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大地与雄心:心理和地理的羁绊与缠绵——禅的行囊(之四十六)
2017-12-31 11:23
导读:不熟悉地理学科的读者,可能没办法接受比尔 · 波特的这一观念,即地理因素才是决定禅宗得以在中国大兴的关键。而在历史上,这个现象的原因基本上被归结为如达摩的预言, “ 中国有大乘气象 ” 。但这个气象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不做形而上超自然的解读,那么中国的以人文为核心的儒、道两家的文明,就是这种气 ...
个人分类: 科普|18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蛮荒、路怒与可爱的婴儿:老子的无身论——禅的行囊(之四十五)
2017-12-30 10:19
述评:开车走在路上,对其他司机的危险举动经常会忽然充满怒火。阿根廷电影《蛮荒世界》,其中一个情节就是一辆奥迪司机在超车的时候,对前面总是别他的破车司机竖起中指后扬长而去。几十分钟后他的轮胎撒气,在路边换轮胎的时候,破车司机冲过来砸他的奥迪玻璃。愤怒的奥迪司机随后把破车顶下了水沟,然后又开车试图冲撞 ...
个人分类: 科普|21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呆板,还是生动,哪个是中国人的本色?——禅的行囊(之四十四)
2017-12-29 09:33
述评: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有许多种解读方式。但不论如何解读,它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所以孔子才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仿佛任何地方都会有阴阳两种互补的体系,缺一不可的样子。比如,在任何系统中,有规则,就有潜规则。当规则不够用的时候,就要靠潜规则来补充。 本节中比尔 · ...
个人分类: 科普|22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南北中国的文明差异与教育改革——禅的行囊(之四十三)
2017-12-28 09:41
导读:悉达多 · 乔达摩最初开始他的教育事业时,教学并不困难。最初追随他的学生们,往往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懂得了他要说什么,获得了悉达多颁发的最高学位 ——“ 阿罗汉 ” 。阿罗汉这个梵文词本身可以翻译为 “ 无学 ” ,也就是说相当于博士学位,从此以后再也不必找更高的学位了。 悉达 ...
个人分类: 科普|197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扩招,还是变革?中国教育的走向——禅的行囊(之四十二)
2017-12-27 08:06
述评:本节的情节读起来,就如同那句当代俗话所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大胡子比尔看来,仿佛僧璨搬家只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地方扩大招生办教育。没想到新学校建成多年,最后却只培养出了一位毕业生。这样看来,僧璨和尚的努力几乎彻底失败了。 但僧璨搬家或许有其他的原因。而这新的原因显然也和天柱山 ...
个人分类: 科普|2028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文主义与科学:现代文明的起源——禅的行囊(之四十一)
2017-12-26 10:57
导读:禅是关于心的。所以,学禅的人最常问的问题,就是 “ 我的心是什么 ” ?不断地得到再推翻答案,直到穷尽一切可能。这是对自己内心研究的科学。当自己找不到心的时候,那种不安会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就如同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求安心。达摩的教育方法也很简单直接,你先把心拿出来,我再给你安。 & ...
个人分类: 科普|230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战争、安定和心理健康:时代的脚步——禅的行囊(之四十)
2017-12-25 10:29
导读:宝志和尚就是后来民间传说中济公活佛的原型。在传说中,济公看起来疯疯癫癫,但总是在帮助别人,惩恶扬善。看起来,作为原型的宝志和尚大概行为也的确有些怪异。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考证,人们在探索内心的某个阶段,心理状态可能会出现多种的可能性。如果这时候没有高明的老师指引,就有可能产生一些奇特的状态,类似 ...
个人分类: 科普|20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担当、勇猛和洒脱:孔子提倡的人民素质——禅的行囊(之三十九)
2017-12-24 11:49
导读:禅宗祖师有句古语, “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 从这里可见,中国文化中提倡的无心、无为,不可理解为 “ 不动心 ” 、 “ 不作为 ” 。抗日战争时期,倡导不抵抗运动的圣雄甘地据说曾经批评中国的抗日战争,声称如果任由日本人屠杀,总有一天他们会杀到手软而自我反省,停止杀戮。如果甘 ...
个人分类: 科普|21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坐车,还是走路?这是一个问题——禅的行囊(之三十八)
2017-12-23 10:45
导读:在禅的各种 “ 无 ” 语言中, “ 无心 ” 是经常引起误解的地方。禅所说的 “ 无心 ” ,无的是什么?如果说是没脑子,那么僵尸岂不就成了禅师?自古以来,人们对 “ 无为 ” 之类的古代圣人教导就有极大的误解。经常把老子这句话解释成什么都不干。于是把中国哲学解释成消极避世。近代以来中国人 ...
个人分类: 科普|20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音乐的形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自由——禅的行囊(之三十七)
2017-12-22 09:51
导读:中国的佛教寺院都有钟和鼓,这是中国文化给佛教添加的成分。钟鼓齐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仪式的道具。就连明清建设的都城北京,都专门有钟楼和鼓楼,可见这个形式的重要。 音乐对人有玄妙的影响。宏伟的钟鼓,总会带给人开阔和高远。如果说佛教寺院中的钟鼓想提醒听众烦恼与解脱,那么中国古代世 ...
个人分类: 科普|21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