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融合中与西: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广东省中医院发展之路-7)

已有 1454 次阅读 2022-11-14 09:3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11-11。内容摘编自《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本报记者林晓斐整理

广东省中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紧跟现代医学技术,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中与西,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不仅有碰撞,更有交融。中医与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和局限,但都是为了维护人类健康。广东省中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在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下,推动中西交融、优势互补,力求取得人类文明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佳疗效。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这句话是广东省中医院始终肩负的使命,是处理中与西之间关系问题的原则。

中与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留人治病,中医院首先是一家医院

“坚持中医院姓中”是否意味着中医医院就不能拥有现代医学技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医医院。

吕玉波怎么也不会忘记,医院早年接诊到中风患者,由于没有CT、MRI等先进诊断技术及设备,又不具备溶栓、介入、开颅手术等能力,不得不先将病人转入附近西医院确诊及治疗。为得到“邻居”的支持,院领导逢年过节就登门致谢,还请求把康复期、轻度脑梗死或中小量脑出血的患者转回来,好让中医药有用武之地,然而送回来的病人少之又少。

“留人治病!”国医大师任继学总结的四字说得通透:把人的生命留下来,才能治病。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实践中,大家逐步形成共识:中医院首先是一家医院。引入现代医学设备技术,不是削弱中医药特色,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在更高的技术平台施展中医药特色优势。

于是广东省中医院开始探索一条新路子,在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努力形成与三级甲等医院相适应的综合服务能力,引进追踪最前沿的现代医学技术。

专科建设布局上,首先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优势专科,同时把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到重要位置。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脑血管科、呼吸科、外科等,这些与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息息相关的专科率先建立并强大起来。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这些基础支撑专科也得到强化。

1998年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是全国中医医院中最早建起的大型综合型重症医学科,也是目前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急危重症方向)、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重症医学协作组总牵头单位。

对于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在巩固、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鼓励引进最先进的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中西交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在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下,医院促进中西交融的办院模式,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多议论。如医院不断引进现代医学技术设备,这是否意味着对中医没信心?用了现代医学的手段方法,中医是不是就会“西化”?

然而广东省中医院人在实践探索中已有了答案。医院有明确规定,引进先进技术前,必须论证中医药该如何在这项技术中发挥作用,只有明确了中医药发挥作用的切入点以后才引进。

医院的肛肠科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成立于1956年的肛肠科是广东省最早开展肛肠业务的专科,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专业性强、疗效显著,在广东省、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1992年与日本医疗法人社团高野会合作,共建广东高野大肠肛门病防治研究中心,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肛肠病诊治技术,使中西医两方面的优势相得益彰。

比翼齐飞,实现高水平的中西交融

现代医学的引进不仅不会替代中医,还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广东省中医院想得很清楚,中医和西医面对着共同的对象——人本身,面对着共同的问题——人类的健康问题。二者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不是敌对的两方。

心血管专科建设,就很能说明问题。国医大师邓铁涛“从脾论治”心血管病,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有显著的疗效优势。但急性心梗患者、冠状动脉严重堵塞的患者就不适宜内科治疗,若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就能够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为了引进高水平的心血管医生,吕玉波院长把心血管“名刀”——阮新民从美国请回来。阮新民从美国回国加盟广东省中医院,组建中西内外结合的心脏中心。在此之前,吕玉波专门拜访了邓铁涛。邓铁涛听后,非但没反对,还表示全力支持,愿意在开科后亲自查房,展示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魅力。阮新民就这样顺利完成了中国中医系统的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

2000年,由邓铁涛、黄春林、张敏州、阮新民、吴焕林等中西医专家所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规律展开研究,研究证明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结合中医辨证能够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提高手术成功率。在邓铁涛的支持下,阮新民又和科室的中医团队开始针对手术患者术后再复发的难题攻关。

事实证明,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医+西医”,也不是中医配合西医,或者“西药+中药”,而是要实现高水平的融合。

广东省中医院有个“矛和盾”的比喻:现代医学是进攻疗法,强调直接攻击病因,如同古代士兵手中的“矛”;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注重整体身体功能的调整,通过提升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如同古代士兵手中的“盾”。在面对疾病和维护健康这一共同的敌人时,矛盾合用,自然能够发挥“1+1>2”的效应。如何合用做到优势叠加,则需要高水平的中医与高水平的西医有机融合。

