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2009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光学薄膜,SAXS,多孔材料

博文

老孩子的考研 精选

已有 11460 次阅读 2022-4-3 15:32 |个人分类:原创文学|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老孩子的考研

作者:锦瑟无端

  淡出江湖,方知风平浪静。

  年届五十的甄教授已经很少招研究生了,如果有真心喜欢科学技术的博士生,就认认真真地带,否则宁缺毋滥。二十年来,甄教授招过不少研究生,最初还能招到985学校的毕业生,进入21世纪,985的就见不到了,211的毕业生也还不错,到了第一个十年过去的时候,211的毕业生也招不到了,不过以甄教授的名望,还能招到二本的优秀学生,也就是推免生,时至今日,生源越来越差,以至于甄教授都怀疑人生了,难道自己的科研水平下降了?这个问题最近几年一直在困扰他。

  “every time that you leave the room, I feel I'm fading like a flower, fading like a rose”,这个独特的电话铃声是上世纪80-90年代蜚声全球的Roxette乐队的代表作,甄教授已经用了十年,给个别老友定制的铃声。是哪位老朋友来电?原来是去南方创业的狄总,作为同龄人,狄总也喜欢Roxette。

  “甄兄,给我推荐个博士来我这里工作呗,绝对待遇高,年薪25万起,政府还有安家费”,狄总显得有点急迫,“我现在急需补充研发人员”。

  久居“象牙塔”的甄教授其实不知道自己培养的硕士或博士究竟应该去做什么工作。刚开始带研究生时,觉得发表论文就是科研的目标,科研成果印成白纸黑字的感觉真的很舒适,20年前能在国际期刊发个英文论文就是高人,那时大家也不太关心什么影响因子,只要是有所发现、有人发表,就很满足,那是自己的科学发现获得同行认可的满足感。曾经有一篇文章审稿历时10个月,甄教授常常讲给学生听,这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早几届的研究生还认可这个故事的结果,但是后来的研究生就认为花那么长时间做实验、编程序、计算,最后却发表了一个影响因子永远超不过2的期刊,不划算,这样的工作就不应该做。于是,慢慢地甄教授就不给研究生讲这个故事了,现在的研究生只对影响因子感兴趣,其实是对最终能不能利用发表记录顺利进入编制工作感兴趣。逐渐功利化的学生逼迫甄教授追逐热点,热点话题容易发文章,影响因子也高,这是个“双赢”的策略,导师和研究生的发表记录都看起来很漂亮。但是这样的美好情况持续了不到十年,论文高手越来越多,内卷在影响因子中的科研人员已经被产业界抛弃,横向项目基本上消失了,国家项目越来越倾向于那些顶级论文高手、论文快手,一般人追逐热点注定失败,可是被唯论文裹挟着,甄教授也已经路径依赖,虽然也想做点有应用价值的工作,无奈找不到课题,所以迷茫之下的甄教授招研究生越来越少。

  “你为啥不要硕士?博士那么贵!再说,博士们哪有愿意去企业的”?甄教授回答狄总,“你的科技创业公司能挺多久还未可知,博士们上了那么多年学,早已身心疲惫,还要买房子、生孩子、争位子,谁有激情陪你玩?博士们就是想找个安稳地方养老,金钱与安稳相比,安稳更重要”。

  “你是不知道硕士的心态和水平”,狄总叹了口气,“硕士们自认为经过了考研这个血与火的竞争,自己就是胜利者,但是没有经历过博士学位的艰难痛苦,不知道自己所学甚浅,骄傲的心态导致不谦虚的工作态度和摇摆不定的价值取向,典型的半瓶子晃荡。相比于本科和博士,硕士的事业忠诚度最低,企业用人的角度,硕士的性价比最低,当然也有例外,关键看能不能碰到这个例外”。

  狄总的分析听起来挺新鲜,虽然从未有任何统计或者公开发表的研究考察过这个问题,甄教授觉得有道理,非常合乎逻辑。仔细考虑一下,硕士们之所以是硕士,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本来就没有打算成为博士,也没有打算止步于本科,硕士学位只是人生的第一个投名帖,可惜这个投名帖不是投给企业,而是投给“宇宙的终点——编制”,即使退而求其次加入企业,也不会觉得找到了归宿。

