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NBA总决赛G5,勇士前锋凯文-杜兰特在持球变向时突然捂着右小腿,伤退离场,赛后球队发言人勇士总经理鲍勃-迈尔斯流着眼泪向媒体播报:杜兰特遭遇跟腱受伤,目前尚不清楚伤势的严重程度。
但是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兰特左手也在自己检查自己跟腱的完整性。
我们今天来谈谈跟腱损伤!
一:解剖
跟腱在哪儿?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
跟腱既然是腓肠肌肌腱与比目鱼肌肌腱汇合而成,就应以两肌腱完全汇合的那一点开始计算跟腱长度,即应以比目鱼肌的腱长代表跟腱的长度;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深层,活体体外不易测量,可采用B超测量。而传统体表测量法以腓肠肌内侧头的下缘至跟骨结节的距离作为跟腱长,是腓肠肌内侧肌腱长,并非跟腱的实际长度。腓肠肌肌腱长大于跟腱长,平均15cm;比目鱼肌肌腱长等于跟腱长,平均5cm。
传统认为,“跟腱”较长者,即(腓腱长/小腿长)×100的值较大者,跑和跳的能力相对较强。大量研究发现其实并没有直接联系!
跟腱断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性断裂,常见于运动员和演员;一类是外伤,通常伴有皮肤的损伤或骨折。
病因及损伤机制
对于导致跟腱断裂的原因, 并没有一致的结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退化论和力学论两方面。在多数跟腱断裂病例中, 不同机制之间可能是共同作用、相互联系的, 而在个案中, 根据人群和运动种类的不同, 跟腱断裂可能受某一方面原因的影响较大。在自发性断裂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其本身跟腱质地变差,或者伴随跟腱的病变,如:跟腱腱病、跟腱末梢病等。
跟腱断裂的诊断
发生跟腱断裂的患者常自觉足跟部疼痛,常在运动中觉得有人在后面踢了一脚,或者听到“啪”的一声, 无法承重, 跖屈、提踵动作受限。同时因跖肌腱、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及腓骨长短肌等也具有一定跖屈踝关节的功能, 所以跟腱断裂后, 踝关节仍能完成小范围跖屈、提踵动作。因此, 急诊时不能因踝关节仍能进行跖屈而排除跟腱断裂。
体格检查可触及跟腱断裂处凹陷, Thompson试验 (+) 。超声检查和MRI检查都可显示跟腱断裂, 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对检查者技术要求较高。当超声显示部分断裂时, 尤其是腱内连接时, 只有50%的敏感性。而MRI检查对软组织灵敏性较高, 可比较准确的判断跟腱断裂情况。
Thompson试验
跟腱断裂的治疗
1保守治疗
跟腱具有一定的自愈性, 因此在出现跟腱断裂后, 固定踝关节后断裂的跟腱会逐步愈合。保守治疗的方法为采用石膏固定踝关节处于跖屈位, 但具体的固定时间及角度, 尚无统一标准。部分学者认为用长腿石膏固定患肢6周后, 改为短腿石膏固定4周, 然后再行不超过2cm的2~4月前足着地提踵练习, 以恢复跟腱功能。跟腱断裂后若采取长期的制动处理, 易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Garrick比较了手术与保守治疗时均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 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 经过2年随访发现, 保守治疗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后跟腱再断裂发生率与手术治疗患者相似。
2 手术治疗
急性期间(伤后8h内)手术治疗效果相较而言更好,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愈合并不是很大。所以对于不能及时手术,并不用太焦虑!
慢性跟腱断裂的患者(3月以上),可能因其断端回缩,直接缝合困难,可能需要异体肌腱桥接进行修补。
跟腱预后怎么样?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跟腱术后都能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乃至伤前运动水平,但是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就没那么乐观。
首先我们来看看联盟跟腱损伤后运动员的恢复情况:
据2015年的一篇CBS报道显示,自1992年后,从跟腱伤势中复出的14名球员,无论是上场时间、三分命中率还是投篮命中数均在接下来的赛季有所下降。
一些曾经遭遇过跟腱伤病的知名球员有:
鲁迪-盖伊
伤病发生时间:30岁,2017年1月
伤前:场均19分,场均上场34分钟
伤后:效率和伤前一致,但在马刺上场时间缩减
科比-布莱恩特:34岁,2013年3月
伤前:处于巅峰期,场均27.3分,命中率46%
伤后:在接下来的三个赛季,科比分别征战了6场、35场、66场比赛,场均得到19分,命中率为37%
韦斯利-马修斯
伤病发生时间:28岁,2015年3月
伤前:场均15分,真实命中率高达57.5%。
伤后:2017-18赛季是伤后的最佳赛季,场均出战33.8分钟,能够得到12.7分,但马修斯再也没有恢复他的移动能力。
昌西-比卢普斯
伤病发生时间:35岁,2012年2月
伤前:场均得到15分,命中率36%。
伤后:打了两个赛季,一共41场比赛,随后宣布退役。
多米尼克-威尔金斯
伤病发生时间:32岁,1992年1月
伤前:威尔金斯是特例,伤前伤后没有太大区别,在伤后的两个赛季,场均能够得到28分7篮板,投篮命中率4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30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