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研究论文
https://s.wanfangdata.com.cn/paper?q=%E5%90%B4%E5%AE%AA
1.Folin?Wu法发现史研究——兼论吴宪在其中的贡献
[期刊论文]-《协和医学杂志》CSTPCD
摘要:Folin?Wu法是血糖测定的经典方法之一,是我国著名生化学家吴宪早年的代表性科研成果.本研究通过查阅福林、吴宪等人的原始论文及相关二手史料,追溯并梳理了Folin?Wu法的提出和改进过程,讨论了科研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对Folin?Wu法进一步完善的推动作用,旨在基于史料评价Folin?Wu法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吴宪在此方法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贡献.
医学史吴宪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下载:4
2.“改良膳食乃复兴民族之一策”——近代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的营养科学救国论
[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大核心CSSCICSTPCD
摘要:吴宪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中国人膳食进行了一系列营养学研究,随着民族危机的迫近,进而提出了以膳食改良国民体格实现民族复兴的想法.吴宪认为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不良,导致国民体弱多病,这是国家积弱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复兴民族首先要从改良中国人的膳食入手.这一复兴道路的提出及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背后是吴宪那一代科学家的科学理想在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失落.
吴宪民族复兴道路中西饮食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被引:6下载:56
3.从吴宪到郑集——我国近代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
[期刊论文]-《扬州大学烹饪学报》北大核心
摘要:民国初年近代营养学传入中国,1925年以后,以吴宪为代表的本国营养学家,开展了自己的营养调查和相关研究.吴宪在1931年提出的"蛋白质变性学说"是中国人在世界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杰出表现.比吴宪稍晚的郑集,也是中国杰出的营养学家和生物学家,他是目前已知道的世界上最长寿的大学教授,他的科学活动在时间上与吴完基本衔接,尤其是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教育方面,体现了没有师从关系的传承链节.了解吴宪和郑集的科学
吴宪郑集营养学生物化学抗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被引:7下载:156
4.我国生物化学与营养学的创始人吴宪教授传略
[期刊论文]-《营养学报》北大核心CSTPCD
摘要: 吴宪教授,1893年11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他考入北京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12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1917年进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为福林教授的研究生,进行血液化学的研究,1919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1928年晋升为教授和系主任.1935年至1937年他为协和医学院三人领导小组成员,
生物化学营养学医学院实验设备化学系血液化学学习化学学士学位小组成员卫生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系主任太平洋科学家福州市福建省重庆
吴宪的生化新方法与新发现
吴宪非常善于发明生化研究的新方法,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做出新发现。1919年吴宪的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方法,具有历史性的创新,在国际上长时间被广泛采用。其中关于血糖测定的方法被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为此他被誉为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1924年—1940年间,吴宪研究团队陆续发表“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研究”专题系列论文10多篇。1929年第1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认为蛋白质变性的发生与其结构上的变化有关。吴宪用事实表明,天然可溶性蛋白质(球蛋白)的长肽链是由氨基酸的各种极性基团被分子内的某种次级键按一定方式连接而形成有规律的折叠,使蛋白质分子具有一种紧密的构型。蛋白质的这种次级键一旦被物理、化学的力破坏,构型就被打开,肽链则由有规律的折叠而变为无序、松散的形式,即发生了变性,由此揭示了蛋白质变性的本质。1927年吴宪在国际上首创了抗原标记方法。他用带色基团的血红蛋白,继而又用碘化清蛋白作为标记抗原,这种方法为同位素作标记提供了思路。利用这一方法,吴宪等人在其他蛋白质存在的同时进行了抗原、抗体沉淀物的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了抗原与抗体的定量关系,以后又进行了纯抗体的分离并证实了抗体的“一元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39050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9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