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精选

已有 39816 次阅读 2015-10-24 18:15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猜想, 思考, 培养计划, 作息时间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唐常杰)

  朋友的孩子小华,到成都另一所大学名牌专业读直博,时间抓得很紧,到成都两个月了,今天才有时间到我家来交流。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营养好,高高的,帅帅的,看不见小时候的调皮样;对学术、对社会,都有自己的见解;看见他幸福的成长,真高兴。
  
  “本科后”的计划水平。小华给我看了他的自我培养计划和作息时间表,时间排得紧紧的,每周77小时, 7 天× 11小时/天:包括课程、作业、实验室活动、早晚的锻炼,….计划表上面写着几条自勉和自律的话,例如有:“闲谈不过5分钟”,“拒绝计划外熬夜”,“案无隔夜任务”,……
  我先夸奖他目标明确,时间抓得紧,计划不错,但是,这还只是“本科后”的计划方式。他说,刚读直博两个月,我本来就是“本科后”嘛。
  
  闲谈不过5分钟 博士生在寝室总不免要交谈,闲谈多了肯定无益。问题在于怎样界定“闲谈”。从交流中得知,小华有点嫌实验室讨论和公益活动太多。博士生生活在研究集体中,研究集体中的科研活动和公益活动,都不是闲事,不是闲谈。我的经验已经过时,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告诉小华,对“闲谈”的定义要仔细考量。

  完全不熬夜,不太容易作的Something  不熬夜这一条源于小华奶奶的叮嘱,对于只有两个月直博学习经验的小华,我说,也许只在“博一”时期,能做到不熬夜,因为已经安排了每周77小时,抓紧77小时,博一的课程学习和科研入门训练,也许够了;完全不熬夜,到博二可能就行不通了。到了博一下或博二上,要准备实验,准备论文,难免偶尔熬夜。有时候,某个国际会议或某个标书,马上就到投稿截止期了,机不可失,人生难得几回搏,见过很多国内外的博士生及其导师,这种场合都是要熬夜的,偶尔为之,是能够承受的。
  事实上,中学中,若干高三学生可能也会超过的7×11的计划,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高三学生不熬夜,不太容易考上好大学;本科生完全不熬夜,不太容易考上名校研究生;讲师不熬夜,不太容易晋升副教授;而副教授完全不熬夜,不太容易晋升教授。
  
  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 这是我对小华的主要问题。小华的时间, 被安排在课程学习中,讨论班是也作为课程安排的,博一的必修课多,觉得他排得太满了。其中大部分是“被安排”,而不是“主动安排”。
  我问他,用什么时间来思考?他说,我上讨论班,做作业,不是思考吗?
  怪我辞不达意。我改问,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前学生”强调猜想  曾请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前学生”给师弟师妹们讲方法、讲体会。记得“前学生”们强调下列几点:
  (1)创新需要猜想 大多数论文或成果的过程模式是“问题—猜想--实验—应用--写文章”。读研初期,刚入师门,较难于提出好问题;但可从文献、从前沿报告,从导师哪儿听到科学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验表名,在弱动机观察中发现新现象的机遇偶有发生,但不如强动机的“猜想-验证”得到的成果多。
  有了问题,初学者常常会猜想,猜想用某方法,可以解决某问题,猜想在旧算法中,改造某环节,可提高速度,增加某环节可以提高精度;有时候导师给了一个原则性猜想,博士生可能会将其分解为较小的过程性猜想,一步步猜,一步步走, 摸着 过河。
  有了猜想,才会设计实验验证,十次猜想成功一个,就有一个结果。攻读博士的五年中,有几十个猜想,会出七、八个结果,最后出五、六篇论文。
  
  (2)好猜想不一定诞生在实验室。好多同学,遇到问题,冥思苦索,在实验室没有想出新招,却在上课路上、吃饭桌旁、自行车上、散步途中,甚至在似醒非醒的恍惚睡眠状态, 突然一个思想火花,灵感迸发;通常他们会马上用笔记下来, 不记下来,怕稍纵即逝。
  为什么计算机实验室中诞生的猜想比较少?也许,在实验室中,编程紧张,调试严格,电脑Debug过程,严格于逻辑细节,失之于形象思维,当程序员累成程序猿时,只有猿猴的小聪明,失去了的人类的大灵性。反而是在比较放松时,感受自然界或社会的启发,得到新的思路,这个思路仅仅还是猜想,需要实验室的艰苦的验证工作,这里,笔者没有藐视实验的想法。
  
  (3)猜想时,用纸和笔似乎比电脑好。可能有下列原因,纸笔记录形象思维的结果比较快,例如框图,例如公式,如果用电脑输入灵感中闪电一现的某个公式,还没有输入完,就忘记了灵感的后一半。
  
   常常在侦破型的影视作品中,看见侦探们借助纸笔,黑板白板,画图,连线,画箭头,画问号,他们画出的图,有实体(Entity),有联系(Relationship),好像关系数据库中的E-R图,说明纸笔,图像帮助人类形象思维。
   这是思考的过程,这是猜想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理工科博士生,堪比一个侦探,要破解大自然的谜案与密案,一定要有时间来思考,一定要有方法去猜想。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分享喜悦,分担困难、分享喜悦和观念开放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平凡人生的核心烦恼与洒脱消解法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930644.html

上一篇:如今老去才华尽, 犹盼春来草上笺
下一篇:讲话重尾习惯的数学模型及其矫正
收藏 IP: 118.112.60.*| 热度|

58 田云川 赵君渝 王德华 洪海云 章苏 于远帆 左芬 黄永义 王伟 王春艳 吴斌 武夷山 连进玲 杨正瓴 刘艳红 许培扬 徐旭东 秦泉 朱豫才 章成志 李天成 刘洋 杨宁 李学宽 李毅伟 彭真明 梁妍钰 徐令予 张能立 李竞 徐耀 韩枫 范毅方 刘文 陈苏华 魏金本 王娜娜 薛宇 刘铁刚 付伟 檀成龙 罗俊明 王国强 姬扬 白图格吉扎布 何应林 shenlu yzqts yunmu fishmanHit zjzhaokeqin veketory XY gaoyz123 ncepuztf decipherer xqhuang zzs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