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承与启:回答好中医药为什么“能”(广东省中医院发展之路-6)

已有 1647 次阅读 2022-11-14 09:2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11-4 内容摘编自《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本报记者林晓斐整理


广东省中医院坚持走内涵式创新发展道路,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创新医院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打开“围墙”,协同创新。广东省中医院提出:回答好中医药为什么“能”,从来都不能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一定要推倒“围墙”,吸纳人类文明一切有用的成果,吸收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来,才能冲上高峰。

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策, 发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简称《决定》)、《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06—2020年)》和《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决定》特别提出要整合资源建设中医药研究机构,也就是最为核心的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以新的运行机制,组建一所现代化、一体两翼的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成为中医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重要基地。

广东省中医院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开始发力争取。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的建设加强条件设施储备,另一方面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天,时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卫生厅厅长姚志彬陪同时任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副省长雷于蓝到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考察。钟阳胜看到在建的科技中心大楼后,就提议将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设立在此。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编制和经费均审批通过。2007年,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正式挂牌,落户广东省中医院。2014年,医院更是提出了“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科室建设研究型专科”的目标。研究型专(学)科,应该成为急危重复杂疑难疾病的救治基地、转化医学的核心枢纽、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

2017年,13位两院院士及26名学术顾问组成了高水平的学术委员会,有了专职科研人员的编制。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还具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广东省人民政府每年下达的专门研究经费,成为科学研究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为了推动广东省中医院的科技水平提高,医院希望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这一强大力量,带着医院往前走,医院提议把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建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得知这一设想后,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非常支持,时任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积极支持,亲自带着医院领导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汇报,得到大力支持。在他们的推动下,医院顺利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

申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十二五”期间,中医药领域启动了高水平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其建设的内容契合了医院用科技创新驱动医院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目标,因此,广东省中医院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拿下来。最终,肾病科突出重围获得项目资格,全国唯一的慢性肾脏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从此落户广东。

回顾项目的申报,肾病科大科主任刘旭生颇多感慨。这个成绩的取得与肾病科15年来持之以恒的科研探索密不可分。在汇报中,整个方案关注到了疾病发展的全周期,涵盖了从预防、治疗、移植到预后管理等诸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中医整体化的特点,赢得评审团认可。

2017年,基地正式通过验收,建设成效居于全国前列,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覆盖“临床—基础—成果转化”的系列技术平台,从此也成为全国中医临床基地的建设标准。

打造中医界的“香山会议”

随着医院科技工作在行业内产生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吕玉波有幸被邀请去参加香山科学会议。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主导,讨论国内各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最高层次的科学会议。每次会议相关领域顶尖的专家,包括院士在内,都会积极参与。国家许多重大科学计划的思路会在这个会上形成。

在返穗的路上,吕玉波想,如果组织一个像香山科学会议那样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医药发展的专门论坛,由广东省中医院承办,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定期聚集行业内外对中医药研究感兴趣的一流专家,进行头脑激荡,产生思想火花,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吕玉波把想法向医院领导班子做了汇报,马上得到大家的赞同,并且建议名字就叫“珠江论坛”。

这一设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并最终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每年列入预算,支持论坛的举办。

2010年9月,“珠江论坛”终于正式“开坛”了,后来更名为“珠江会议”。会议自举办以来,遵循“高立意、高层次、高见地”的原则,聚焦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前沿、关键问题,参会人员都是相关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此会召开了31届,充分发挥了高层咨询与智库作用,成为汇聚多方智慧、深入研讨中医药发展方略的重要平台。

争创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2年,科技部启动了省部共建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2013年,科技部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机制、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方式,依托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了一批开展区域特色应用基础研究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科技部共同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纳入部省会商议题。2017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组织专家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进行论证。专家认为:我国尚无中医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是我国第一个中医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符合国家的中医药发展需求,有助于解决中医药防治重大慢病的瓶颈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2019年10月17日,由广东省中医院承建的我国中医类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终于通过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实验室与此前已经建立的中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共同组成了我国日臻完善的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这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医独有的生物资源中心

2013年,广东省中医院检验科已走在行业前列,医院的实验室均获得国际标准ISO 15189的认可,并且通过了ISO 15195医学参考实验室和ISO 17025校准实验室的认可。有了好的实验室,还要有理想的生物样本库。

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在多方寻找协同创新伙伴时,拜会了程京院士,程京院士带他们参观了他的生物样本库。吕玉波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联想到刚刚在大连化工研究所看过的植物样本库,他马上意识到建起中医药的生物样本库,对研究中医药有着极大意义。审时度势的广东省中医院领导班子开始着手计划中医药生物资源样本库的建设。没多久,广东省中医院率先提出“建设高质量、标准化的中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样本库”的战略部署。

