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工程差距工程外 -- 说说中外工程之差距

已有 3310 次阅读 2013-7-28 00:04 |个人分类:工程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工程

工程差距工程外  -- 说说中外工程之差距

 

前言:看了王老师的《为什么我国的生物科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这么大?》,我也想对比一下中外工程的发展差距。一般而言,工程师是没有本事写出深入全面的社会学思考,故有以下十条零星的反思,可以管窥,不必当真。

 

o      工程师需要写文章么?从获奖文章可以看出,技术领域也在不断地理论化。理论指导实践,工程领域靠公式吃饭,尤其如此。大约十年前,Fire Technology的获奖文章还是靠现象研究而获奖,而今年的获奖文章,则是火灾模型反问题的理论解,是典型数学问题的工程应用了。在应用公式方面,工程师更有优势,也是工程师需要写文章的原因之一,只有写下了,才能认识更深入、见解更全面、眼界更开阔。这一点是我们校园教育所缺乏的。美国教育重视Project,因此总结和发表经验也是相当自然和顺畅的。

o      在消防工程领域的中国学者,大多是靠理论出名。有几位实验和理论都出色的学者,改行了。有一些是个人主动选择(多挣钱),另一些是社会产生的被动选择(科研形势和位置需要),不可避免地是某种损失。在这一点上,西方专家的培养效率更高,因为他们很少转行。国内的专家,很多是被动选择的(比如找不到工作,看不到伯乐,害怕社交等),缺乏某种天赋和外在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比较起来有不足。科研领域是少而精,还是多而滥,产生的成果更多呢?

o      科研工作者,相当于江湖中的侠客,总以为自己的武功一流,只因为缺乏比较。其中见木不见林的困惑,是妨害一流侠客成为超级大师的主要障碍。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与大师比肩的人物?除了天分的差距,切磋也很重要。我曾经有两次被人指出公式的问题,一次挑错的观众是Ugo Piomelli,另一次是John DeRis,大师“见木又见林”的眼界,实在让晚辈感到“高山仰止”。有一次参加FA Williams的讲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把一张燃烧理论分布图讲了半个多小时,我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新理论的产生会超越他的知识图和系统树。知识的边疆是无限的,可是理论有力量把无限用有限表达出来,这就是理论的魅力。一项研究工作的成果是否有难度(有时代表价值),就在于其位于理论分布图中的位置。大家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都是相似的,我们都是在相同的理论体系框架中作科研,为什么别人不作这项研究呢?想明白了,自己的工作就更有价值了。

o      一听说国外的科研工作者,通常可以让人想到他的工作,因为我们需要借鉴他的工作。可是,国内的研究成果,能够被人借鉴的不多,大多是提到一下而已。或许我们应当更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胸中有战略”,才能做出符合科研需要的产品,提高一点“引用率”。

o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需要又是从哪里产生?从政策中来,从法律体系中来。我国非职业化低投入的消防体系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还是现有法律体系对于真相的规避。如果惩罚、撤职、判刑、枪毙能够解决消防赔偿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总结教训,警示后人,提高效率,投入科研呢?别的领域不敢说,只有消防领域,每一次重大灾情,都是对现有安防体系的一次挑战,是体系的漏洞导致灾情的发生,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失误造成。

o      如何达到别人认可的舞台?我思故我在,我推有公式。问题在于,如何把自己推导的公式推广到工程领域?这又回到“王立群难题”上来,即知识分子都是弱势,成长需要平台(我注意到科学网的敢于挑起争议批评别人的博主,大多数是不再需要平台的得势者(所以得瑟),而那些灰溜溜的被批评者,往往是还需要发展平台的青椒。即“屁股”(位置)决定了立场,可悲的传统文化特色。)。美国有多种交流平台,有钱就参加,随时可学习。美国产品有标准作为准入门槛相当高,可是美国理论的准入门槛非常低,只要有用,就有进入标准的门槛,因为标准的推动者,就是标准的使用者。这与过去国内标准制定过程的不透明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现在改进了很多。

o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关联。消防是灾难所驱动的,每一波消防科研投入,都可以找到其政策性原因。对此,国内社会的灾难是落后的,比别人晚了30年(如上海高层大火与MGM大火之对比),所以在科研投入上,也和国际的热点有差距。大家都有热点,我们的热点是别人的过(气)热点,所以很难有重大的理论突破。

o      中国高层建筑数量很快超越美国,可是在高层建筑理论方面,除了所谓的风险评估技术(这又是文化特色,乱评无风险,文章特别多。如何评估风险评估中的风险?),还有哪些科研投入得到显著的成果?我听美国消防设计专家对亚洲高层建筑的总结性评论,关键是亚洲所有的高层建筑的逃生理论是建立在避难层可用的前提假设之上,如果该前提有缺陷,就一切都完了。所以应用工程理论,需要前提正确,这是大多数外行难以觉察的秘密,也是国内高层建筑敢于大干快上的秘密。

o      在某一专门领域博到顶点,大约可以成为专家了。成为专家的标志,大抵是发表综述或应邀报告。我见到写三篇文章就写综述的,通常是10篇或更多,这样你的思考更深刻,见识更广博,立场更高远(即成功作人需要的“高广深”),写出来的东西对大家才会更有用。

o      工程师就是靠综述成为别人公认的专家。写综述或教科书可以算一流,推方法或公式可以算二流,有文章或理论可以算三流,有项目或产品可以算四流,只会完成项目可以算五流。以此为标准,我们算几流工程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11839.html

上一篇:黑熊入城也兆火 – 古代消防文化考之三
下一篇:泵浦发展可作证 -- 为何古代中国缺乏创新文化?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