfalen e. V.“1967年改为同名的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联合资助的有限责任公司,1990年更名为于利希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于利希

7, GEOMAR - 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是按公法基金会登记的研究中心;2012年原莱布尼茨联合会体系过度到亥姆霍兹的一个研究中心;其前身是2004年由“海洋地学基金会GEOMAR"与基尔大学海洋研究所IfM合并而成的莱布尼茨IfM-GEOMAR研究所。其中,IfM的历史可以推至1937年,而GEOMAR的历史推至1987年。

8,GFZ - 亥姆霍兹波茨坦中心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1992年在统一后的前东德地界上新成立的三个大科学中心之一,其前身是民主德国科学院地球物理中心研究所。自20086月更改为现名;GFZ是按公法基金会登记的科研单位,波茨坦

9, GSI - 亥姆霍兹达姆斯达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前身为1969年成立的重离子研究学会Gesellschaft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 (GSI) 200810月起改为现名。GSI是有限责任公司,地点是达姆施塔特

10, HMGU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健康和环境研究中心;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核研究辐射防护协会试验与教育中心Versuchs- und Ausbildungsstaette für Strahlenschutz der Gesellschaft für Kernforschung,其后于1964623日改名为按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的辐射防护学会Gesellschaft für Strahlenforschung (GSF) ;2007年改名为缩写不变的„ GSF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für Umwelt und Gesundheit20082月起再次改为现名。为在慕尼黑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

11, HZB –亥姆霍兹柏林材料和能源中心,其前身是195657年成立的柏林核能研究所Institut für Kernforschung Berlin (IKB)1959年改名为由两位科学家冠名的柏林哈恩-迈特纳核研究所;20086月合并了原莱布尼茨研究所BESSY同步辐射环后改为现名,法律地位是有限责任公司,柏林

12, HZDR - 2011年1月1日成为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的德累斯顿罗森多夫中心:其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罗森多夫中心FZDR,再之前则是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罗森多夫核物理、核研究中心研究所。法律地位是登记科技社团。

13,HZG –亥姆霍兹吉斯塔赫特材料和海岸研究中心;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造船与航运中核能应用评价学会Gesellschaft für Kernenergieverwertung in Schiffbau und Schiffahrt mbH,后 GKSS-盖斯特哈赫特研究中心 201011月改为现名。法律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吉斯塔赫特

14,HZI 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 前身为1976年成立的生物技术研究协会GBF;更早的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分子生物、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IMB)Institut für Molekulare Biologie, Biochemie und Biophysik,后来1968年在大众基金会支持下改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学会(GMBF)Gesellschaft für Molekularbiologische Forschung mbH20065月起由GBF改为现名,法律地位是有限责任公司,不伦瑞克

15,KIT –成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前身为1956年成立之初叫核建设与运行协会,后来改名为核研究学会”Gesellschaft für Kernforschung mbH 再改为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 Kern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mbH (KfK),后改为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ZK有限责任公司。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20064月与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为应对德国精英大学计划而签署合并协议,并于200910月起正式成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新机构为类比高校的公法组织机构

16,MDC -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1992年在统一后的前东德地界柏林布赫成立,前身是民主德国的科学院的分子生物所中心研究所Zentralinstituts für Molekularbiologie、癌症研究所 Zentralinstituts für Krebsforschung以及心血管研究所Zentralinstituts für Herz-Kreislaufforschung。这三个所则又是从1947年就布赫当地的医学与生物学研究所 Institut für Medizin und Biologie分化出来的。MDC是注册的公法基金会,柏林 - 布赫

17,UFZ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其前身是19921月成立莱比锡-哈勒环境研究中心UFZ;自200611月起改用现名。法律形式一直为有限责任公司,莱比锡

18, 协作会员 IPP - 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它本身是马普学会的下属研究所之一,也是唯一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从属会员。其前身是1960年由马普学会与海森堡共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核研究所,后于1971年并入马普学会旗下。1994年IPP又在格莱夫斯瓦尔德成立了分所。现在1100人之中,700人在加兴,400人在Greifswald


 

亥姆霍兹18个国家实验室内部主要科研组织结构


1,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院AWI (www.awi.de)

u 地学部

l  地质物理学

l  冰川学

l  冰缘冻土带研究

l  海洋地质与古生物学

l  海洋地化实验室

u 生命科学部

l  底栖过程

l  功能生态学

l  集成生理生态学

l  海洋生物地学

l  极地巨藻生物学

l  海岸生态学

l  海岸架生态学

l  生态化学

l  极地生物海洋学

u 气候科学部

l  大气循环

l  极气气象学

l  勘测海洋学

l  海洋动力学

l  洋冰物理学

l  古气候动力学

 

u  高校联合青年教授项目:

