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博士毕业转入青椒已近两年,逐渐开始带研究生,在这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课题与项目的冲突,甚至很多研究生认为课题就是项目、项目就是课题,长此以往,精力分散,一恍毕业,累觉不爱。
那么,何为课题,何为项目,孰重孰轻?首先,摘自百度百科,课题是指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而项目是人们通过努力,运用各种方法,将人力、材料和财务等资源组织起来,根据商业模式的相关策划安排,进行一项独立一次性或长期无限期的工作任务,以期达到由数量和质量指标所限定的目标。针对学术研究翻译过来,课题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手段解决某些问题,项目是指运用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完成商业模式约束下的考核指标。课题解决的问题可能是科学的、技术的、工程的问题,而项目解决的问题更广泛。因此,课题并非项目,项目亦非课题。
通常,导师拿到项目后会根据研究内容及时间节点进行项目拆分,按块划分给几个学生依照研究计划开展,划分的研究内容多成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在高校,项目又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是指由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代表政府立项的项目,如: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而横向项目是相对于纵向而言,是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委托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以及政府部门非常规申报渠道下达的项目。纵向项目多以理论研究为主,横向项目多以技术攻关和服务为主。在高校产学研用的育人背景下,纵向、横向项目均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高校教师晋升的关键指标。然而,并非所有的项目内容适合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特别是横向项目中技术服务类、产品改进类项目等,尽管如此,这类项目依然会被下发给学生去完成,导师认为这是在培养学生,并且在分派项目内容时会依据学生的课题方向来定,但有些学生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毕业课题,产生抵触心理,消极对待。
作为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课题研究,顺利毕业,这个过程中需要上理论课、撰写专利论文、学习仿真编程软件、学习试验操作等等。但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培养很重要,而工程能力、工作态度、执行力、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样重要。我们不希望培养的研究生只会编程、推导公式搞理论研究,产生一大堆只有小同行看得懂的论文,却无视工程实际问题;我们也不希望研究生在完成毕业课题过程中,消极对待其他一切非自身研究课题的其他科研项目活动。因此,如何有效调动研究生的主观积极性非常重要,否则一个很好的课题可能被做的不伦不类。
实际上,个人认为,课题与项目对研究生同等重要,如果说课题是学生求学生涯中的生命线,项目则是个人科研能力培养的肥料池。如下图1,人人都希望从入学到毕业沿着理想轨迹快速前进,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学生:完成了导师布置的课题,发表了高水平论文,顺利毕业,引起很多同学的羡慕。但对于大多研究生而言,在完成课题过程中,会因个人理解能力、知识缺陷等自身问题以及导师项目、财务报销、项目出差等非自身问题的影响,沿着图1中的红色曲线走向毕业,图中将影响因素统称为“项目等杂事”,它始终围绕在学生课题周围,影响着课题的进展,但反过来说它却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如果说写专利、发论文对学生的求学生涯很重要,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职场生涯更重要。
图1 课题与项目影响模型
因此, 在科研活动中,导师应该投入精力兼顾学生课题与项目安排,尽量将项目分配给课题相关的学生,且要时刻注意项目对学生课题的影响程度,不能让学生因过多的项目时间投入而耽误了课题进展,逐渐消磨学生对课题的信心及科研的兴趣,久而久之,会产生师生矛盾,甚至在毕业压力下有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抑郁等。
但作为研究生,既要坚定的认清个人的研究课题,不要让“项目等杂事”把自己的精力拉的太远,又要积极地对待、完成“项目等杂事”,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及课题的顺利推进,殊不知有些好的科研成果恰恰是从企业技术攻关中提炼出来的。不能因导师临时布置一个项目就闷闷不乐消极对待,也不能长期沉浸在导师的项目中失去课题的方向。
以上是个人观点,在带研究生过程中经常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也是时常心里惦记着发论文毕业,但又不得不投入精力做导师的科研项目。当时也是理论研究与企业项目同步开展,理论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因知识缺陷停滞不前去翻书找论文,在这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导师安排的横向项目,精力只能从毕业课题转到项目中,项目执行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逐一攻克后内心会产生成就感。有的项目是对理论研究的应用与延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理论的新认识。正如图1所示,在项目等杂事的影响下,课题弯弯绕绕的曲折前进最后毕业,个人能力也被不段挖掘和提升,科研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28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