  狄总从曾经的科研人员变身为创业企业主,对人才有了更多看法,“甄兄,我总觉得研究生教育是一笔源源不断的生意,这个生意里谁是最大受益者?一个硕士,三年交学费就算3万,每年招200万硕士研究生,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培养这个生意的规模是600亿,再加上每年毕业50万博士生,每个博士生交4万学费,又是200亿!研究生培养总共800亿的盘子,这些钱大多数最终是由财政掏了!每年这么多,生生不息,厉害吧,教育系统不像工业界那么大交易数额,数百亿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

  甄教授被狄总计算惊到了,身边从来没有人这么算过账,科学家是不会算账的,只会微积分。人人都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重要一环,但是研究生毕业并未走向科技强国的主战场——工业企业,这也是事实,问题出在哪里?甄教授向狄总提出自己的看法:学制太长导致年轻人人格成熟推迟。

  “现在的学制: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总共读23年书,30岁才能离开充满家庭气氛的校园,30还未成熟的老孩子对社会一无所知,对企业的工作充满恐惧,寻找熟悉环境去工作,这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下意识的选择。一旦进入编制单位工作,一辈子也成熟不了”,甄教授这么推理了一下。

  电话那头的狄总大声赞同,“确实如此。这么多年书苦读,也没读到什么正经有用的书,就那么几本教材,还是很落后的,读的都快吐了,也对那个学科理解不深刻,专业以外的知识几乎为零,也没有和校园以外的人交往过,怎么可能成熟?长学制的危害极大,甚至危害到了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生育观,也就是这几年两会一直关注的事情”。

  甄教授的求学时代学制远没这么长,兄弟姐妹也多,家长就希望孩子们能吃开饭别饿着就行,所以多数家长对孩子采取自由发展的态度,也不见得不好,至少都婚娶生育安居乐业。“假如学制缩短为:5年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3-4年本科,4-5年博士,将9年义务教育覆盖到高中毕业,之后进行分流,这才是广大家长们满意的基础教育,时代不一样了,让自己孩子初中毕业就进入职教体系,家长们不答应。另外,总学制缩短,20岁本科毕业,取消硕士,25岁博士毕业,婚育年龄大大提前,未来人口才有保障。你想想看,早点接触社会对年轻人的成熟有好处,只有人格成熟的人才会婚育,过去30岁的人都几个孩子了,现在30岁的人都还幼稚,这可是大事情”。

  “你我都是在替古人担忧,我们无能改变现状,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让自己能够接触到的研究生们早点成熟起来,自食其力。一味地读书,尤其是考研热折射出来的是年轻人变相啃老和拒绝成熟。中国的校园就像妈妈温暖的怀抱,只要不离开校园,学生自己、家长、亲友、老师都不会把学生当成成年人看待,学生眼里透射的不是纯真,而是与年龄不匹配的幼稚,考研的就是这样的老孩子”,狄总总结道,“靠这些老孩子,中国的产业升级遥遥无期,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撑多久”?

  “这么长的学制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是教育产业化使然。你想想看,把年轻人多留在校园里一年就意味着数百亿的生意,但是这点小生意有可能把中国未来的大生意耽误了,不得不深思啊”,甄教授语重心长,“所以,我现在也不怎么招研究生了。你的忙短期内恐怕帮不上,建议你自己培养吧”。

  挂掉电话,甄教授回想起Dalida的歌“Le Temps Des Fleurs”(花样年华),歌手沙哑的嗓音透着一点忧伤,Dalida的传奇经历让人拍案惊奇,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安稳的工作,学位没有技能重要。希望学子早点成熟,正视现实,学好本事,早日自食其力。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1332331.html

上一篇:科学呼叫转移
下一篇:春草生
收藏 IP: 115.215.42.*| 热度|

33 王林平 罗春元 张士宏 武夷山 李文靖 左小超 康建 李东风 王启云 黄永义 梁洪泽 傅晓明 孙颉 展婷变 谢煜 王恪铭 李璐 李学宽 晏成和 李宏翰 宁利中 贾玉玺 郁志勇 王安良 周忠浩 曹俊兴 杨正瓴 朱晓刚 刘秀梅 谢钢 段法兵 0 guest5830082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11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