全球变化与未来海洋碳循环

用放射性14C做海洋沉积物断代

极地冻土带的敏感性研究

生物光学法研究浮游植物

极地与波罗地海浮游生物群落研究

 

 

2,       德国电子同步辐射装置DESY (www.desy.de)  

u  加速器运行及研究所

u  光子学研究所

u  高能粒子物理学所

主要在线运行科研装备

l  Light source DORIS III

l  X-ray radiation source PETRA III

l  Free-electron laser FLASH

l  X-ray laser European XFEL

l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 ILC

 

3,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 www.dkfz.de)

七大主要科研方向:

u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

u  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部

u  致癌风险因素及预防学部

u  肿瘤免疫学部

u  成像与肿瘤放谢学部

u  感染与癌症学部

u  科研成果向肿瘤治疗转移对接部

青年科学家团队Junior Research Groups

·         Molecular Biology of Centrosomes and Cilia Dr. Gislene Pereira

·         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Dr. Georg Stöcklin

·         Cellular Senescence Dr. Thomas G. Hofmann

·         Membrane Biophysics Dr. Ana Garcia-Sáez

·         Systems Biology of Cell Death Mechanisms Dr. Nathan Brady

·         Cellular Biophysics (BIOMS) Dr. Matthias Weiss

·         Chip-based Peptide Libraries PD Dr. Ralf Bischoff, PD Dr. Frank Breitling, Dr. Volker Stadler

·         Signal Transduction in Cancer and Metabolism Dr. Aurelio Teleman

·         Molecular RNA Biology and Cancer Dr. Sven Diederichs

·         Innate Immunity PD Dr. Adelheid Cerwenka

·         Immune Tolerance Dr. Markus Feuerer

·         Molecular Radiooncology Dr. Dr. Amir Abdollahi

·         Oncolytic Adenoviruses PD Dr. Dirk M. Nettelbeck

·         Toll-like Receptors and Cancer Dr. Alexander Weber

·         Immunotherapy and -prevention PD Dr. Dr. Angelika Riemer

·         Experimental Neuroimmunology PD Dr. Michael Platten

·         Experimental therapies for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Dr. Marc-Steffen Raab

·         DNA Repair and CNS Diseases Dr. Pierre-Olivier Frappart

·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ead and Neck Tumors PD Dr. Jochen Heß

·         Mechanisms of Leukemogenesis Dr. Daniel Mertens

·         Molecular Neurobiology PD Dr. Ana Martin-Villalba

核心公共设备

·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PD Dr. Stefan Wiemann (in ch.)

·         Microscopy Prof. Jürgen Kartenbeck (in ch.)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lger Haas

·         Chemical Biology Core Facility 

·         Animal Laboratory Services Norma Howells

·         Library Dagmar Sitek


 

4,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 (www.dlr.de)

DLR航空流体力学与湍流技术研究所

 DLR航空弹性力学所

 DLR飞行动力研究所

  DLR建筑事务与构造研究所

DLR飞行器概念设计所

DLR纤维轻结构与衔接技术所

DLR飞行导航所

DLR空港事务与航空交通研究所

DLR飞行系统技术研究所

DLR高频技术与雷达系统研究所

DLR通讯与导航研究所

DLR航空与航天医学研究所

DLR空间材料物理所

DLR遥感方法学研究所

DLR大气物理研究所

DLR行星研究所

DLR太空飞行推进技术研究所

DLR太空飞行系统研究所

DLR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所

DLR技术物理所

DLR技术热力学所

DLR燃烧技术研究所

DLR交通研究所

DLR交通系统研究所

 DLR材料学研究所

DLR空间飞行推进与航天员训练所

DLR遥感数据中心(DFD

德国-荷兰风洞(DNW

DLR开发管理部

DLR飞行实验部

DLR太空运输部

DLR太空飞行与航天员训练部

DLR模拟与软件技术部

DLR交通研究部

 

5,       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http://www.dzne.de/en/research.html

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重点关注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与治疗。不仅包括跟年龄相关的阿兹海默、帕金森氏病,同时也包括其他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病症(朊病毒疾病,亨廷顿氏症,ALS的,FTD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that may facilitate the onset of neurodegeneration.