2013年7月,在医院的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中心正式成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郜恒骏除了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主任委员,还是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芯片中心类似于生物银行,起到的是第三方的存储作用,但却缺乏样本的来源。而医院的优势就是有样本。

广东省中医院是门诊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医院,拥有全国最丰富的中医药特色临床资源。广东省中医院所做的工作,正是以标准化的生物样本资源为基础,开展中医药精准医学的研究,从而达到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有机整合和交融。

可中国首个中医样本库应该是怎样的呢?吕玉波针对入库标准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一定要病证结合。中医的样本库与西医的有什么区别?因为每一种疾病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名称,但中医讲求辨证施治, 疾病诊断后还要通过辨证进行二次分类,所以中医样本库的标本应该是病证结合的。第二,一定要随访,不能做完了标本就“完事”了,要建立系统的跟踪机制和人群随访机制。第三,样本库的发展要与医院整体发展方向一致,选取标本的患者,应该用中医的手段进行干预,要保持中医特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广东省中医院建起了中国首个中医样本库。生物资源中心创新性地将ISO/DIS 20387、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样本库标准、ISBER(国际生物及环境样本库协会)最佳实践、ISO 15189等国际标准融合后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样本库形成了“中医特色、标准规范、共建共享、注重产出”的质量方针;坚持严格执行“病证结合、长期随访、中医药技术治疗或干预”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的生物样本标准化采集流程和质控处理方法。截至2019年3月中心储存样本已达34.81万份,主要拥有中医特色标识的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等体质样本和肝郁证、脾虚证、湿热证等证型样本。就这样,广东省中医院的生物样本资源库,成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为了更好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广东省中医院联合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发起并着手筹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谋求与全国中医药界有志于样本库建设的同仁共同建立“中国中医系统生物资源共享样本库”。

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

科研创新,向来须联合各方优势资源力量,其中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的共同参与,对推动医院协同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非常有必要。

而在筹备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广东省中医院有一次意外的巨大收获,那就是促成了与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合作。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简称“凤凰中心”)/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BPRC)依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1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是目前我国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批准建设的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在筹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广东省中医院意识到,总是自己人关起门来讨论未必能够解决问题,何不到外面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建设的呢?于是,医院组织各实验室的负责人和科研处相关人员赴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取经。

亲自接待广东省中医院一行人的正是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秦钧介绍了近十年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展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广阔应用前景。

经过多次交流,2016年12月20日,双方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5月12日,“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院联合建立中医药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举行。

2019年,由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晓波联合牵头的研究团队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找到与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和瘙痒指数密切相关的5个血清蛋白标志物分子。其中PI3蛋白标志物分子经过独立临床血清队列的验证,有望用于银屑病的早期检测、严重程度评估及复发评估。

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全力发展科研时,广东省中医院就开始布局,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合作,一方面吸引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研究中医药,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1991年10月,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复同意广东省中医院与日本医疗法人社团高野会在广州合作经营广东高野大肠肛门病防治研究中心。该中心在1992年5月开业,这标志着医院对外合作迈出的第一步。

另一个机会就这样来了。经赖世隆教授推荐,广东省中医院结识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风湿病专家曾广营教授。

当曾广营得知广东省中医院有意向开展中医药的国际联合研究时,双方一拍即合。经双方反复讨论,把研究方向调整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研究。

研究延续至今,已收集相当数量的病例,治疗方案由加拿大、香港浸会大学及广东省中医院共同制定。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非常可观。

用循证医学证明中医“能”

中医药为什么“能”,广东省中医院一直以来有一套自己的诠释方法:从临床证据入手,在浩如烟海的证据中甄别、合理评价、转化,最终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最佳可获得证据”。

多年磨砺,医院已构建起一套基于整体证据“从经验到循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方法体系。回望艰辛,不得不提,一路并肩作战的国际重要合作研究伙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还有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局长薛长利的努力。

1987年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后,薛长利留校任教两年,之后前往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留学,先后攻读了中医药的硕士及博士学位,目前是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副校长。

自2008年起,广东省中医院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合作已有十多年。双方均为对方合作最久的国际机构,这一切源于双方的团队和领头人都对发展中医药有迫切的希望,也一直在脚踏实地地做实事。

2013年9月11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成立的“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揭牌,这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海外中医药合作研究中心。

2019年4月8日,薛长利和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大科主任、中医药防治慢性咳喘病团队负责人林琳共同实施的临床试验——人参标准提取物治疗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其研究结果在国际呼吸领域顶尖杂志Thorax(医学1区,影响因子:10.307)上发表,薛长利和林琳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整个项目从2008年就开始着手构思,可单单研究思路及方案设计,就花了整整三年之久。

