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六大解毒名方,何以治疫有功?

已有 1141 次阅读 2023-2-4 14:1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2023-02-02 17:59;盛增秀,余凯

毒邪是瘟疫发病学中的重要概念。自古以来,运用解毒方药治疗疫病的记载甚多。有关治疫的方剂,以“解毒”“败毒”“消毒”“辟毒”命名者亦不在少数,且治疫功效显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予以研究开发。

毒邪是瘟疫发病学中的重要概念。《素问·刺法论》对疫病的预防早就提出要“避其毒气”,可见已将毒邪的侵袭作为瘟疫发病的主因。吴又可《温疫论》指出:“天下秽恶之气,至疫则为毒极矣”“因其毒甚,传变亦速”。邵登瀛论治疫病的专著就以《瘟毒病论》命名,尝谓:“疫感天地之疠气,故有大毒。”又说:“毒轻者愈,毒化者亦愈,毒重者危,毒陷者死。”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将疫病的病因归咎于“乃天地间另为一种疵疠旱潦之毒气”。余霖《疫疹一得》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瘟即曰毒。”有鉴于此,自古以来,运用解毒方药治疗疫病的记载甚多,其中喻嘉言《尚论篇》说得最为透彻:“(治疫)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其解毒于上、中、下三焦之病证,一以贯之。有关治疫的方剂,以“解毒”“败毒”“消毒”“辟毒”命名者亦不在少数,且治疫功效显著,作用较强,兹举例探讨如下。

1.加减败毒散

本方由《外科理例》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成,实则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散。在古医籍中,以败毒散类方治疗疫病记述者甚多。《寿世保元·瘟疫》记载的加味败毒散,即是其例。方由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前胡、升麻、干葛、赤芍、桔梗、川芎、白芷、薄荷、牛蒡子、甘草、柴胡等组成,主治“众人病一般者,天行时疫也,其证头面肿大,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憎寒壮热,时气流传,不问四时瘟疫,通用此方”。现代应用本方及其加减方(含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等)治疗急性传染病者多有报道,如有研究采用荆防败毒散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腮腺炎106例,获得满意疗效。处方(成人量):荆芥6g,防风6g,羌活4.5g,独活4.5g,川芎3g,枳壳4.5g,桔梗6g,甘草4.5g,云苓6g,柴胡4.5g,前胡6g(成人量)。用水煎服,每日2次,小儿酌减。加减法:喉头、扁桃体肿大潮红灼痛,加牛蒡子、射干;睾丸肿痛,加川楝、小茴。(《江西中医药》1960年第11期32页)。笔者也采用本方化裁治疗流行性感冒属寒邪束表证型,效果显著,尤其是能较快退热著。

2.普济消毒饮

本方出自《东垣试效方》,专治大头瘟。方由黄连、黄芩、人参、陈皮、桔梗、玄参、柴胡、甘草、牛蒡子、马勃、板蓝根、连翘、升麻、僵蚕等组成。查考古籍,引用本方者众多,如《济阴纲目》《证治准绳》《万病回春》《保命歌括》等皆载之。《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对本方的由来说得十分清楚:“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东垣曰:身半已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甚,遂制一方,名曰普济消毒饮子,服之皆愈,人谓之仙方。”《医方考》对其方义解释说:“芩、连苦寒,用之以泻心肺之火;而连翘、玄参、板蓝根、鼠粘子、马勃、僵蚕,皆清喉利膈之物也,缓以甘草之国老;载以桔梗之舟楫,则诸药浮而不沉;升麻升气于右,柴胡升气于左,清阳升于高巅,则浊邪不得复居其位。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以补虚。而陈皮者,所以利其壅滞之气也。”

古往今来,应用本方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效验卓著。如河北唐山中医门诊部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0例,其中服药1~2剂即痊愈者34例,3~6剂痊愈者6例,一般3~5即可恢复正常,未见并发症。(《中医内科急症》第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也有报道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如胡氏用本方治疗435例发热期出血热,对照组435例(用氢化可的松等西药)。临床疗效:治疗组退热时间平均2.5天,对照组4.5天。休克发生率治疗组127例(29%),越过低血压期者121例(27.8%);对照组发生休克143例(32%),越过低血压期者83例(19%)。少尿发生率治疗组为42%,越过少尿期167例,少尿越期率38%;对照组少尿发生率59%,越过少尿期101例,少尿越期率23.2%。多尿发生率治疗组59%,对照组60%。总病死率治疗组36例(8%),对照组76例(17.4%)。两组有显著差异。(《陕西中医》1984年第3期16~17页)

3.黄连解毒汤

本方源出《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由黄连、黄芩、黄柏、山栀仁四味组成。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热盛,症见大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此等症状,在瘟疫病中甚为常见,故为治疫的重要方剂之一。现代临床报道如张氏以本方治疗流行性脑膜炎12例,兼夹新感加银花、连翘;头痛加石决明、杭白芍、蒺藜、天麻;便秘合承气汤;壮热烦渴加石膏、竹叶、麦冬;痰涎壅盛合涤痰汤;狂乱谵语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神志昏迷加菖蒲、远志、鲜竹沥;四肢抽搐加全蝎、僵蚕、钩藤、杭白芍;衄血斑疹加丹皮、生地。结果均服3~6剂获愈,无后遗症。(《福建中医药》1960年第6期7页)又如福建省龙溪专区医院小儿科用本方加板蓝根、金银花各15g为基本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56例,高热不退加知母;呕吐加竹茹、赭石;抽搐不止予止痉散;谵语、昏迷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并适当配合甘草或糖浆作调味,用量按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增减,一般12岁用1/4量,3~5岁用1/2量,6~8岁用2/3量,9岁以上用全量。结果痊愈51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2.86%。(《福建中医药》1960年第6期7页)