·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n neuronal injury and death in neurodegeneration.

·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that prevent or limit neuronal damage.

·         The role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neuronal demise.

·         The factors that link ageing to neurodegeneration.

·         The factors that link other chronic disorders (depression, diabetes) to late onset dementia.

·         The role of misfolded proteins in the onset and propagation of neurodegeneration.

·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loss of connectivity in neuronal networks.

·         The mechanisms of axonal damage and synaptic pruning.

·         The mechanisms leading to neurotransmitter abnormalities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non-invasive approaches (brain imaging) with protein analyses in blood and CSF 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disease biomarkers.

·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and the design of better clinical trials.

·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preventive strategies through large population studies.

·         The study of factors that can help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affected by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and care givers.

 

6,       于利希研究中心FZJ (www.fz-juelich.de)

u  高级模拟研究院 (IAS -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imulation)

于利希超级计算中心

材料量子理论所

 软物质与生物物理所

 结构成形理论所

强相互作用理论所

u  生物与地学研究院 (IBG - Institute for Bio- and Geosciences )

生物技术所(IBG-1

a)         系统微生物 

b)        系统生物技术

植物科学所(IBG-2

农业生态圈(IBG-3

u  生物与纳米系统研究院 (Institut für Bio- und Nanosysteme)

半导体薄膜与元器件设备所(IBN-1

  生物电子学所(IBN-2)

界面与表面所(IBN-3)

生物膜层所(IBN-4)

工艺技术部(IBN-PT

 技术与设施管理部(IBN-TA

u  能源与气候研究院(Institut für Energieforschung)

  IEF-1所:材料合成与生产工艺

 IEF-2所:材料结构与性能

IEF-3所:燃料电池

IEF-4所:等离子体物理

  IEF-5所:太阳能光发电所

 IEF-6所:安全研究与反应堆技术所

IEF-7所:平流层研究所

IEF-8所:对流层研究所

 IEF-STE:系统研究与工艺研发

  IEF-PBZ:燃料电池项目部

  IEF-KFS:核聚变项目部

u  固体研究院(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forschung)

IFF-1所:材料的量子理论

  IFF-2所:软材料与生物物理理论

IFF-3所:结构形成理论

 IFF-4所:散射方法

  IFF-5所:中子散射

 IFF-6所:电子态材料

 IFF-7所:软物质

  IFF-8所:微结构研究

  IFF-9所:电子特征研究

 IFF-TA部:技术及管理设施

u  核物理研究院(INSTITUT FüR KERNPHYSIK

  IFK1所:强子结构的实验研究

  IFK2所:强子动力学实验研究

 IFK3所:理论核物理

 IFK4所:核物理大型装备

u  神经科学与医学研究院(Institut für Neurowissenschaften und Medizin

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区研究所(INM-1

 大脑分子构造所(INM-2

  识别神经生理所(INM-3

 医学组织构成物理学所(INM-4

 核化学所(INM-5

 系统生物学与神经信息学(INM-6

  神经调节(INM-7

  神经科学中的伦理学所(INM-8

 

6,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科研中心团队 (www.kit.edu)

 植物园艺所

 德法环境研究所(DFIU

  电子技术所(ETI

  埃格勒-彭特研究所,化学能量传输-燃料技术领域(EBI-CEB

  埃格勒-彭特研究所,燃烧技术领域(EBI-VBT

 埃格勒-彭特研究所,水化学领域

  湍流机械领域(FSM

  大地测量所()

  地球物理所(GPI9

  几何与对称研究所

普通教育研究所

  分析所

应用企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IBU

  应用生命科学所

  应用地球科学所

 应用信息科学所

  应用信息学与描述技术所(AIFB

应用信息学与自动化技术所(AIA

  应用材料所-应用材料物理学(IAM-AWP

应用材料所-材料与生物力学(IAM-WBM

 应用材料所-材料过程技术(IAM-WPT

  应用材料所-材料科学(IAM-WK

应用材料所-机械陶瓷(IAM-KM

  应用材料所-元件与系统的可靠性(IAM-ZBS

  应用数字数学所

  应用物理学所(AP

  无机化学所

 人类学所

  工作科学与企业架构所(IFAB

 结构分析所(IFA) 

