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cylyh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cylyh123

博文

暖冬城的水

已有 1580 次阅读 2024-2-14 11:44 |个人分类:自然与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天蓝蓝,水清清,…”大冬季澜沧江畔的景洪城有这个感觉,还有暖阳阳、绿与花。漫步澜沧江边青苔裹缠鹅卵石的河滩,江水缓缓自北而南流淌,近百米宽的鹅卵石江滩述说夏秋咆哮江水的汹涌。此刻,体恤、裙装人群江边嬉水漫步,游艇疾速江水飞溅,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暖暖的阳光石滩照。江水、天空、山色、楼宇、民房、森林、人群、砾石滩,浑然一体,水让景洪的暖冬更有韵。澜沧江穿城,连接中缅老越泰柬,保持清水流淌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和承诺。江边的告庄、湄公河景兰大酒店、昼夜繁星般闪烁的江边烧烤滩店,暖冬的景洪流光溢彩。走入曼听公园,行走傣族水乡,健身流沙河林荫道,漫步孔雀湖,科普南药园,水或清或浊或流或静,旱季水色不见污浊,树木生长调换,落叶飘洒,新芽嫩蕾,枯枝常绿交织,暖阳霞光林中烁,水中映。流沙河与澜沧江汇合处,芦苇茂盛,草花摇逸,垂钓者悠闲,黑鱼、鲤鱼、鲶鱼、罗非鱼售卖是傍晚时节垂钓者的战利品。

水,人居的精灵。人们因水而聚,因水而繁,也因水而厌,因水而困,更有水治而再兴。都市与乡村厂矿,曾经清水流淌,而后或浊或枯,天南海北东西中,水与城融洽奋斗不息。漫步景洪澜沧江畔,回顾曾经、现实,畅想将来。上世纪60年代在广西,儿时少年在矿山城镇,绕家而过的清澈小溪,小鱼小虫是遇见的快乐与惊慌,现多已干枯填埋;而在穿镇出流的小河,游嘻中学会爬泳,现已固坝修水利;知青时代,环绕村庄的河溪与灌溉渠,滋润庄稼,栖息鸡鸭,乡村妇女洗菜洗衣挑水自留地,大树竹林沿河排列,传统村寨繁忙与宁静无缝连接。读书工作的昆明,盘龙江经历了风景如画转而黑臭污浊,再到清流,河岸绿树成荫,四季繁花。阅读听闻过苏杭周庄经历过面汤河、泔水肉汤河再到清水河的巨变。1991至1992年,泰晤士河边伦敦的小溪行走想到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的泰晤士河治理与成效,伦敦城中小溪的水禽水草绿树。1998至1999年的意大利波河沿岸城镇,一条大河串联国家与县市,县界相望的河流山区规模不同的森林深入河畔,那是沿江河流县区的各自的河流水源保护地;漫步过绿草茵茵的帕多瓦古城河。2005年在新西兰南岛基督城,行走了城郊河岸植被巨变的城郊河流,见识了残留柳树、柏树、桉树枯桩和茂盛的乡土落叶常绿乔木、灌丛混杂,这是彰显地区属性特色的乡土植被恢复之遗迹,随之与当地学者百姓讨论起河岸植被何种美?河岸林荫与河的水禽、鱼虾、飞鸟能构成食物链吗?水禽与鱼虾回归和多态的乡土花卉与蜂蝶是乡土植被化的重要功能,美在乡土自然,水源涵养与护岸也是自然和人地协调。踏步南岛大学的学生自主治理好的校园河溪边稀树草皮景观,学生于小憩河边草悠闲与午餐,溪流中小鱼小虫游爬,清水淌过青苔石头;对比照片,曾经污浊黑臭的河水不在,这得益于学生们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主努力恢复植被,自我管束与自律,克服随手丢弃饭渣垃圾与恢复植被有了成效。同样在基督城,见到了开放商与海滩、河道生态治理的博弈,政府主导,多方同向发力,成就了聚落、乡土植被、新建楼宇与水禽鱼虾回归的和谐景观,看到当地环保林业工作者定期检查拔除外来物种水草与推广乡土植被绿化的教育实践,参观了200年湿地河流持续治理恢复的预判河流湿地景观展览,人地和谐无限美好,游人站在森林水草环绕的湿地河流中,父母儿童老人,身边鱼虾、水禽游戏,水鸟落在张开的手掌,天人合一需要当下努力持续。

回到我们,座座城市河道,都已成居民休闲健身的林荫花卉景观。长江黄河,大江南北中的条条大水大道小溪河流湿地湖泊,水岸绿化在增加,水源涵养植被在回归。生产力提质增效,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实,这逆转了污染排放,保证了河岸森林绿化美化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澜沧江支流流沙河河长制标牌耸立,誓言保持水清水旺流畅。这对景洪澜沧江河道是个福音,但人口增长,游客猛增,山坡建筑增加,高楼耸立,城市规模扩张,保证山水田林湖河生命共同体,任重道远。这需要生产力创新革命,新发展格局落实,期待澜沧江畔的城市水更清天更蓝,人们更富裕,山坡更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5067-1421621.html

上一篇:上世纪末,如何让遍在性庄稼成为全国第一农业景观旅游地?罗平油菜花一例
下一篇:畅想,来自两张相隔86年的黄果树照片
收藏 IP: 116.55.132.*| 热度|

3 尤明庆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0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