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什么是现代药物?

已有 3109 次阅读 2022-4-30 16:41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老同学问我:既然中医药对新冠病毒疗效很好,为什么反而大力宣传辉瑞的“特效药”?我不明白,特效药确实对得起“特效”二字吗?

我回复:“特效药”是个通俗说法,并非专业术语,应该以抗病毒药物、对症处理药物区别。即使抗病毒药物,各自疗效也不同。

严格来说,中药并非现代药物,其作用机制复杂,干预效应有限。而将其提升到现代药物,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就是一种现代药物。从它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出传统药物与现代药物的差别:

1971年,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下乡巡回医疗,发现东北林甸县一个公社卫生院的一位民间中医能治癌症,能让大肠癌、肝癌和食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民间传说),于是帮他改为针剂(时间是1971年3月,故而命名为“713”针剂或“癌灵注射液”,由砒霜、轻粉、蟾酥等中药组成)。

1973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病人症状都有改善,但在使用中有人出现了蛋白尿、头疼、高血压等症状。这一研究发表在《黑龙江医药》杂志上,是“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

在以后的试验中,他们发现轻粉中含有汞,可影响肾功出现蛋白尿,蟾酥具有升高血压和强心作用,注射后病人会产生难耐的头痛,因而把蟾酥和轻粉都去掉了,而单味药砒霜的疗效并不降低。由于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于是就直接使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张亭栋说:“开始用的量少只有4毫克,当后来用到6毫克的时候临床就表现出好的迹象,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而且副作用很小,所谓的头疼、蛋白尿就没有了。”

1979年,张亭栋等发现“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于是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杂志发表了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研究论文,总结了1973-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55例。

进入80年代,张亭栋等将主攻方向锁定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上,并且发现对M3型白血病效果尤为显著。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的“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

1996年,世界著名学术刊物《血液学》(Blood)发表了由陈竺和张亭栋撰写的论文。该杂志点评认为,这是一篇创造性论著,首次发现氧化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这是继维甲酸之后,中国学者在血液学研究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世界著名杂志《科学》也发表了题为“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的述评。

此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际发明专利奖陆续花落张亭栋,而且相关药品通过美国FDA特批正式上市。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过程,是传统药物走向现代药物的一个典型过程。青蒿素的诞生,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和疗法多如牛毛,直到喹啉和青蒿素才完成传统药物向现代药物的转型。我把这一研究过程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提炼科学问题;(2)寻找对症方药;(3)筛选有效成分;(4)精确量效关系;(5)降低毒副反应;(6)获得循证依据。

被称之为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的奠基者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他的首要贡献就是发现梅毒的治疗药物新胂凡钠明。此前的传统药物,从“汞剂”到“砷剂”,从草药到复方,人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我国明代医家陈司成1632年撰《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该书论述了梅毒的传染途径,对一、二期梅毒的硬下疳、扁平湿疣、梅毒性斑疹、环形丘疹、白斑、鳞屑损害、晚期树胶肿损害,骨关节和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胎传梅毒的特殊表现,都有相当准确的描述。提出必须彻底治疗等原则,重视预防和防止复发。首创用减毒无机砷剂治疗梅毒的方法。书中列病案29则,载方55首,并述配制及运用方法。在《宜忌》中列举误治病例6个,分析了药物与饮食宜忌的具体要求。

但直到1910年,梅毒治疗仍乏良策。埃利希的成功源于一位英国医生,他发现的染料“阿托西耳”(atoxyl,学名氨基苯胂酸钠,一种砷加染料苯胺的化合物)能杀死锥体虫治疗昏睡症,但有严重的副作用,即损害视神经导致失明。埃尔利希想:能不能对阿托西耳的分子结构加以修饰,保持其药性却又没有毒性呢?于是,他让助手们合成了千余种阿托西耳的衍生物,一一在老鼠身上实验。有的无效,有的则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只有两种似乎还有些前途:编号“418”和“606”的衍生物,606于1910年上市,商品名Salvarsan(萨尔瓦桑),这是第一个治疗梅毒的有机物。1912年,溶解性更好,更易操作,但疗效稍差的新胂凡钠明(同为化合物,914)上市,开辟了“魔弹”治疗的新阶段。再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的诞生,梅毒这一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治疗,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上的低毒高效药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6386.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下一篇:传统药与现代药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