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n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nnd 学习创新微生物学 修身齐家平天下

博文

《最美的青春》对大学专业学习的启示

已有 4634 次阅读 2022-6-25 19:1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季,感到很有必要结合《最美的青春》电视剧中前辈们在高寒荒漠植树造林伟业中砥砺前行的经验教训,为准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们谈谈大学的专业学习。

机缘巧合中,一个木材加工专业的大学老师冯程,扛起了镐头去高寒荒漠的塞罕坝植树了。隔行如隔山。按理说,冯程应当在补修造林专业的书本知识外,还应该向林业局的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认真请教,做好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为什么多年没有种活树的原因。然而,心高气傲的冯程,看不起这些人,认为多年种不活树,是他们笨蛋,只认书本不向他人学习鲜活的实践经验。结果呢,先被陈工取笑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后被1千棵树苗无一成活而打脸,反而认为是有人算计他,给的苗子有问题,要求自己选苗。之后,陈工被他只身一人在坝上不弃种树所感动,给他支了二招,一个是要利用老坑中的根瘤菌(其实应是菌根菌),一个是掌握植树的正确方法,深送浅提,埋没红皮。后一招对冯程帮助很大。随后的植树成活率依然不高,仅在沟旁的几颗有成活的可能。陈工临终前又嘱咐冯程,要在坝上育苗,用坝上的水土来育苗,解决坝下苗对坝上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个坝上育苗的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苗的成活问题。冯程照本宣科建起的苗圃,问题多多,出现大量的次等苗。当发现覃雪梅等人拔了次等苗,视苗如命的冯程大为光火,咆哮质问为什么拔我的苗子,是何居心。但在覃雪梅一连串的质疑下,你测过土壤的pH吗?你消毒用高锰酸钾浓度多少?用的氮肥过高了,影响了树苗的木质化,会降低成活率,次等苗要换床,让在书本中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的冯程心里诚服。在专业出身的覃雪梅的帮助指导下,进行测土测肥、切根换床等,冯程的育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加上其悟出的全光育苗法,最终取得了植树造林的成功。

   冯程等为代表的塞罕坝林业人取得成功的经验教训给我们许多启示。

1、大学的系统专业教育和训练非常重要

木材加工专业的冯程,认为看几本书就能种活树而失败的灰头土脸,被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陷入人生至暗时刻。大学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在课堂上,老师在讲某个知识点时,会先复习之前大家学过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还解决不了哪些问题。讲清楚知识点的理论知识后,还会尽平生所学将知识点在当前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相关的经验教训等传授给学子们。为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和创新发展,还设置有实验课、实习课和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来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个大学的底蕴,一个学科的底蕴,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一代代老师们薪火相传,将自己在专业中的所学、所悟、经验教训,总结成形象生动的箴言口诀、独家秘笈和操作规范等,这些是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各个大学的特色和底蕴之所在。如上所讲的“深送浅提,埋没红皮”。笔者大学学到的箴言口诀可以说是终生难忘,如“少量多次”,“能进则进,不进则出,活气灭菌”等。过去一个新进老师登台讲课前,需要将老教师们的课听过来,这不仅仅是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知识传承,是一个学校和一个学科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一个大学、一个学科的底蕴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这个传统在许多学校已荡然无存了。

当今的大学生以考研为中心,将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几门考研的科目上,对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则是以最小的投入得过且过,课堂学习只重视考试内容,造成大学生们普遍眼高手低,不受用人单位待见。

2、了解最新发展动向,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塞罕坝方圆150万亩,应当先在哪儿种树,50年代初山西右玉县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经验教训,应该成为大学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应该被围场林业局的陈工等了解借鉴,但没有。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里详细介绍了,右玉县开始植树时的策略是“哪里有风哪里栽”,结果大风起兮把树苗连根拔起。后来改变策略,采取“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先创造一个一个小的绿化环境,让这些小的绿化环境使当地的大环境逐渐得以好起来。接着再改变策略“哪里有风哪里栽,再把风沙锁起来”。先在哪种树,冯程在探索,在沟旁、在大树旁种树。赵天山将人员分3个组,在3个不同地点种树,看哪块云彩能下雨。而造林专业毕业的武延生,则对选择宜林地毫无主见。

植苗锹,隋志超在读大学时就在杂志上看过,但没有引入到塞罕坝植树实践中,倒是冯程从杂志上看到后马上力推应用。全光育苗,李忠场长在杂志上看到过,印象深刻,但也没有提出在塞罕坝加以实践应用,而是在植树造林第一线苦苦求索的冯程看到后,脑洞大开,提出在林场攻关应用。

笔者80年代初读大学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报道,说是日本的公司,要求其科技人员,无论在哪儿工作,都要每个月回到总部图书馆一次,阅读最新的科技文献。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足不出户读遍最新科技文献。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比上世纪幸运的太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723-1344513.html

上一篇:抗疫香囊的抗疫机理
下一篇:教师职业的使命感是什么?
收藏 IP: 120.219.117.*| 热度|

3 王安良 康建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2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