现已80多岁,有着“祛风大师”之称的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是一个传奇人物。刘茂才在全国中医界率先创立了中医脑病科,他强调吸取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完成了中医“脑主神明”学说理论创新。

“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运用中医诊治手段的同时,运用西医知识,双管齐下,努力为病人解除病痛所扰。”刘茂才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得到国内顶尖的现代医学专家的认可。

中西内外结合治疗脑病的平台还吸引了院外两位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凌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李铁林教授。

现任脑病中心主任李铁林还记得刚加入医院时,由于要开展脑血管外科手术,他总有些忐忑不安。“临床难度风险较高,中医同道们能接受吗?”李铁林心中充满怀疑,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多虑了,医院早已打下了良好的脑病外科治疗基础。

为加强脑病中心的建设,医院广纳贤士,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05年,广东省中医院集中了一流的中西医学专家共同创建了全国首个内外结合、中西医融合脑病中心,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影响辐射海内外。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医与西医,不是不能结合,也不是仅仅中医加西医的双用,必须是在高水平的交融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探寻中与西高水平融合之路,找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发挥的切入点

广东省中医院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医药特色优势,不仅体现在治疗某些疾病的全过程,也体现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某一个侧面。要“一个病一个病”“一个证一个证”地开展研究,找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切入点,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形成一系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诊疗方案。”这成了广东省中医院专科建设的“真北图”。

这是一个需要持久努力的系统工程。医院每年组织专科做学科论证,明确每一个专科的主攻病种,每一个病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切入点。医院组织各专科围绕自身主攻病种汇集历代中医著述的观点方法,集中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形成方案,不断优化,科室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日益突出,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

这一坚持就有二十多年,为此梳理形成了《临床各科中医特色与优势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国同行的欢迎,该书一版再版。

事实证明,广东省中医院提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的“双剑合璧”战略,不仅没有使医院西化,反而使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更为突出,还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发展,呈现了中西医贯通融合的趋势。

引入“临床路径”,将中西融合落到实处

中西实现真正的交融,不仅要从认识上解决问题,还要在临床实践中落到实处,才能让病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多年来,医院一直致力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临床中贯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联用”的方针。一直以来医院都在寻求一种方法,能够指引评估考核临床是否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达到中西交融的效果。

在一次在与新加坡同行深度交流中,吕玉波第一次接触“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的制定,首先要通过一套严谨科学的方法,把人们对防治某一个疾病的研究成果,整合到一个治疗方案中,从而形成目前科技水平所能达到的最佳诊疗方案,并将其日程化。

吕玉波马上敏锐地意识到,医院可借用临床路径的方法,推动围绕临床的关键问题,系统研究文献经典以及医疗实践等,形成最佳的诊疗方案,从而促进临床实践中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实现中西交融。

路径实施之初,医院要求每个路径都需要在行业大家公认水平很高的西医教授和中医大家签名认可后,方可在临床上应用。

以脑血管病为例,西医由凌锋教授把关,中医请任继学教授把关。可这毕竟不是科学严谨的方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的支持下,吴大嵘教授组织团队,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从方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方法,以保障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能够融汇到临床路径中。

临床路径的引进,是广东省中医院管理实践的一个创举,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推动中西医交融的过程中,行政有了管理抓手。随着医院深入实施临床路径,中医药临床疗效和医疗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平均住院日明显下降,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有效控制,在行业内逐步产生影响力。

广东省中医院牵头制定全国11个中医临床路径,带动了全国推广的风气,既提高了临床效果,也提高了效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015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广东省中医院建院80多年来第一个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医院科研成果奖励的历史性突破。

培养一支善中懂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水平有多高,医院的水平就有多高。要实现把中医临床疗效发挥到极致,达至中西交融,突破点和着力点就在于建成一支中西医能力兼备、医教研俱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99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中医临床疗效平平,被患者追捧的专科、专家不多窘境”的窘境,深感人才的重要性。

医院采用“引育并举,以育为主”的方针。为尽快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能力,医院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针对医务人员队伍普遍学历太低的问题,医院出台政策,提倡在职学历教育,明确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后,须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只做继续教育还不够。“作为中医院,首先是会用中医看病,能用中医治好病。要成为名中医,就必须治疗效果比别人好,还能看别人看不好的病。”问题是,成就名中医的路径在哪?中医继续教育何去何从?

