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tjava 浮生恰似冰底水, 日夜东流人不知

博文

科学家的分类、个性及其成就 精选

已有 10928 次阅读 2009-8-6 18:3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个性, 科学家, 分类, 成就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不少关于科学家的话题的帖子,像苗元华老师的“影响人类文明的10位科学家--您知道几位?”,还有陈安老师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做什么类型的科研?”等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确实,科学家是人类从事科研活动的核心要素,有关科学家的话题永远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们不会忽视的重要内容。对于以科研为生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来说,了解科学家的性格、志趣、成就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可能不仅仅是具有消遣解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能从中发现什么比如取得的成就和个体的特质有何联系这样的类似规律性的东西,无疑会对实际从事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而对于普通科学爱好者而言,可能更有利于大众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让显得有些神秘的科学家褪下神圣的光环,走入普通民众心中,这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传播普及意义。受到科网上这类文章的启发,我想就此话题进一步谈谈自己的体会,我不是专门研究科学史或成功学的,所言如有不妥,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这里我大胆地提出一个未经过证实的论断,似乎我们人类天生地就对任何分等级分类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比如对各个领域的人或者物来一个top10之类的排名,将同类事物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分出个三六九等,然后,依据此来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这可能有深刻的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或生理基础,只不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这里要说的是以前看过的一篇关于企业分等级的文章,里面提出所有的企业可以分为一流、二流和三流三个等级。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三流的企业做产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大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掌控到从属的过程。此话怎讲?我们看一流企业的所谓标准,就是行业规范、游戏规则、作用边界,它更多是属于意识形态和认知观念方面的东西,无疑包含的范围宽泛,具有极强的自主性;二流企业的所谓技术,无论何种技术(理的或者工的,硬的或者软的),都必须服从一定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才能得到具体化的执行和实施,技术受标准的统御,不能脱离一定的标准之外,只能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类活动,它较之标准更加具体化和局部化;三流企业的所谓产品(这里是广义的产品,包括通常意义的产品和附加在产品上的服务),比起前面两者而言是更为具体化的东西了,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进行生产活动,得到具体可以应用到实际的事物,无疑它必须同时服从于标准和技术的框架,具有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规定的属性。

       现实中最多见的例子莫过于IT行业,比如大家都很热衷的3G标准,许多有实力的公司都想制定一个标准作为行业规范,为什么呢?因为标准的支配度最大,你的标准被接受,那么后面所有的同行都得围着你转,都得听你的,而差一点的公司,拿不出标准,就做自己的技术,形成技术优势,也可以活的很好,再次一点的公司,技术也做不好,就直接拿别人的成熟技术做做产品了。而现实的情形,有越来越淡化标准,强调技术、产品的趋势,因为将技术、产品做到极致,也就形成了标准。比如说做cpuintel,不断提升自己技术等级,开发新的产品,形成cpu领域的龙头老大,而它的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几乎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尺度了,大家都以它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再看软件巨人微软,牢牢把持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两大阵地,不断推出新的软件产品,形成对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垄断,也就形成了事实上该领域的行业标准,虽然Linux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技术,但它遵循的是和微软操作系统不同的技术标准。还有著名的IBM、甲骨文、Google公司等,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这里仅举了IT行业的一些例子,大家不难将其推广到其他产业,这里不再赘述。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一大段,似乎与本文科学家的主旨无关,其实大有关系。稍加改造,很容易将前面的分类应用到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中来,如果我们把科学家分个等级,不妨这么看:顶级的科学家做“标准”、优秀的科学家做“技术”、普通的科学家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全类似于上述企业的分类,所谓做标准,就是建立新观念,新理论,新边界,拓宽人类的认知视野,开阔人类的知识领域,提升人类的心智能力,这往往意味着革命、意味着颠覆传统,它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我们更加接近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更加接近“上帝”的意图。所谓做技术,就是做具体的工具、方法,可以提升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和效率,对于人类改造自然也具有极大的意义。所谓做产品,就是指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里的含义是用现成的理论、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包含通过问题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我们这里要注意三者的界限,三者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后面两者往往密不可分,许多科学家往往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去解决问题。因为科研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任何科学活动是以解决各种问题为目标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做“标准”,做“技术”,也是以问题为起点的。      

         我们这里提到的顶级科学家所做的“标准”,并非狭义的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一些思路或想法,而是一整套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否则就难以称为科学),比如牛顿之引力理论、爱因斯坦之相对论、伽罗华的群论、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等等,都是对人类心智能力的极大提升,完全开创了一个时代。陈安老师文章中归纳的三类最伟大科学家的科研工作,都可以归于本文中的第一类。个人感觉现在属于第一类的科学家越来越少了,能把第二类做好的已经很不错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终其一生,也就是提出了一个好的理论、方法或者工具,最后被大家所接受认可,而大多数的科学家目前做的工作属于第三类,就是使用现成的理论、方法,去解决自己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够对现有的理论、方法有所创新和丰富,那么可以将他们归于第二类。

       写了这么一大篇,感觉意犹未尽,本来还想进一步就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和个体特质的关系展开讨论的,因为记得在物理学家斯莫林著的《物理学的困惑》中,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提到,科学家从事什么样的研究以及最终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家本人的性格、习惯和爱好所决定的,而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往往是那些不去凑热闹(指不随大流去做最热门的)、不太注意产出速度(不求多而求精)、看起来有些孤独、喜欢静静思考的类型,最典型的比如爱因斯坦。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跟本文不同的三种类型,具体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本书翻翻,里面对于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所从事的研究类型以及个人取得的成就有很精彩的论述。但发现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完全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专门讨论,等下次有兴趣了再来做这件事情吧。



“知识分子”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255-247850.html

上一篇:对于我们世界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究竟什么是科学?(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9 武夷山 刘玉平 刘进平 陈安 苗元华 柳东阳 王立 纪跃波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