  职业教育所

企业与对话系统所(IBDS

  生物界面研究所(IBG

  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1:食品加工技术所(LVT

  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2:技术生物学

  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3:生物过程技术

  生物与食品技术所,方向4:生物产品的分子学后加工

生物医学技术所

  地块与山峦力学所(IBF

  化学加工技术所(CVT

  电子能源系统与高压技术

 决策理论与企业研究所(ETU

  设计、艺术与理论研究所

  设计与建筑技术研究所

  城市与乡村设计所

  实验核物理学所(IEKP

  车辆系统技术研究所(FAST

  固体物理研究所(IFP

  金融、银行及保险业研究所(FBV

  应对技术与物流系统所(IFL

  功能界面研究所(IFG)

  聚变技术与反应堆技术研究所(IFRT

  地理与地球生态学所

  历史所

  高功率脉冲及微波技术所(IHM

  流体力学所(IfH

  企业学与企业产品所(IIP

  工业信息技术所

工程事务中的信息管理所(IMI

  情报与经济法研究所(IIWR

  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研究所(IWM

  工程生物学与下排水生物技术研究所

  催化研究与技术所(IKFT

  核物理研究所(IK

 核技术与能源技术研究所(IKET

核技术与反应堆安全研究所(IKR

活塞机械研究所(IFKM

  密码与安全技术研究所(IKS)

艺术与建筑史研究所

文艺科学研究所

大型工程与建筑材料技术所

力学所(IFM

  机械过程技术与力学所(MVM

气候与气象学所

  材料科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Materialforschung

  气象学与环境科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Meteorologie und Klimaforschung

  微结构技术研究所(Institut für Mikrostrukturtechnik

  微系统加工工艺研究所(Institut für Mikroverfahrenstechnik

 核去危害化研究所(Institut für Nukleare Entsorgung

纳米技术研究所(Institut für Nanotechnologie

  过程数据加工与电子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Prozessdatenverarbeitung und Elektronik

 核安全研究所(Institut für Reaktorsicherheit

  同步辐射研究所(Institut für Synchrotronstrahlung

技术效果评测及系统分析所(Institut für Technikfolgenabschätzung und Systemanalyse

  技术化学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Chemie ITC化学物理工艺部(Bereich Chemisch-Physikalische Verfahren

技术化学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Chemie)-TAB废物热处理部(Bereich Thermische Abfallbehandlung

技术化学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Chemie)-WSG水与地学技术部(Bereich Wasser- und Geotechnologie

毒理与遗传学所Institut für Toxikologie und Genetik

技术物理所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Physik

STEINBUCH计算中心(Institut für Technische Physik

 

7,       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 (Helmholtzzentrum für Schwerionenforschung)

u   核物理学部(Kernphysik)-

l  核反应与太空核物理

l  核物理一室

l  核物理二室

l  强子物理室

u   原子物理学部(ATOMPHYSIK

l  理论物理(Theorie

l  等离子物理(Plasmaphysik

u   材料研究部(Materialforschung

u   生物物理研究部(Biophysik

u   实验室超态物理研究所(Extremes of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in the Laboratory

 

8,       亥姆霍兹吉斯塔赫研究中心HZG (Helmholtz Zentrum Geesthacht )

 海岸带研究所(Institute of Coastal Research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ymer Research

l  Geesthacht膜及结构材料中心

l  Teltow生物工程材料研发中心

轻质合金材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l  材料力学

l  材料物理学

l  材料工艺

l  MagIC 镁合金创新中心

 

9,       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HZB (Helmholtz-Zentrum Berlin für Materialien und Energie)

http://www.helmholtz-berlin.de

因为将与BESSY20091月合并,网站建设中,全部信息暂不对外。

u  中子源开放实验室

u  BESSY同步辐射置

u  材料学研究团队:硅及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

 

10,    亥姆霍兹感染中心HZI (Helmholtz-Zentrum für Infektionsforschung)

科研团队:

u      细胞与免疫生物学

u      微生物学

u      分子生物技术

u      结构生物学

u      实验动物遗传室

u      其他研究团队

u      技术平台

 

11,    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德国健康与环境中心HMGU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Gesundheit und Umwelt)

u  环境因子与健康研究方向

  流行病学研究所

  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管理研究所

  呼吸生理学研究所

  分子辐射生理学研究所

  病理学研究所

  辐射生理学研究所

  辐射保护研究所

毒理学所 | 细胞信号集成

u 健康或致病机制方向

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所

 生物数学与生物统计学所

  发育遗传学所 | 斑马鱼-神经遗传学部

  实验遗传学所 | 基因组学中心

  人类遗传学所

  生物与医学成像所

 干细胞研究所

  系统生物学所

  比较医学部

u  感染与免疫研究方向

 临床分子生物学及肿瘤遗传学所

 分子免疫学所

病毒所

  基因载体部

u  生态系统与健康方向

植物生化病理学所

 土壤生态学所|实验环境模拟部|陆地生态遗传学部

地下水生态所

  微生物-植物相互作用研究部

 生态化学所

 