医院领导走访了全国许多中医学名家,得到同一个答案: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中医院人才培养体系就应该紧紧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

2001年,在邓铁涛等的支持下,医院创新师承制度,打破地域限制,聘请了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大家到医院带徒,开展了全院性的“温书工程”,邀请了著名高校的学者给临床专家讲诸子百家课。为解决中医临床思维的问题,成立中医临床思维研究室,开展中医思维查房。“育人工程”打成了一套组合拳。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医院设计了“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的育人路径。“育人工程”打牢中西两套基础,并且强化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培育对象进入一个相当高的平台后,再根据专科的需要,向某一个方向深度发展。

分管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的副院长杨志敏就是在“育人工程”中成长起来的。她毕业后到院工作没多久,医院便启动了继续教育工作,她作为学员参加了高强度的训练。2001年,医院启动师承学习计划,她又成为师承教育的首批弟子,先后跟师四位国医大师——上海的颜德馨、广东的邓铁涛、长春的任继学、陕西的张学文。如今,她已是广东省名中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行“院系合一”改革。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医院提出充分利用二附院名医大师在教学方面的资源和科研等优势,促进学生素质培养,造就高出一格的后备人才队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高出一格的临床能力。调动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促进高出一格的教学成效。

“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当时分管学生工作的是党委副书记伍世强特别提到把师承教育融入学院教育之中的重要性。“一代带二代连动式师承”是学院创新师承教育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是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培养中的一大创新。

2016年,学院办学30周年之际,吕玉波提出,既要总结30年来的办学经验,也要与时俱进,跟紧国家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大胆创新,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就应该开办两个教改班,一是注重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二是注重中医经典学习、传承岭南特色中医。后续学院还创设了多个特色班种,如精英班、国维班、岭南班等,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中医的需求。

坚持中西融合所赢得的实践

2003年医院抗击“非典”的胜利,得益于医院的文化建设,得益于医院的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的努力,得益于拥有一支中西医能力双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多年后,吕玉波在总结2003年那场突发的“非典”血与火的鏖战考验时,仍坚持以上三点。这无疑是广东省中医院多年来坚持正确中西医观所赢得的最典型实证。17年后,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广东省中医院派出援助武汉的“铁军”再次证明了这点。

汇集中西医智慧迎战“非典”

抗击“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对广东省中医院而言,多年改革后积蓄的实力使之有了正面迎战的能力。

数据显示,广东省中医院前后共救治了112例“非典”患者。除7例由于年纪较大或有各种基础病死亡外,其余全部康复,治愈率超过了93%,重症病人的治愈率达到了92%。在疾病如此凶猛而人类还未来得及充分认识这一疾病的情况下,这些数据着实令人惊叹。

广东省中医院为什么能在“非典”期间迎难而上?这得益于医院过硬的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人才、设备和措施。

从1993年开始,医院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熟练掌握“五衰”抢救技术。经过严格训练,医务人员在救治“非典”病人时需要使用的气管插管、呼吸机管理、胸腔闭式引流、人工通气等都做得非常标准。这些举措,在当时中医医院领域十分超前。

方案形成上,医院专家小组及时了解省内、国内专家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救治办法,汇聚院内外、中西医专家意见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温病学专家彭胜权来了,呼吸病专家晁恩祥从北京赶来了,名老中医任继学从长春赶来了,中西医结合抢救多器官衰竭专家崔乃杰从天津赶来了,广东的邓铁涛、上海的颜德馨、南京的周仲瑛以及焦树德、路志正、陆广莘、朱良春等名老中医,纷纷为治疗方案献计献策。可以说,医院的治疗方案集中了全国中西医精英的智慧。

在中西医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中医院提出,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科学分类为早、中、极、后四个时期,中医辨证九个证型,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中医基本处方十个,还有大量的随症加减的经验,受到了全国同行的称赞,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采纳,为颁布国家第一个治疗“非典”的中医指南以及全国抗击“非典”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助力香港抗击“非典”获得胜利

不久后,香港医管局闻讯而来。时任香港医管局专业及公共事务总监的高永文带着十几位专家,两次到广东省中医院交流防治“非典”经验。回去两天后,高永文致电吕玉波,希望他们派两位中医医生到香港,为有需要的“非典”患者进行中医药的治疗。

“去!香港的患者需要我们,我们也不能错失这个向全世界展示中医药魅力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吕玉波坚定地说。医院决定派院长助理杨志敏、呼吸科主任林琳两位中青年专家前往香港。

在西医“一统天下”的香港公立医院,两位女中医起初接触到的几乎都是病入膏肓的病人,找她们只是走投无路的病人在西医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做的最后的尝试。面对濒死病人,她们也回天乏术。两人心里苦闷。空有一身医术而无法帮助病人,中医药确有疗效却没有施展的舞台,怎么办?

