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部分青铜剑全长尺寸不整之缘由

已有 4796 次阅读 2021-12-28 12:28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    青铜器是有尺寸的,但许多青铜剑长度不整。此前说过,部分铜剑锋尖缺损影响尺寸;不过,也有完好铜剑全长尺寸不整。对此需要做出解释。

6A0D7B1F-CBB9-4EF8-B9F4-F0F99C4324CC.jpeg

1   文献[1] 收集1994 年前著录的越王剑24件,其中有全长的19 件。铜剑全长的厘米数除以2.15 cm之商为 L;倘若长度随机则L 在整数±0.5 内均布。现在19 支铜剑的有6个在整数±0.05 范围之内即偏差小于1.0 mm,占比已达到均布时 3倍。就此而言,2.15 cm 一定具有特殊含义,即从其他青铜器确定的周尺21.5 cm之寸长。

sword A.jpg

泥范铸制总有些偏差,而冶师所用尺件或许略有长短,越王勾践剑No.1长二尺六寸欠2.0 mm,越王州勾剑No.10长二尺六寸过3.0 mmNo.11长二尺五寸过2.5 mm,也能称之为尺寸准确吧——且不说勾践剑No.1身长47.3 cm 是精确的二尺二寸。又,越王勾践前496-前464年在位;州勾为其曾孙,公元前448412年在位。 

铜剑全长超出整寸±0.25偏差± 5 mm以上有五件,所占比例虽说仅为“长度均布假设”之半,最好也能略作解释。可惜许多事情不能知道:偏差最大的越王剑 No.2引自《双剑誃吉金图录》,全长55 cm与身长44.3、茎长17 cm 并不协调,何者差错难以确认;越王州勾剑 No.1617 引自《燕京学报》第十七期“鸟书补考正”,网上搜索知作者为容庚,时间是民国二十年六月,但未能找到原文——原长度或许使用市寸而测量数据的精度未知。 

2  文献[2] 介绍1996 安徽寿县出土的青铜剑:在磨砺精细的剑格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八字铭文“王戉(越)王戉(越),者旨於赐”,白色双勾空心的鸟篆极富美感。者旨於赐即越王勾践之子鼫与,公元前464–459 在位。全长54.5 cm 二尺五寸过7.5 mm,已添在上表的最后。文[2]给出全剑线条图和和照片以及剑柄的局部线条图和正反两侧的照片,使笔者能够对“全长尺寸不整”多了一种理解。谢谢许建强老师和相关考古工作者。

 sword B.jpg

铜剑全长54.5 cm 即25.35 寸,以此调整线条图比例;从图上容易确认茎长四寸,其中剑首略小于半寸。剑首、茎和格的线条图和照片协调,已标注各个部位的尺寸。又,剑身和剑首应该是先铸,而后再与中间的格、箍、茎接铸。线条图上剑首与茎的关系或许有误,已用虚线给出。剑格最大宽度的设计值为二寸半

 ywj A.jpg

请注意剑身与剑格侧面的垂直关系。如董亚巍老师有网文所说,一定是先磨削剑刃而后接铸剑格,不然相交之处会刃磨欠缺而出现弧状过渡——机械加工为避免此种情形多在轴肩前设计砂轮越程槽。容我猜测,这件“越王者旨於赐”铜剑,接铸剑格之前剑身已经磨削完成其长度为精确的二尺一寸,而接铸剑格之后剑身长度不整。越王勾践剑的制作或许更为仔细,使得剑身长二尺二寸整,其茎长8.4 cm 二寸欠2.0 mm 不必在意。 

3    正如伽利略所说:“真理一旦被发现后都是易于理解的,重要的是去发现它们”。从青铜剑确定尺长或许并不容易,但利用尺长却可以理解宝剑制作时的设想和偏差

吴越使用周尺至国灭是肯定的,而何时开始使用以及更早使用何种尺度尚待研究。

[1] 陈振裕. 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 见:楚文化与漆器研究. 科学出版社,2003. 126-137

[2] 许建强. 越民铸宝剑, 出匣吐寒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12):30-33

[3] 考古应以古尺测算古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03337.html

[4] 《考工记》中青铜剑的规制未必准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98598.html

[5] 楚国的青铜剑及尺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028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8502.html

上一篇:年关将近,且驻足,回望来路
下一篇:子仲姜盘铭文的疑问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1 杨正瓴 张晓良 许培扬 杨学祥 谢力 王安良 李宏翰 谷云乐 李学宽 郑永军 姚小鸥 刘钢 范振英 宁利中 马鸣 伍赛特 杜占池 朱晓刚 周少祥 李毅伟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