12,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 (Helmholtz-Zentrum für Umweltforschung - UFZ)

http://www.ufz.de

u  生物多样性与地域生态系统

l  自然保护研究部

l  局域性环境生态学研究

l  土壤生态学研究

u  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

l  湖泊研究部

l  流动水域生态部

l  水生态分析与管理部

l  同位素水文学

l  土壤物理学

u  环境系统模拟仿真

l  土地生态学

l  水生态系统建模

l  环境信息学

l  生态系统分析

u  生物地化分析与技术工艺部

l  环境微生物学

l  生物修复

l  同位素生物地化分析

l  环境技术

l  地下水修复

l  环境生物技术

l  水文地质

l  监测与勘探技术

u  分析与生态毒理学

l  分析技术学

l  效果取向的分析学

l  生态化学

l  生物分析毒理学

l  系统-生态毒理学

l  分析环境化学

u  健康研究部

l  曝露与流行病学研究

l  环境免疫学

l  基因组学

l  细胞毒理学

u  社会科学部

l  经济学

l  城市与环境社会学

l  环境与规划法规

l  城市生态学、环境规划与交通设计

 

 

13,    亥姆霍兹波兹坦中心-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 (Helmholtz-Zentrum Potsdam Deutsches GeoForschungsZentrum)  

u  研究一部:大地测量与遥感

l  GPS/GALILEO技术

l  地球观测卫星

l  遥感

l  重力场与重力学

l  地球系统模拟

u  研究二部:地球物理学

l  地球地震风险及预警

l  地球物理学深度探测

l  地球的磁场

l  地震学

l  地球动力学模拟

u  研究三部:地球化学

l  岩石圈动力学

l  变形和流变

l  气候动力学和沉积物

l  近地表地球化学

u   研究四部:地球动力学

l  实验地球化学和矿物物理

l  无机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l  有机地球化学

l  沉积盆地分析

u  研究五部:地理工程学

l  环境岩土工程

l  地热

l  工程地学

l  工程水文

 

14,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 (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主要科研团队:

l  肽类激素的分子生物学

l  上皮细胞的信号转导,侵袭和转移

l  发育生物学/信号转导

l  分子免疫学和基因治疗

l  临床和分子肿瘤

l  G蛋白结构和膜间相互作用

l  临床心血管研究

l  血液学、肿瘤学及肿瘤免疫学

l  细胞自身免疫反应

l  实验药理学

l  神经肌肉和心血管细胞生物学

l  高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l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遗传学

l  分子神经生物学

l  移动的DNA

l  离子运输的生理和病理

l  细胞间神经传导

l  过敏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

l  细胞分化和肿瘤发生

l  躯体感觉的分子生理学

l  肿瘤分子遗传学和免疫遗传学

l  遗传学,肾脏病,高血压和血管损伤

l  血管和心血管病理

l  RNA编辑和高兴奋障碍

l  肌肉分子生理学

l  分子免疫疗法

l  代谢性疾病的RNA与分子学机制

l  基因调控单元的系统生物学

l  发育神经生物学

l  细胞自身免疫反应

l  癌症,干细胞,并转录因子

l  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

l  肿瘤外科

l  肾上皮的分化和再生

l  癌症遗传学和细胞应激反应

l  信号和运输过程

l  内细胞信号和质谱

l  细胞内信号和质谱

l  细胞极化与上皮发育

l  细胞内蛋白质

l  胚胎发育的分子与细胞基础

l  生物伦理与科学传播

l  心血管病分子遗传学

l  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疗法

l  蛋白质组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

l  分子心血管研究

l  细胞过程的数学建模

l  肿瘤生长和转移遗传学

l  分子神经

 

15,    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物理研究院IPP (Max-Planck-Institut für Plasmaphysik)

主要装备和科研平台:

n   ASDEX Upgrade

n   WENDELSTEIN 7-X

n   JET

n   ITER

n   核聚变材料学研究

[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892-1146081.html

上一篇:亥姆霍兹联合会企业创办基金遴选并资助六个商业创意
下一篇:德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教育规划和科学促进委员会BLK和GWK
收藏 IP: 114.245.221.*| 热度|

2 刘立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