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世界杯与学科建设

已有 2740 次阅读 2022-12-31 00:5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世界杯与学科建设

彭渤

 

2022年卡塔尔充满激情、力量的世界杯足球赛早已落下帷幕。32支世界足球强队经过激烈的淘汰竞争,最终决出了本届赛季的世界足球冠军队。不是每一场球赛都看,但16强产生后的每一场球赛可以说场场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异彩纷呈、回味无穷。以行云流水的配合进攻代替防御的世界球风,引领风骚,叹为观止。这种时代的风、世界的风更加增进了足球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战斗的硝烟弥度,使得球场战斗景象更加变幻莫测、风起云涌。这就是足球的光、足球的力、足球的魂。正是足球的这种光、力、魂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让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念的人走到一起,分享足球带给人们友谊与和平的快乐。这种竞技体育吸引全球目光、带给人们快乐的魅力所在就是淘汰与竞争,就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球队和球星。

学科建设本与世界杯无关,学科建设也没有世界杯。但学科评估、学科排名、学科内部建设等很多方面又十分类似于足球竞赛。特别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那就无异于参加世界杯竞赛,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故此,笔者试图借喻世界杯,谈谈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指在某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的团队建设。学科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计的基础。目前,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为我国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学科建设就是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要助推“中国制造”的国家科研创新,要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要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力。这其中最基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是“球队”的建设。这也是“学科建设”这个名词本身的要求决定的。

要有组建世界足球强队的眼光来组建师资队伍。世界杯经过16强挺进8强的队伍,就是世界级的强强队了,挺进8强的强队队员也就是世界级高水平的球员。因此,学科建设要在世界范围内引进世界级的人才,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家和地方的人才政策也是这么有针对性的实施的。但在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还陶醉在关系、人情的泥潭里,走也走不出来。我想一些参加过应聘的年轻人应该很有感触。也有很多年轻人跟我诉说这方面的苦衷。这样的进人格局一方面会严重影响“球队”建设,继而影响学科建设、伤害学科建设;一方面会让我们一线教师难于挺直腰板在课堂教学生,因为都凭关系人情,学好学差就没有区别。

另外,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时,应该是法国球队的“球员”引进。既要有世界级的球技水平,又要年轻,又要真正成为法国队。我们的一些学科团队建设在这方面就不太注意,以前的水平再高再好,60多岁了还能上场踢球踢进世界16强?显然这样年龄成员组成的球队踢进32强都不可能。无疑,学科建设需要梅西、姆巴佩等这样的世界级球星作为球队的核心、引领,但马拉多纳今年就没能参加世界杯了。

有了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攻克科学难关,为实现“中国制造”的国家科技创新做贡献;才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力。

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需要团队的整体配合,需要像足球那样有行云流水的密切配合才能进球,才能撞过各种关卡在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中立于不败。不要以为学科建设不是足球场那样明晃晃的竞争、不是足球场上那样残酷的淘汰,学科排名、学科评估、学科声誉等等就是竞争,这种深水静流、暗潮汹涌的竞争,无异于足球场上的拼搏与冲突,无异于足球场上的对撞与搏杀。而且学科的竞争没有“守门员”,没有哪个学科敢说你“进球”不算数,敢说你不能超过我。学科建设要取得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突破,都需要团队的整体配合,都需要如同足球场上那样以整体配合的进攻代替防御,才能在竞争中胸有成竹。防御的球风已经过时,意大利队今年就掩埋在了球迷视野里,昔日风光不再。配合进攻,以被动变主动,是竞争的力量源泉,足球是这样,学科建设也是这样,只要有竞争力的地方就都是这样。

总之,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就应该有世界杯足球的意识面对激烈的竞争。

 

 

20221231日长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1369856.html

上一篇:大学,请给你的教师留点读文献的时间
下一篇:本科毕业生以顶刊论文迎新年
收藏 IP: 111.22.135.*| 热度|

5 王安良 王涛 王正庆 周忠浩 吴晓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