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分”天下英苗而教之,是阶层隔离还是因材施教?

已有 1913 次阅读 2022-2-15 11:36 |个人分类:规划参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8月24日,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对减负政策持观望态度,因为有关减负的口号每年都在喊,但是最终实现的效果历年都并不显著。但是这次减负除了打击了付费辅导,更是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以上海发布的“双减”实施意见为例,强调为了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深化实施“公民同招”和民办学校“摇号入学”政策,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取消分班考试实施校内均衡编班。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方面,学生们不再因为要进入重点班而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复习,学习差的学生也有机会遇到好老师。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担心良莠不齐的孩子混在一起,对自家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那今天一起来看看分班背后的博弈。

微信图片_20220215113611.jpg

一、分班制度的历史变革

首先,分班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班教学最初产生于西方,研究最早的也是西方。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可以称作是分层教育的雏形。1920年左右,美国掀起了重视学生个性差异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由此新的分层教育形式即个别化分层教学得以传播,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于1919年由卡尔顿·华虚朋(Washbume,C)提出,并在芝加哥试行的文纳卡特制和1920年由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试行的道尔顿制。后来一些类似的分层教育形式随之产生,如流行于美国旧金山的“圣·巴巴拉制”,1957年奥斯本提出的思潮冲击法等。总体来说,在这个时期,西方义务教育的实施,各阶层学生进入学校,由此带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日本 1978 年的《高中教学大纲》规定,允许高中按学习程度编班,开了日本中学按照学习程度编班的先河。新加坡小学也通过考试将学生筛选为“特长班”,“快班”,“慢班”按各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初中高中也是层层筛选。


早期,我国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争鸣主要是围绕“班级授课制”展开的,而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进行分班教学也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革。最早分班的试验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当时国外的分层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学校内开始了分层教学的实践。1980年5月27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央书记处对教育工作指示精神的传达要点》则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承认不平衡,要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标准。要抓重点地区、重点学校,发扬优势先搞上去,快出人材,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不要齐头并进。花钱要讲求经济效果,把钱花在收获最快、最大的地方。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恢复和发展重点学校便成了当时教育实践的表现,精英教育的思想让追求升学率在教育领域滋生起来,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就定格在了成绩、能力上,为此重点学校,重点班随之而出。1982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其中提出:“针对一些学校的高中,同一年级知识水平相差悬殊,可以从实际出发,按文化程度编班”,这样分班教育在国内再度兴盛。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因此得到根除,各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变相按照成绩进行分班。


二、成也分班,败也分班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时代合理性,学校“分班”制度也是如此。


首先,对于学校来讲,迫于升学率等教学硬性考核指标的压力,学校将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际目标制定教学方案,重点班目标创优,普通班目标及格,学校能以此更合理的调配教学资源,尤其是民办学校的知名度、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竞赛奖牌、一本保送率、升学率等,以至于学校不得已分班教学。


其次,《科尔曼报告(ColemanReport)》认为,学校中的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其作用不亚于父母参与、教师质量和班级规模等影响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来讲,成绩好的学生当然更愿意和同样水平的学生分在一个班。


再次,对老师来说,“快班”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好,老师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加大课堂容量,难度方面也可以适当拔高,学生接受能力强,老师上课就能够得心应手,不仅夯实基础知识,更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能力提升,使原本就优秀的孩子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智力优势,最终成长为更加出类拔萃的人才。


最后,对于社会来讲,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把有限的资源着重关照一下最有可能出成绩的学生,也是资源最优化利用的方式。但是分班一直也有饱受诟病的几个方面。最大的就是关于分班违背教育公平,大家交一样的学费,凭什么接受有差别式的教育资源?而“唯成绩论”是分班制度存在的最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本次双减政策中还提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


对于分班,支持和反对声日盛的背后是对教育的持续焦虑和对教育高回报的持续性期许。日益加剧的教育(育儿)竞争几乎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在中国,教育竞争有深厚的文化和价值基础,儒家传统有重视教育、崇尚读书的观念。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希望他们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生的成功以及向上的社会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回报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教育影响职业获得的重要性也逐年增加。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文凭在社会成员的地位获得和社会流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社会不平等程度近年来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收入或财产的基尼系数目前仍处于高位,个体感知的阶层固化风险较高,社会流动焦虑不断上升。而这种对未来竞争的焦虑,即“少时不分班,老大徒伤悲”的担忧不断超前归因,甚至转移到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这是分班争议的日盛的根源。


