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2009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光学薄膜,SAXS,多孔材料

博文

科研生产力面面观 精选

已有 5456 次阅读 2022-7-29 17:29 |个人分类:思想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u=792991520,3418281341&fm=253&fmt=auto&app=138&f=JPEG(1).jpg

科研生产力面面观

徐耀

  财富是个奇怪的事情,让每个人都朝思暮想念念不忘,一旦拥有就不想失去,就连损失都不想有,但是财富又像流水一样常常难以掌控,很容易流失,也容易蒸发。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从长期来看,其拥有的财富都是随着时间而减少的,这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规模扩大,人口增长致使交易量增加,最终导致所有产品利润摊薄,所以不发展新的生产力,现有财富缩水是必然的。工业革命以降,发达国家的财富增长都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科研团体规模也随之逐步扩大,技术交易的数量和复杂性都不断增加,科研团体的知识产出也就逐步降低,这和财富自然缩水的规律一致,即科研生产力不断降低。

  从无到有的造物谓之生产,造物的能力就是生产力。科研的初级目标是探索发现,终极目标则是助推造物,科研生产力就是造物的助推力。所以,衡量科研生产力就是计算科研投入对国民生产的助推作用,然而这种计算十分困难,因为科研生产力的构成关系很复杂,不像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清楚。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某著名企业用时三年对科研生产力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于2021年11月推出了全球科研生产力现状报告,正如2015-2019年间好奇心研究报告中所秉持的严谨风格,这份报告对科研生产力的方方面面都做了阐述,值得各类科研组织者一读,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科技管理机构、高等院校、非盈利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机构。

  关键词1  科研生产力的复杂性

  科研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一般而言,基础研究指在不考虑具体应用的情况下,为进一步增进人类知识而进行的基本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新性工作,主要针对特定的、实际的目标;实验开发指利用从研究中获得的现有知识生产新产品或开发新工艺。其实,三者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因为科研活动都或远或近地指向应用,没有纯粹非利益取向的新知识,也没有纯粹非功利的科研投资,在人类为了更舒适生活这个大目标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成为一个锁链,互相牵引。

  基础研究的生产力可以用单位投资量资助下发表论文的数量(经质量除以研发支出调整后)来衡量,但是由于数据失误或学术不端而被撤回的论文比例日益增高,以及部分科学成果无法再现的存在,使得已发表论文中存在很难确定数量的“伪成果”,这样基础研究的科研生产力就不再准确。

  应用研究的生产力可以用单位投资量所产出的专利数量来衡量,但是出于研究面临的自然极限越来越多、研究内容日益复杂、合作效率下降以及恶意专利的存在等原因,使得专利数量和质量均存在下降趋势。专利主要用来保护现实或未来的企业利益,应该主要由企业提出,高校和非盈利科研机构提出的专利往往存在保护范围不清楚的问题,因此多数不具备可实施性,这种无效专利会对企业提出真正的专利产生阻碍。更有甚者,有些机构对申请专利给予金钱奖励,大大增加了无效专利的数量。这些情况对准确评估应用研究的科研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实验开发的生产力比较容易界定,即企业投入研发经费创造的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但是这些数据往往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很难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因此其发展趋势尚未明确。

  在全球科研生产力现状报告中,牛津经济研究院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调查采访两种手段,通过可衡量的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和授权专利的数量)、特定行业的衡量标准(如新药数量和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以及整个经济范围的衡量标准(如多因素生产力)对科研产出加以探讨,但只限于公开可用的数据。针对美、英、德、法、日、中、韩等七个主要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科研生产力研究,共采访3500名项目负责人或者监督责任人,涉及“制药、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制造”、“高科技”、“化工和能源”、“研究机构”等5个行业,得出了科研生产力的四大驱动:

  • 研究的复杂性

  • 研究的压力

  • 合作研究与研究外包

  • 政府的科研支持

  在这些驱动力中,社会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虽然并未被作为一个显著因素来对待。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状况决定社会心理,公众对科研的态度最终决定了科研生产力。比如,对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也就是政府出资的科研机构,包括高校或研究所,研究人员把科研机构当做一个探索科学的场所还是当做一个享受舒适生活的地方,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机构的社会定位。

src=http___www.pianshen.com_images_75_c7facb5e51a242f9a7b509c02ac4a8fb.JPEG&re.png

  关键词2  科研生产力动向调查

  科研生产力动向调查旨在通过多种技术明确支持或阻碍科学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重点围绕六个关键可量化因素,这六个因素根据咨询、研讨会和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四个关键驱动主题确定。

  • 短期与长期:谁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研究人员倾向于自己的工作应该给予长期的关注和支持,而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倾向于快速高效地出成果以完成自己的管理职责,二者的矛盾永远没有平衡的方法。

  • 风险与预期:赌的成分?正如银行有各种风险控制评估机制,依然不能屏蔽金融风险,科研的风险和预期也总是不能相向而行,也就是“风险小预期好”的项目总是难以遇到,即使有,往往也最终成为各种骗局。比如石墨烯的应用看起来就是个“风险小预期好”的优质项目,以至于全世界的投资机构都寄予厚望,纷纷撒钱,但是结果呢?指望“风险小预期好”实际不符合“富贵险中求”的经济逻辑,常常会沦为旁氏骗局。

  • 政府支持:冗余与缺位。几乎没有科研人员否认政府支持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科研人员也在抱怨政府支持的不足。其实政府在做出科研计划的时候面临两难,一方面要依靠有地位的科学家帮助政府做出规划,一方面要防止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小集体利益而劝说政府支持不必要的项目,这种纠结在各个国家都存在,但是程度却大相径庭。在某些圈子文化盛行的地方,政府资助的项目总是集中于某几个机构或者某几个领域,而大多数外围研究人员难以分得一杯羹,这种“冗余和缺位”是政府资助项目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 管理与效率:不同的追求。从经济的角度,管理是成本,不是效益,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但管理往往恰得其反地降低了效率。不管科研机构的规模大小,“管”,还是“理”,取决于机构管理者的追求,同时也决定了效率,前者的对象是人,后者的对象是事。为了稳定则倾向于管人,为了发展则倾向于理事。

  • 合作与分包:硬币的两面。虽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科研合作更多自发而起,而科研分包则是有目的分配。合作有利于实现长久目标,分包则有利于实现短期目标。所以,科研人员喜欢合作,而科研管理者喜欢分包。另外,在某些圈子文化盛行的地方,分包代替了合作,以至于大项目成为挂着合作的名义进行分钱的行为。

  • 资金投入:全局不足与局部浪费。放眼世界,几乎没有项目的资金是充足的,不足是全局性的问题,但是也不排除局部的浪费,有时局部浪费累计起来就规模惊人了。

  基于以上6个量化因素,科研生产力报告对七个主要科研国家的生产力平均得分做了区别描述。

u=4188018380,3600370634&fm=253&fmt=auto&app=138&f=JPEG(1).jpg

  关键词3  统计数据下的科研生产力

  重点关注的7个国家和5个行业:共性大,差异小。

  美国平均科研生产力得分最高56.1,德国得分最低53.6,日本、中国、法国、英国和韩国等其他5个国家得分居中并大小依次排列。

  美国为科研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科研机构科研信心水平最高,特别是在研究成果市场化以及通过公布负面结果帮助同行方面。在几个重点调查的国家中,美国在风险容忍度方面最为领先。美国科研机构在与其他机构及企业的合作意愿方面也跻身前列,同时,美国科研机构更倾向于自行开展研究项目,而不会选择外包方式。美国的受访者还表示他们在“长远思维”方面具备有利条件。美国科研人员受到来自科研机构管理层研究成果产出速度的压力最小。虽然受到一些国家的挑战,美国依然是最具竞争力的科研大国。