广东省中医院的“参谋团”积极出谋划策。吕玉波在电话里询问:香港的“非典”病人跟广州的“非典”病人有什么不同?原来,香港患者染病后有个突出症状就是腹泻,不少病人都插了肛管;同时,由于气管插管,很多病人都用了肌肉松弛的药物,手脚无力,抬不起来。

“能不能这样,从解决病人症状入手,去彰显中医药的疗效,做你们能做的事?比如说,让病人不腹泻行不行?”吕玉波出了个主意。

院长的一番话打开了她们的思路。止泻,中医是特别擅长的。二人立即实践。有一名患者发病已一个多月,气管插管,四肢肿胀,大便溏泻,肌肉无力。林琳对其进行了中医治疗,用了中药。第二天,患者不腹泻了,第三次复诊,病人已拔管。此后,几乎每三到四天都会看到患者的进步,从能说话到手指头、肩关节、髋关节能活动,再到可以自己吃饭,直至在别人扶持下自己站立,并在辅助器支持下独立行走。

就这样,香港的医生逐渐认识到中医药的疗效,推荐的病人也就渐渐不同了。有些西医院在病人入院早期就推荐给杨、林二人诊疗。

在香港,杨志敏与林琳工作了5个月,共医治10家医院的危重“非典”病人近50名、康复期病人100余名,获颁“抗炎勇士”金质奖章。

香港抗击“非典”胜利以后,香港医管局在给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是有效的。

吕玉波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香港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报告,更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医是有效的。”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这是香港第一次让中医医生进公立医院,第一次让中医医生在公立医院查房。2003年11月,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医管局签订为期3年的协议,共同开展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根据协议,香港医管局在其管辖的公立医院中开设中医诊室。

中医这块古老瑰宝,终于在香港这座现代城市闪耀光芒。

中西医融合持续展现生命力

2009年“甲流”病毒肆虐。外媒记者亲眼见证中医治“甲流”的显著成效。来自法国国际新闻24小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广东省中医院近距离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作用”——到院接受治疗的18例“甲流”患者已有14例完全治愈,其他4例患者也在康复中,而整个过程靠的是中医药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2019年夏天,“登革热”在广州又起。广东省中医院创新性地运用中医经典“六经辨证”思路治疗“登革热”,形成“辨六经病位,析正邪水火,察胃气胃津,遵病传病解”的临床诊疗路径,指导临床,疗效确切,缩短病程,具有推广价值。广东省中医院所有病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一例进展为“重症登革热”,平均退热时间为5.94天,平均住院天数7.08天。

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危急时刻,广东省中医院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迅速组建援助湖北医疗队,先后派出9批队伍共88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

医疗队率先探索中西协同救治方案,让中医药广泛且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以“扶正驱邪”为治则,针药并用,结合一系列中医药特色疗法,把“1+1>2”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大大提高了重症病例救治率,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重症病例向危重症恶化及病死率,救治成效得到高度肯定与赞赏。

以张忠德为代表的广东省中医院专家组,肩负国家使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转战武汉、河北、云南、辽宁、广东、南京、福建、甘肃等地,哪里需要就飞往哪里,用高超的中医药辨证思维,紧紧把握住核心病机,用实践探索出了广东方案,为全国抗击疫情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随着疫情的发展,病毒的变异,德尔塔(DELTA)病毒成为治疗的重点,张忠德等专家通过临床采集症状,准确把握核心病机,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抗击“非典”“新冠”等战役中,广东省中医院用疗效证明了中医不单单在治疗慢性病上疗效显著,治疗急性病、传染病也一样能力挽狂澜,用事实证明了中西医融合才是最佳的诊疗方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63634.html

上一篇:[转载]承与启:回答好中医药为什么“能”(广东省中医院发展之路-6)
下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224):滨海城绿道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