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王小波自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的封面。
2004年有一天我路过人民大学(1991~1992年王小波曾在该校会计系任讲师),在校外书摊上意外发现了这本书,犹豫一番后,花10块钱把它买了回来。
为什么犹豫呢?因为封面这个人太丑了,长得毛毛糙糙的,感觉是个不爱洗脸不爱洗头的人。心里埋怨出版社的编辑,干嘛不找个顺溜点的照片呢?记得,图书大厦里那些封面人物照片,个个流光水滑神采奕奕的。
后来知道自己冤枉了编辑,王小波公开的照片,几乎都这模样。就拿头发来说吧,总有几撮翘着或飘着,总也理不顺。
不过,这样的一本丑书居然陪了我十多年。我每次整理书柜,都会扔掉一些光溜水滑的图书,但是它每次都被我果断地保留下来。
因为它是一本真诚的书,王小波的幽默和浪漫,别人已谈论很多,不用我赘述。我只想说说他的「真」,敢于敞开后厨的「真」。
作家和厨师一样,一般不愿开放自己的后厨。有的作家一辈子不谈自己的创作经验,宁愿把它带入坟墓;有的作家好一些,到了晚年开始透露自己创作技巧。王小波不一样,他一边创作一边分享自己的思路。他的心是开放的、真诚的、透明的。
( 雕塑 | 郑敏 )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仅谈论创作的文章就有10多篇: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的艺术》
《与人交流》
《工作·使命·信心》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
单从这一点看,王小波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一文中他说:“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他大张旗鼓地说出自己的最爱:杜拉斯的小说、王道乾和查良铮(穆旦)的文笔。
作家们的竞争是跨时空的竞争。不但要与活着的作家竞争,还要与死去的作家竞争。读者阅读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读了A书可能就没时间读B书了。承认别人牛,不就是在承认自己弱吗?
狡猾作家总是回避这个问题。当被逼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哪一位?你最喜欢哪部作品?”
他们通常采取童林(童海川)的回答模式:集众家之所长,“别开天地,另创一家武艺”。
王小波完全也可以这样做,但他没这样做,相反,他不问自招,不断地用白纸黑字与人分享,让更多人知道他是如何创作的怎样走过来的。
别的不用说了,我足以证明王小波是多么真了。(写于2017年4月11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