十载跨国合作耕耘,为呼吸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包括5名硕士、2名博士;同时酝酿了广东省中医院首个SCI影响因子突破10分的临床试验成果,标志着医院的临床研究水平迈入一个新台阶,并为中医药治疗慢阻肺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证据。

2019年12月19日,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AMA Oncology(中科院小类分区:1区,影响因子:31.777)在线发表了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教授张海波研究团队与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服务团队的论文《针灸和穴位按压与癌症疼痛改善相关性的临床证据: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首次揭示与假针灸比较,针灸和穴位按压与减轻癌痛及减少镇痛药使用有显著相关性。张海波介绍道,该论文是由广东省中医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及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合作完成。医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联合主任薛长利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整合医学科主任毛钧是共同作者,广东省中医院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服务团队、中澳联合培养博士生何怡瀚为第一作者。这是广东省中医院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最高的系统评价全文,标志着广东省中医院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中医肿瘤界的一大突破。

2019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双方于2019年5月9日签署了第6a期科研合作协议。第6a期协议是根据前五期协议完成的29个病种的研究结果,结合广东省中医院重点学科和研究病种,组建国际顶级专家工作组,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并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为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发表中医药重大影响力的临床研究论文做好顶层设计。

截至2021年,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已启动并完成10多套中医药整体证据系列循证中医药专著的编写和出版工作,联合发表了100多篇SCI收录系统评价文章,硕果累累。在2021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国家银屑病基金会联合指南》中采纳的10篇中医药文章中,有4篇文章出自医院卢传坚教授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薛长利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

中医药在诺贝尔奖发源地扎根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举行诺贝尔奖颁奖礼期间,吕玉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代表团成员,陪同屠呦呦到瑞典参与诺贝尔奖周活动。其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团队、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前秘书长领衔的团队和广东省中医院团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学术交流会,相互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前秘书长向广东省中医院表明了他们关于中医药研究的计划,提出双方共同组织团队在卡罗林斯卡建立中医药研究基地的愿望。他很期待能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复方研究,并提出联合瑞典另一所顶级学校——乌普萨拉大学共同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的意向。

2016年,根据三方多次沟通,以广东省中医院为合作伙伴,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乌普萨拉大学两所大学共建中瑞合作中医药研究中心,依托三方各自的优势,开展引领国际前沿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开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疑难病的研究。中心于2016~2017年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专家项目资助,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牌“中瑞中医药合作基地”。

2019年11月,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Aula学术大楼,广东省中医院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奖单位——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签署正式协议,成立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这是首个在诺贝尔奖评奖单位建立的中医药研究基地,标志着国际主流医学界开始深度参与中医药研究,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世界科学家一起研究中医药

不仅如此,广东省中医院还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开展合作。

该校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直接促成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合作。负责双方对接的风湿免疫研究团队负责人黄闰月介绍,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读博期间,曾在乌特勒支大学进修过三个月,他的导师对中医药感兴趣,与他做了不少学术上的交流。此后,黄闰月定期会给导师发邮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和个人情况,他风趣地称其为“包教授”。

2016年下半年,广东省中医院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对难治性免疫相关疾病展开了重点研究,广东省中医院每年定期遴选博士研究生或短期访问学者到该校学习国际最先进的类器官技术和细胞代谢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医院构建起中医临床研究平台、中医药基础研究平台、中医药整体证据“筛选—评价—推荐”研究体系。这“两平台一体系”的整体布局建设思路,启动医院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平台,开展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提供循证证据。2008年12月,医院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全国首批、广东省第一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7年通过验收,建设成效居于全国前列,2019年启动基地二期业务建设方案。

构建中医药基础研究平台,引进国内外前沿技术阐释中医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2021年1月12日,广东省中医院承建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标志着我国首家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1月26日,由医院牵头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是广东省唯一的中医药类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构建中医药整体证据“筛选—评价—推荐”研究体系,产生一系列高水平系统评价成果,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由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时任副校长许能贵研究员领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符文彬、刘健华、徐振华等为主要研究人员,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银屑病‘病证方效靶’内涵阐释及‘病证结合’诊疗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新药临床批件9项,成功转让新药项目11项。

2018年,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余艳红到医院调研时曾说:“近几十年来,省中医院始终坚持发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办院方向,走内涵式创新发展道路,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创新医院管理服务、学科专科建设以及深化医改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让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与我们一起共同研究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向国际,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63631.html

上一篇:[转载]承与启:点燃创新激情,用数据诠释中医药(广东省中医院发展之路⑤)
下一篇:[转载]融合中与西: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广东省中医院发展之路-7)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