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国科大遇见一位提供招生专业咨询的老师。得知他是数学所的,我谈起初中时代最”熟悉“的四个数学家——华罗庚、陈景瑞、杨乐和张广厚。这四个是我的数学老师籍老师经常提到的。1978年,我没有阅读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的条件,”新冠“时期终于网购了徐迟的同名报告文学集,才算补上了这一课。毋庸讳言,诗人出身的作家徐迟,高度凝练了数学家陈景润的科研经历,以生花妙笔打动了读者、打动了编辑。我买过一些以科学家、工程师为主人公的科技类报告文学作品集,达到《歌德巴赫猜想》的文采与感染力的为数不多。我也尝试写过测量工程技术人员的报告文学和散文,总觉得笔端生涩,无法达到满意的境地。勉强交了“作业”也是觉得遗憾多余自得。我终究还是笔力不足,采访不够到位。
获得过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的《数学大师启示录》(陈诗谷、葛孟曾.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把华罗庚作为倒头条人物。其他数学家,依次为:阿基米德、笛卡尔、帕斯卡和费马、牛顿、莱布尼兹、欧拉、拉格朗日、蒙日和傅里叶、拉普拉斯、高斯、柯西、罗巴切夫斯基、阿贝尔、伽罗瓦、威尔斯特拉斯、黎曼、庞加莱、希尔伯特。了解了数学家的生平,对于他们提出的定理、公式会觉得不那么遥远了。尽管钱钟书不无幽默地说过,读《围城》好比吃鸡蛋,没必要知道”下蛋的母鸡“长什么样子。可是好奇的读者,还是喜欢拜访在世的名著作者。有的读者还以得到作者签名、与其合过影为荣,尽管签字和合影本身并不提高读者的科学或者文学修养。了解科学家的生平、知道他们的容貌如何,可以祛魅,也就是打破对科学家的神秘感。科学家也是普通的人。技术、工程、文学艺术家,也一样都是在某一方面特别努力、做出了自己贡献、成绩的人。了解他们的生平,对读者是有启发的。像蔡天新那样幸运的人,毕竟不多。他是数学家,有机会到许多数学家的故乡去,实地感受他们的成长环境、工作环境。20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天新著《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初版序言中写道:本书不是关于数学的历史,但却通过讲述数学史上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揭示了数学王国里各种奇异的珍宝、明艳的花朵和隐秘的激情”。实际上,地学(比如测绘学、比如大地测量学、比如重力学)领域中的大人物们,也是有鲜明个性的。当然,只有近距离接触了,才可以感受到。蔡的序言,还提到:这些伟大的数学家,有的在人文领域也有杰出贡献。比如笛卡尔,仅仅归为数学家或者哲学家都是片面的。蔡列出的名单与《数学大师启示录》中的数学家名单有不少是重叠的。在“再版序言”中蔡还写道:通过对数学大师生平事迹的探究,也提升了自己的数学眼界和想象力。“我也觉得,探访国内科学家的出生、求学、工作地,都是有益的。国外的,我自然无法”企及“。国内的,我可以顺便或者专程抵达。2016年夏天,我曾经寻访过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他也是数学家、水利和仪器制造专家。北京的“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参观了多次,以郭为主人公的书刊资料,搜集了一摞,终究还是不敢命笔,不敢抒写,因为思路仍然不清晰。
个人感觉,有些科学家已经被理想化了。伽利略牛顿开普勒如此, 张衡徐光启郭守敬也如此。时光过滤了大科学家世俗的成分,留下来的是理想的、纯粹的科学家形象。 定理、公式、大型仪器(比如天文望远镜)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月球的地名,也已许多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些科学家,成为理想科学家的典型。近乎偶像。他们,构成了灿烂的星空。后来人、初出茅庐者每每觉得自己光芒暗淡。后浪们,无需自卑,闪光的机会仍然在前方。
对科学家的理想化,是有必要的。适度即可。
在现实中,也看到过、遇见过理想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他们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令人感奋。“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的大有人在。干芝麻绿豆事,出如雷贯耳名的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事情干得不大不小,名利获得恰如其分。这也是一种新常态吧?不能用理想要求所有的现实、所有的人。但,我们还是钦佩那些实大于名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技术员。这些人,是脊梁。我也敬重那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科学、做技术、做工程的人,无论他们是否取得了大名声,获得了大荣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