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z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sdzhou

博文

札记《学习的方法: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

已有 1867 次阅读 2022-4-11 14:0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的方法: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西)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著;刘璐,高娟译.成都:天地出版社,2021.7 

摘录:

引言 

我必须在此假定,读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哲学知识基础足以使他们理解这一事实——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有三种:观察、实验和基于归纳与演绎的推理。

第一章 新手的四个认知陷阱

陷阱一 过分崇拜权威

新手不但不能在权威面前自惭形秽,还必须明白一点——根据一条残酷但不可避免的法则——只有敢于质疑和反驳权威,自己的研究生涯才会得以前进。

陷阱二 最重要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  

公正地说,人们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过任何问题,他们反而都是被各种问题弄得头痛不已。对于一位研究者来说看似贫瘠的土壤,常常会向另一位研究者展示它的肥沃。只有用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才能摈弃偏见,看到新的可能性——而这正是相信某个问题已经被完全解决的人所看不到的。我们懂得的知识是如此的支离破碎,意想不到的发现甚至常常会在探讨得最为全面的课题中闪现。

陷阱三 过度关注应用科学

简而言之,在你贬损某种事物之前,先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一下它的优点,不要认为它不重要,从而分散应有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分析。

陷阱四 认为自己缺乏能力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估一个人从事实验室工作的能力。根据本人的经验,我希望把下面两种方法推荐给读者。

1.请在研究工作中反复尝试一些被别人认为是不可靠和难度大的分析方法。如果你在付出一定的耐心和努力之后,得出了与这些方法的原创者发表出来的结论相一致的结果,从而充分地享受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当你没有经过任何人的指导,独立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时,这种喜悦感会更强烈。这些都足以说明你是能胜任实验室工作的。

2.找一个研究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充满争议的科研课题,先阅读一些普通的参考资料而不是详细的专论,大略地了解一下这个课题。在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工作之后,请查阅有关该课题的最新文献。如果你得到的结果与文献中的结论相似,如果你对那些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的看法与著名的权威人士一致,如果你成功地避免了某些研究者常犯的典型错误,那么请放下自己作为新手的羞涩,勇敢地摘取科学的果实吧,因为你完全可以胜任科学工作,许多肥美的猎物都在前方等待着你。当然,能否得到它们取决于你努力工作的程度。即便是才智中等的研究者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只要他们坚持训练,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时间,对选定的课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

2.1独立判断

2.2持久的专注力

2.3献身真理与渴望荣耀

2.4爱国情怀

2.5对科学创造的爱好

第三章 缺乏意志力的几类研究者

3.1浅薄的涉猎者和空想家

3.2嗜书狂和夸夸其谈者

3.3自大狂

3.4仪器崇拜者

3.5格格不入者

3.6理论家

第四章 有益于科学工作的社会因素

4.1物质支持

4.2事务性工作与研究工作是可以兼顾的

4.3婚姻及家庭

第五章 科学研究的几个阶段

观察——实验——实用性假设——证明

第六章 怎样撰写科学论文

对科学贡献的判断——参考文献——评判的公正与礼貌——如何描述方法——结论——图示的重要性——风格——科学著作的发表

比林斯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向研究者提出一些撰写科学作品应该遵循的规范:(1)有话要说;(2)说出来;(3)说完即停;(4)给文章起一个合适的题目,表述的时候要注意先后顺序。

第七章 研究者如何做老师

7.1一种批判的乐观主义

当年轻研究者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且有所建树之后,我们相信他一定会也有能力追求精神上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科学生涯已经获得了成功,苦苦追求的高贵目标已经达成,自己也成为国际科学权威,国内外的期刊经常出现他的名字和见解,同时还伴随着人们的赞美,他凭借自己的名望足以让世界科学年鉴以巨大的篇幅来描述自己的成就。

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我们的学者可以做出如下两种选择:(1)继续集中全部精力独自从事科学研究,但无法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通过教学传授给别人;(2)承担神圣的教学工作,邀请学生与他共同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努力开创一个自己的学术流派等。

7.2怎样指导经验不足的研究者

一旦选出心目中的合格人才,我们就应该全力以赴地教育他、训练他。如果不经过认真足够的准备,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科学竞争中与人一较高下是不可能的,且这种想法也很幼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96739-1333396.html


收藏 IP: 111.1.184.*| 热度|

3 王涛 晏成和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