4.清瘟败毒饮

本方出自《疫疹一得》,由生石膏、小生地、乌犀角、川连、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等组成,谓“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书中所列种种疫疹之症,均以此方加减施治,书末附录危重案例,亦投此方大剂而得转危为安,堪称是余氏临床治疫得心应手之方。

本方是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古方加减化裁而成,具有清胃经邪热、泄诸经火毒、凉血以透斑、滋水以折火等综合作用,集苦寒,辛寒、咸寒诸药于一方,熔清热、败毒、滋阴诸法为一炉,故称大寒解毒、抑阳扶阴之剂。不失为一首治疗热疫、暑疫的经典名方。现代应用本方治疗急性传染病报道颇多,如用加减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1例,方以生石膏120g(先煎)、玄参30g、麦冬30g、生地30g、大青叶30g、黄芩15g、丹皮15g、知母15g、生大黄15g、连翘15g、竹叶15g、银花15g,煎液浓缩,直肠给药,药后患者体温下降迅速,病情明显改善。(《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4期23页)又如用清瘟败毒饮治疗乙脑45例,方用:生石膏50~100g,生地15~30g,犀角15~30g,黄连、竹叶3~9g,栀子、黄芩、知母、玄参、连翘、赤芍、丹皮各6~12g,桔梗、甘草各3~6g。便秘者加大黄,惊厥者加胆草、羚羊角,昏迷者酌情选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浓煎为150mL,分3次口服或鼻饲,日1剂。结果总有效率为97.78%(44/45),治愈率为91.11%(41/45),死亡率为2.22%(1/45)。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当代医师杂志》1997年第1期48页)
笔者曾应用本方治疗1例败血症患者,症见高热、神昏、全身发斑疹色红、舌质红绛、脉细数,病情极为凶险。西医用抗生素治疗未获良效,故邀中医会诊。笔者四诊合参,认为此系气血两燔、邪陷心胞之证,遂用本方加安宫牛黄丸吞服,患者服药3天即化险为夷。

5.清瘟解毒汤

本方出自《治疫全书》,由川芎、黄芩、赤芍、连翘、花粉、桔梗、白芷、羌活、葛根、玄参、竹叶、柴胡、生甘草等组成,主治“初起瘟疫,四时伤寒,头痛,憎寒发热,呕吐恶心,咳嗽痰疾,气喘,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原书谓“有病者固当服之,无病之人预服一二剂,百病不生”。笔者认为,本方功在解表散邪,兼清里热,对疫病辨证为表邪未解、里热已炽者颇为适合,其功效特别是退热作用,可与柴葛解肌汤相媲美。

6.甘露消毒丹

本方又名普济解疫丹,出自叶天士《医效秘传》。方由滑石、茵陈、黄芩、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射干、薄荷、白豆蔻等组成。据文献记载,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嘱先生(叶天士)制此方,全活甚众,人比之普济消毒饮。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对本方功效和主治作了发挥,谓:“治暑湿霍乱,时感痧邪,及触冒秽恶不正之气,身热倦怠,胀闷肢酸,颐肿咽疼,身黄口渴,疟痢淋浊,泄泻疮疡,水土不服诸病,但看患者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疫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主之。凡医临证,亦当准此化裁,自可十全为上。”现代应用本方治疗急性传染病不乏报道,如有人介绍运用本方治疗流行性感冒218例,治愈189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7期296页)。又有人运用本方加味、配合西药治疗伤寒35例,处方:滑石15g、茵陈30g、黄芩12g、石菖蒲10g、木通10g、藿香12g、连翘18g、白蔻仁6g、射干10g、薄荷10g、栀子10g。每日1剂,水煎200mL,分早晚2次服用,结果均告痊愈。其平均退热时间、平均血培养转阴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西药组),说明本方配合西药治疗伤寒,可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年第3期48页)

此外,以“辟毒”命名的方剂,如《嵩崖尊生》载“玄黄辟毒丹”,主治“肿头伤寒”(大头瘟),方由玄参、大黄、连翘、牛蒡各一钱,酒黄芩、酒黄连各二钱五分,羌活、荆芥、防风各五分,石膏、桔梗各钱半,甘草一钱组成。

为了进一步说明解毒方药在疫病临床上的应用,我们曾对国内所报道的127个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方剂组成药物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内服药中板蓝根、连翘、黄芩、银花、柴胡、甘草、僵蚕和牛蒡子;外用药物中大黄、青黛、冰片、黄柏最为常用。又统计了20余个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单验方的组成药物,发现用药频率最高的是黄芩、银花、贝母、连翘、鱼腥草等药。不难看出清热解毒在急性传染病治疗上的重要地位。说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知名中医专家黄星垣曾提出“邪毒致热说”,认为温病瘟疫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变必生。治须紧扣解毒一环,并贯彻于治疗全过程。这个观点的提出,使解毒方药在急性传染病临床上的应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解毒方剂在疫病治疗方面作用显著,应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研究开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4832.html

上一篇:[转载]三年以来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证治研究回顾与反思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45):拔萝卜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