三、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博弈

去年10月份,上海建平中学西校(简称“建西”)被一位家长举报的新闻,起因是开学后学校进行了一次“月考”,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优秀的学生,设立了“阶梯班”。一位学生家长不满学校的做法进行举报,诉求是:要求学校取消“月考”和“分班”,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双减”政策。在这位家长举报要求取消月考和分班后,明显动了其他家长的奶酪,其他家长纷纷在家长群里痛骂这位举报学校的家长。同样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沙湾中学初三年级刚实行3天的分层分班教学(类似设置培优班)被叫停,还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一次分班引发正反两方面的争论,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源自人们对“教育资源公平”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220215113632.jpg


几千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前者是为了分层分类教学,根据人的特性进行匹配的教学,后者说的就是教育公平,不论种族、性别、智力差距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之前很多民办学校所采取的分班教学本质上不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材”是学生的个性和客观差异性,“施教”是竭力追求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原则,强调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是一种分层教学,与现在很多学校所采取的“重点班”“尖子班”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后者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的,而分层教学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群体来安排教学。当然,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会一直处于稳定层次中,后面他们可以参加相应的教育评价测试,再次进行自主选择,分层教学,让孩子在个性化的教学中补己之短、扬己之长。教育和教化的最大差别,就是在于选择性。教化讲究统一规整,而教育需要发掘一个人的闪光点,为大家寻找到百花齐放的成长方向。而有教无类则要求不能因为极少数孩子有更强烈的需求和跻身高一级优质学校更大的竞争力和可能性,因而获得比别的孩子更多的资源,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是孩子作为中国公民享受的政治待遇之一。


总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天赋是有差异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社会更是没有绝对公平,学习本身就是优胜劣汰,万类霜天竞自由,所以这样的矛盾和博弈是不可调和的,也没有谁对谁错。伴随改革开放以后高速发展的40年,我们这个时代信奉多劳多得。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勤奋只有在总量是随着个体的多劳而提升的时候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比如我种一亩地,收获一亩地的粮食,你更勤劳,你种两亩地,收获两亩地的粮食,这个就是良性的多劳多得,因为我种一亩地的收获不会因为你更努力而变少,所以我努力到什么程度其实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不会抱怨也不该抱怨种两亩地收获两亩地粮食的人。但如果现在的规则是,无论大家如何勤劳,总共就分这一亩地的粮食,谁最勤劳谁分的最多,那么多劳多得的道德必然会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是铺垫盖地的反内卷呼声。


四、双减政策下取消分班的权衡

在原来分班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学首先追求少数优秀学生的卓越发展,教育资源的配置是等级性的,受教育者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受到了差别对待,这种差别是等级差别,是不平等和歧视,反映了教育的不公平。因此,落实双减政策,缓解义务教育内卷化就需要有后手考虑,例如目前的教师轮岗制度和取消分班制度。


2022年1月4日,江苏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和《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规范》,堪称史上最严的两个管理规范。尤其是在考试结果与使用、监管与保障方面,《考试管理规范》提出了6个“不”和2个“加强”的严格规定,其中就明确提出:不得按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层、调整座位。不得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不得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


教育部的考虑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宏观上引导各级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学校也必须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第二,是学校去“教育隔离化”的考虑,教育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择校择班”的竞争,即通过应试进入较好的学校较好的班级。以前一些学校根据生源质量设置分班门槛,强者聚集,弱者扎堆,从而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隔离现象,本次取消分班就是打破激烈的教育竞争所引发学校的阶层隔离;


第三,一定程度上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内卷一般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就像有偿辅导,大多数家长们真正想骂的不是培训机构,而是那些先站起来的家长们。培训机构们最大的错,就是不该去满足这些家长的需求。我们从小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多家长认为,导致孩子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环境使然,家长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甚至不惜动用钱财和人脉。取消分班考,严禁分重点班、实验班,对家长、学生来说能够实现学生“内卷”动力的自然消失,减少学生以及家长的压力。


从本质上来说,取消分班是促进教育均衡,而教育公平还有很长路要走。公平不一定均衡。比如车牌摇号,这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率获得车牌。但是它并不均衡,因为有的人就是一次性就得到了车牌,有的人却等了两三年才等下一块牌。均衡不仅仅是机会公平,而且是确确实实每个人得到的差不多。


教育应该是唤醒灵魂,培育智慧的一种生命活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就采取这样的分班教学管理似乎是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尽管它以分层教育 、因材施教作为出发点,并且不可否认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甚至背离了初衷。


对于分班,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无论这次的家长是拍手称快,还是捶胸顿足,都要敬畏每一次改革可能造成的不可预期的变化。再好的教育改革措施都需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用教育资源倾斜换取傲人成绩的重点班制度,从长远看来,一定是弊大于利,目前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学校如何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双减政策刚开始落实,后期肯定会不断修正,不断调和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保证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325389.html

上一篇:【智库数据】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下一篇:【域外动态】高等教育的进化,并非革命——对新冠疫情的回应
收藏 IP: 117.189.131.*|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