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2009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光学薄膜,SAXS,多孔材料

博文

国产仪器的未来靠市场 精选

已有 5868 次阅读 2022-11-14 21:44 |个人分类:思想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产仪器的未来靠市场

徐耀

  中国人做事喜欢“谋”、“布局”、“造势”等等听起来似乎很厉害的策略或手段,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实际上诸葛亮的失败恰恰在于“谋”的太多,没有让时间发挥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什么事情应该由政府主导来“谋”,什么事情应该让市场调节也就是让时间发挥作用,这是个重要的社会管理问题,要让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得益彰、平衡发展。

  拿液晶显示产业来说,2008年至今我国在这个行业已累计投入1.3万亿,液晶显示器的产能达到全世界的60-70%,但是五年前全行业供应链的国产化率只有5%,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政策引导下,目前达到20%国产化率,比之20年前日本接近100%的国产化率相差甚远,时至今日,这个产业链中赚钱最多的还是日本。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客观和主观。客观上,我国全产业链技术落后是主要原因;主观上,不相信自己人能干出来,不给国内供应商机会,这是次要原因。据一位液晶显示行业的资深投资人讲,这个行业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提供了机会,并非我们技术进步和提供市场的必然结果,大批生产线建立起来,大批原料进口过来,日韩工程师大批挖过来,东西自然可以做出来,本质还是大型加工厂,原创或者进口替代的东西占比不大,主要利润还是被国外的材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赚取。这种情况在不显山不露水的科研仪器行业也是如此,因为用仪器的人主要目的是把论文发到国外去,不认为中国的仪器可以或者应该承担这个“工具”角色。

  以前我们买过一台国产的光谱椭偏仪,属于基本款,手动调整入射角,手动调平样品,低功耗氙灯提供可见光波段扫描,很好用,但原来做这个仪器的几位老工程师退休后,没人做了,这个牌子和产品都没了。同类型的进口产品是国产的至少两倍价钱,我们要再买就要多花很多钱。由此可见,国产仪器在仪器市场里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连舞台上跑龙套的都比不上。假如给这些仪器企业扶持一下,他们会把产品做得更好。国产仪器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大众仪器,稍微特殊一点的仪器就没有。确实,国产仪器做得不够好。

  先进仪器应该怎么做和谁来做呢?看看发达国家,各种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参与仪器设计和制造。我国具有事业单位属性的以光机电为主业的研究所有很多,但这些单位没有给自主品牌的商用光谱仪贡献任何力量,我们的光栅不行、探测器不行、元件加工不行、工业设计也不行,因此光谱仪不行。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有科学家提供的原理设计,再有材料的配合和各专业工程师的合作,才有可能做出来市场认可的仪器。

  来自于政府的资金应该支持特殊行业所需要的特殊仪器,也许几十年就需要一台的那种,这种仪器不可能变成商品。谁受益谁投入是经济上通行的原理,商品化的仪器理论上讲不应该由政府投入研发,因为直接受益的是企事业单位。企业做仪器比研究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灵活组织不同专业的人才,成功率更高。十多年前我们曾经花四十万委托一个研究所做涂膜机,结果拿给我们的东西是废铁,因为技术设计有问题。十年后我们找企业用同样的钱做同样的设备,做得非常漂亮。从此以后我做设备,基本不会去找研究所,一定要找好的企业做,因为企业对新的元器件、新的加工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跟踪很快,总能给我们找到好用又便宜的方案。

  科研仪器是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在我国是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由于国产仪器实力弱,事实上中国采购者对进口科学仪器基本上没有议价能力。甚至,某些细分领域还会形成内外勾结抬高价格的现象,在缺乏强有力的国产仪器参与时,再严格的政府采购管理也无济于事。

  科学仪器对于科研自然十分重要,而我们的钱袋子也很重要,不计成本的科研没有意义。国家投入大量经费购买进口仪器,二三十年前为不得已,现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了,整体工业技术也有了明显提高,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国产仪器,认为中国人做不好仪器,那就要么是没有“谋”这个事,要么就是利益使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在政府的长远规划下,有组织地让科学家和仪器公司合作起来,提高对仪器公司的重视,让仪器公司在国家精密仪器发展战略里有更多话语权,因为发展科学仪器本质上是商业,而不是科学家的科研计划,只要属于商业,就要让时间起到沉淀技术的作用,让市场发挥资源调节和利益分配的作用。

  首先,把政府各部门投入到科研机构的仪器相关研究经费投入到仪器市场,用来补贴在国产仪器领域发力的企业。企业做事不需要政府立项,该做哪些开发和改进,企业自己会判断和投入,有成果后,政府给予奖励性补贴,这样可以极大促进企业的研发动力。事后奖励要按照仪器的销售情况和科学价值而定,绝不能以项目的方式预先拨付,引入服务于政府的第三方评估后,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拿钱不干事的风险。

  其次,大幅度降低进口仪器采购预算,对进口仪器的需求严格审核,因为这二三十年内重复采购已经非常严重,很多尖端仪器由于使用单位水平低下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最后,要求政府采购中逐步提高国产仪器比例,给国产仪器一些技术试错和服务国家的机会。这要求采购方转变观念,科学家想想,如果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是用先进仪器堆砌的数据给别人工作一些跟风式补充,那这些工作比亚非拉穷国的科研高明不到哪里,他们缺的只是先进仪器而已。反观一下诺奖,哪个是靠先进仪器做出来的?欲工其事,先利其器,这是采购方的逻辑,如果从原始创新的角度看,不是如此。

  以上是政府可以做到的引导性政策,其他交给企业,卖不出去的仪器企业是不会干的,我相信再过二十年,我们一定可以用上好的国产仪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1363731.html

上一篇:摇滚吧!长青
下一篇:复兴路途艰,科技需自强
收藏 IP: 210.72.148.*| 热度|

32 褚海亮 闵应骅 李陶 张永刚 许培扬 杨正瓴 李剑超 李学宽 王安良 郑强 梁洪泽 陈波 黄河宁 檀成龙 郑永军 李斌 徐磊 冯大诚 晏成和 李伟 鲍海飞 周忠浩 穆仕芳 牛凤岐 王志民 袁斌 赵一帆 王飞 孙颉 马鸣 宁利中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11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