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wed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weden

博文

[转载]地球变暖: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变绿”引关注

已有 2814 次阅读 2020-1-17 03:1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地球变暖, 世界屋脊, 喜马拉雅, “变绿” |文章来源:转载

地球变暖: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变绿”引关注

纳文·辛格·哈德卡(Navin Singh Khadka)BBC国际部环境事务记者

果宗巴冰河的冰川翠雀花图片版权ELIZABETH A. BYERSImage caption喜马拉雅山海拔4750米的碎石坡上可以看到盛开的冰川翠雀花

世界屋脊正在变绿?喜马拉雅山脉的雪峰,那些皑皑的雪盖正在缩小?

根据1993年到2018年间卫星拍摄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图像和数据,答案是肯定的;数据显示,以前被认为植物无法生长的地方出现了植被。

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的植被覆盖在扩大。

研究结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上。这项研究没有深入分析造成变化背后的原因。

珠峰脚下的昆布谷地,地衣、矮树丛覆盖面积在扩大图片版权KAREN ANDERSONImage caption珠峰脚下的昆布谷地,地衣、灌木丛覆盖面积在扩大

这项研究聚焦范围在亚恒雪带,林线和雪线之间的区域;林线是树木能够生长的地区的边缘,雪线是常年积雪区域和无雪区域的界线。

报告主要作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凯伦·安德森(Karen Anderson)博士指出,海拔5000-5500米之间植被覆盖增多趋势最明显;坡势平坦的地区植被扩张比坡势陡峭的区域更明显。

亚恒雪带生长的冰缘植物主要包括矮草和灌木。

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图像,研究小组把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海拔4150米到6000米之间划分出4个区,东起缅甸,西至阿富汗。

在珠穆朗玛峰附近,不同高度范围的植被覆盖都呈现显著扩大。

植被扩张现象得到该地区冰川和水文方面研究的证实。

此前还有研究发现,中国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一些草场变成了铺展蔓延的灌木丛。 

虫草卫星图像显示,珠穆朗玛峰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1993年(蓝色) 和2017年(红色)的植被面积差别显著图片版权DOMINIC FAWCETTImage caption卫星图像显示,珠穆朗玛峰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1993年(蓝色) 和2017年(红色)的植被面积差别显著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沃尔特·艾马泽尔教授(Walter Immerzeel)认为,这一发现印证了气候变暖的预期。

雪线是一条敏感的海拔线;雪线向上移动,意味着植被得以生长的海拔高度提高了,也就是海拔更高的山坡上也具备了植被生长的条件。

这或许意味着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系统在发生变化。

以前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生态系统极易受气候引起的植被变化的影响。

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植物学系助理教授阿曲特·提瓦利(Achyut Tiwari)说,随着温度的升高,尼泊尔和中国的亚高山地区林线在扩展。

提瓦利在中国科学院读博士期间曾对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中部的西藏冷杉展开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推断尼泊尔中部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化及降雨量增加,成为促进树木更新及树木生长的重要驱动因子。

昆布山谷的森林图片版权KAREN ANDERSONImage caption较早的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较低的区域植被覆盖在扩大

一些多年来定期到喜马拉雅山考察的科学家也有类似的发现。

植被生态学家伊丽莎白·拜尔斯(Elizabeth Byers)过去40年来一直在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的植被。

她说,确实有迹象表明一些曾经是冰川的地区出现了植物,而且这些植物在那里"定居"。

"多年前冰川覆盖的地方现在出现了布满碎屑的巨石,上面还可以看到苔藓、地衣甚至花朵。"

尼泊尔果宗巴冰河,海拔4800米山坡上的雪莲图片版权ELIZABETH A. BYERSImage caption尼泊尔果宗巴冰河,海拔4800米山坡上的雪莲

目前对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川消融和冰川湖扩大跟气候变化的关系,而高海拔地区的植被相对较少引人关注。

这方面需要更多实地考察,了解植物、土壤和融雪的互动状况。

安德森博士认为,关键问题是植被变化对该地区水文的影响,冰川和冰盖融化将因此减缓还是加速?

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从缅甸到阿富汗的8个国家的部分或全部疆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48156-1214562.html

上一篇:皆大欢喜 - 六亿农民致富之路
下一篇:刚开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浮动式海上风电场将使用混泥土浮动平台承载风电机组
收藏 IP: 78.82.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