  日本的优势因素之一在于政府支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科研在产业战略中的优先程度,以及国有研究机构或创业孵化器布局。日本研究人员也享有较高的自由度,不受行政负担的影响。在几个重点国家中,日本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位列第二。不过,日本在“长远思维”方面得分较低。

  中国在政府支持方面得分最高,包括科研在产业战略中的总体优先地位,以及政府对国有机构、技术转让和研究人员教育等要素的支持。

  法国在科研支持方面优劣参半。法国的科研外包程度最低,因此,法国在“合作与外包”这一指标中的排名靠前。影响法国“动向调查”总分的是科研资金供给。

  英国因几项因素较为不理想影响了“动向调查”整体得分。英国的科研资金投入比其他国家少,而且英国研究人员最不乐于与本机构以外人员合作。

  韩国受访者认为行政事务带来的负担大大减少或完全侵占了研究者用于科研的时间。受访者认为韩国政府未将科学研发充分纳入其产业战略并加以优先考虑。韩国的研发支出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的4.7%,是七个国家中最高。

  德国受访者认为他们承担的行政负担大大减少了用于研究的时间。受访者还表示其科研机构拥有相对较高的风险规避水平,但在鼓励新研究成果市场化方面较差。

  对于不同行业的得分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行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因此,医疗保健、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得益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因素在科研生产力方面得分最高,化工和能源其次,高科技行业第三,工业制造、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第四,研究机构第五。

src=http___img.daimg.com_uploads_allimg_160517_3-16051G63204.jpg&refer=http___.jpg

  关键词4  科研生产力的趋势

  科研生产力是一项复杂议题,虽然经过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计算和大量采访调查,其总体趋势尚无确定结论。但是,以下四个方面对科研生产力十分不利,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本文开始处提出的逻辑:人类社会的进步导致经济意义上生产力的提高,交易量增加,产业利润摊薄,而科研生产力是一种利润的再分配,当然会逐渐降低。

  • 日益增长的科学复杂性。由于领域划分越来越细,知识爆炸式增长,理论突破难度来越大,导致制定科研规划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科研组织者倾向于短期计划。

  • 越来越短的规划。短期规划下科研人员的压力就会陡增,基础研究人员的发表压力,应用研究人员的专利压力,实验开发人员的新产品量产压力、技术革新压力,等等诸如此类,都会大增,于是灌水文章、难以复现的结果、造假、抄袭、恶意专利、偷窃技术秘密等现象就会越来越多,虚假的科研成果掩盖了真实的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劣币驱逐良币”。

  • 越来越多的外包与合作。科研外包会导致短期项目的成功,但会损害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全局知识。科研合作受限于机构间制度的差别而降低效率,但对于长期目标来说,合作是有利的。曾经被看好的国际合作也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而日渐式微。

  • 难以平衡的政府支持。政府对科研的支持总是备受关注,但政府应该支持什么领域,却是个问题。政府在公共领域的科研支持方面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规划,比如国防、医疗、教育、天文、地质等领域。但在涉及民用工业技术方面,政府规划经常出现偏差,导致宝贵的资金被浪费和未得到资金领域的抱怨。

总结:人类社会发展靠什么?

  现代科技随着欧洲启蒙思想而兴起,克服了中世纪的蒙昧,理性和逻辑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生产部门整体利润摊薄和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造成所有人都对科技寄予厚望,希望在科研上的投资和新财富的产生可以弥补社会的失衡。被寄予厚望的科研有自身的规律,难以满足人们的主观愿望,这种差距难以避免。人类社会的发展固然要靠科技,更要靠人类对自身社会结构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往往是被动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1349291.html

上一篇:一生中最爱
下一篇:工程教育是经济的全局变量
收藏 IP: 113.214.193.*| 热度|

22 郑永军 王涛 郑强 代恒伟 李宏翰 贾玉玺 李陶 武夷山 夏向阳 周健 宁利中 王恪铭 冯兆东 杨正瓴 李东风 李斌 曾跃勤 郁志勇 陆仲绩 薛泉宏 许培扬 王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11 08: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