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2009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CF2009 光学薄膜,SAXS,多孔材料

博文

学贯中西马,泽世天地厚

已有 4460 次阅读 2021-11-6 02:11 |个人分类:原创文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学贯中西马,泽世天地厚

---纪念当代哲学家李泽厚

作者:锦瑟无端

  我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三块牌子,分别书写有三个字“礼”、“立”、“利”,这是我的价值观:知礼而后立事,立事稳而后获利,利足而心安。

  古今中外有很多先哲从不同角度给普罗大众以思想的指引,告诉他们人为什么活着,人如何活出意义。西方是神本的,一切都从神出发,最终又归于神;中国是人本的,一切都是围绕人的事情展开并归拢。按照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哲学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人活着”,这个问题很大,既包括活着的状态,也包括为了活着的实践,前者是理性,后者是实践,合二为一就是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也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哲学概念,我却是在韩毓海先生的著作中知晓这个概念,知晓了实践理性恰恰是去掉先验特色的理性,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理性,是人本的理性。我门口的三个字也是从实践理性出发,要求自己那样活着,诚然,我的境界还是低得多,只及于个人生存和发展,无暇顾及天下苍生。可是,我又何尝没有那个愿望呢?

  在处于低谷时,用之则进,舍之则藏,先忧后乐,“不使一念不善潜藏心中”这般地“致良知”(钱穆《阳明学述要》中语),以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恰恰是中国儒学的精髓,直至王阳明将之明确化。

  李泽厚先生在最后的访谈中说,“佛知空而执空,道知空而戏空,儒知空却执有,一无所靠而奋力自强。深知人生的荒凉、虚幻、谬误却珍惜此生,投入世界,让情感本体使虚无消失,所以虽心空万物却执着顽强,洒脱空灵却进退有度。修身齐家,正心诚意,努力取得超越时间的心灵境界——这是否就是‘孔颜乐处’?”(引自“李泽厚 最后的访谈”,2020年7月14日《南方人物周刊》)在我看来,知行合一就是‘孔颜乐处’!

  知空却执有,一无所靠而奋力自强。这就是我创办公司搞科技转化的真实写照。在我的博文“寒冰流火创业去”中略数科学家创业时必须跨越的几个难关:初心,资金,技术,管理。除了一些原理方法,什么都没有,为了回避人生的虚幻,投入到花花世界,让服务社会的激情冲淡甚至消灭岁月的蹉跎,这是一种形而下的“人活着”。

  美好人生,情理至臻。只有理性,活着不免乏味,还要有情感,情感的愉悦就是审美。文学艺术的存在价值就是让人审美,美就是让你的感官舒服因而心灵愉悦。李泽厚先生最初研究美学,其实直至今日,美学这个概念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因为美学研究的是形而上的“人活着”,芸芸众生连形而下的“人活着”还没有搞明白,当然谈不上美学了。《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的美学开门读物,实际上是一本历史书,从先秦以降,中国人审美的偏好和变化,突出了“积淀”概念,也就是说,任何人或者时代的审美都非空穴来风,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李泽厚先生的《美学四讲》第八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入选《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他的名字与两千五百年间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内的148个名字放在了一起,他是其中惟一的中国学者。这样说,不是认为李泽厚先生是中华文明中唯一杰出的哲学家,而是因为他是当代西方人唯一能够搞明白的中国哲学家。为什么呢?李泽厚先生是融会贯通了儒学传统、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儒家思想家,即第四代儒家(前三代是孔孟、程朱、阳明),也有人称他为当代王阳明,也是可以用西方人当代语言论述中国哲学的人。李泽厚先生认为,王阳明还只是部分儒者的理想,不代表中国整体的智慧,他自己的思想不是建立在少数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上,他愿意面对更广阔的生活,这恰恰是眼里有人民的哲学家,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儒学。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正确之处的人都是看到了人类未来方向的人。李泽厚、季羡林、郭沫若、顾随、韩毓海,他们是学者或作家、诗人,也影响了同时代及后面的政治家,乃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反面,可以看看钱穆。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接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甫一接触,便深信之,并受其影响终身。我读了李泽厚先生大部分著作,我认为他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根源最为深刻的判断是“救亡压倒启蒙”(《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这个判断可以解释目前中国社会种种问题的本源。

  康德讲得很清楚,启蒙就是唤醒理性。启蒙催生了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原则。启蒙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而是现代社会的专属。当然西方的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所以人们容易把启蒙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五四”时期,中国的启蒙既是唤醒理性,也是为了救亡,这由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从晚清睁眼看世界的严复直到辛亥革命,启蒙刚刚开始,就赶上了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民族救亡,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数十年的救亡让本应该被启蒙运动所清算的封建主义得以逃脱致命打击,潜伏下来的封建主义在新中国改头换面,以“革命”的面目参与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清算中,所以当代最根本的社会问题就是封建主义的变相复辟,是打入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封建主义,也恰恰是现在党中央全力打击的对象。李泽厚先生是哲学家,不是历史家,把握全局才能做出这样的判断,这对于把握社会治理的方向极为重要。

  哲学是全局知识,科学是分类知识,没有全局知识的指导,分类知识会失去方向。

  我们研究科学技术的人,总是在谈原创,原创力从哪里来呢,想象力当然重要,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康德讲判断力很多是没法教的。自然科学家的原创力也是来自独特的选择和判断,艺术家的理性判断力不一定要高,但是感性的判断力要很强。为什么我们国家跟风研究甚嚣尘上,而原创研究很难显现?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复杂的是体制的运作,简单的是科学家整体缺乏判断力。科研方向的判断力有时需要美学的思考,比如,苹果公司为了把手从鼠标上解放出来,率先使用了触摸板,这不是想象力,而是判断力。我们的科学家还在忙于形而下的科研,大概几乎无人做形而上的科研,也就是只是为稻粱谋而科研,没有为了美而科研,所以原创恐怕还是难以涌现。

  李泽厚先生已于2021年11月2日逝世于美国科罗拉多一个小镇,未能埋骨于故乡,非为遗憾,他是世界的哲学家,是打通中西马将中国传统引向新世界的人。先生以“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陶潜);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陆机)”向读者告别,留给我们众多著作去学习。我读着李泽厚先生的著作,辅以顾随先生的诗词鉴赏,做着“礼立利”的创业,审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自也满足。先生已去,赋小诗一首,既为感谢,也为期待后来人。

学贯中西马,泽世天地厚

世间真理少,为美亦不够

欲除丑恶事,启蒙应复修

寂寞不道别,芳著百世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1311134.html

上一篇:实验记录
下一篇:给女儿的信
收藏 IP: 223.104.14.*| 热度|

11 郑永军 张晓良 王安良 范振英 尤明庆 范会勇 杨正瓴 武夷山 王恪铭 李东风 邢锦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11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